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实践的视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实践为切近的思考平台。缺乏科学意识的文化实践,对社会发展来说等于无。“无意识”的文化实践实际上“有意识”地展开人文诉求,追问当前价值如何走向未来价值,并将当代发展理论的科学尺度引进文化实践。无论从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内蕴、文化实践的科学发展视野,还是从文化—科学的生成视界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与文化实践的视界融合都当然地确立了和谐社会构建的人文背景。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文精神之现代视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文精神之现代视界潘立勇我们研究的“中华人文精神”是指古往今来海内外中华民族各种文化现象中所蕴含的基本的文化精神,也就是以人之文化存在为本,着重通过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恰当把握来化成天下的一种文化精神。它不同于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3.
普遍价值的当代视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对普遍价值标准的论证有三种方案 :第一 ,传统本体论方案 ;第二 ,现代科学范式 ;第三 ,回到生活世界的方案。传统本体论和现代科学范式是近代以来西方价值标准构造其普世性价值理念框架的两个基本前提 ,西方现代性启蒙心态及其普遍价值标准代表这两种方案的综合形态。传统本体论将“活人”的价值标准设定成了“非人”的价值标准 ,现代科学范式下的普遍价值标准则将“活人”的价值标准当作“死东西”来看待。这两种方案都偏离了人的生活世界 ,我们必须回到生活世界来思考人类普遍价值标准问题 ,也就是回到人“活”的客观性来思考价值标准的普遍性。回到生活世界的方案 ,直接指向对启蒙心态的重新审视 ,它应当成为思考普遍价值的当代视界  相似文献   

4.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43-150+161
理论之树也可以常青。世界人文学界对巴赫金的发现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历程,国际“巴赫金学”历经四十载风云,巴赫金理论的思想魅力仍不减当年。俄、英、德诸国“巴赫金学”专家仍在对巴赫金理论进行深耕。不论是对巴赫金之于叙事学的贡献所做的学术史梳理,抑或对“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的关系所做的学理性重审,还是从理论建构风格来看巴赫金“对话论”的文化哲学品位,甚或将“对话论”作为人文科学推重的一种理念,也作为人文科学适用的一种方法,这些探讨都在表明:“超语言学视界”与“多声部对话”路径,已然成为以多元文化互识互动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的世界人文学者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5.
也谈真理论的视界郝立忠高清海先生和林源先生分别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和1996年第8期发表文章,谈真理论视界问题。笔者研读两文后,认为关于这个问题,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现以此文求教于学界同人。一、真与假真理论视界直接关注人的求真活动。真理论...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人文:保持必要的张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和“人文”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即英国学者斯诺所谓的“两种文化”。当二者相对而言时,科学作为人们在认知意义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体现着价值中立的理性精神,从而属于知识论范畴;人艾则是指以信仰为特征的意义世界及其终极指向,它以超越理性认知为其特征,从而属于价值论论域。从陈述形式看,科学与人文体现了事实判断(是)与价值判断(应当)的分野。“能够的”与“应当的”、“我知道”与“我相信”乃是科学与人文在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上的表征方式。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科学同人文的分裂、冲突和对峙,…  相似文献   

7.
李晓燕 《江淮论坛》2009,(6):175-179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有“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顺应了时代需要,但由于科学与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思潮呈现出相互更替、妥协和融合的历史轨迹。基于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审视,文章提出“科学的人文教育”这一理念,指出它既不是“‘科学的人’教育”,也不是“‘科学的并且人文的’教育”,而是“科学的‘人文教育”’,其根基是“人文性”的,其发展方向是“科学性”的,其宗旨是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人文:在渗透中走向融合】赵行良在《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发表题为《论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文章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两个视角,各自有其特色。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旨意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洞悉世界,以便改造世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而在现实中,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两种精神分裂和对抗的倾向使西方人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心理或行为的分析有文化和进化两种视界。前者从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加以解释和说明,而后者则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人的心理或行为加以阐释和说明。它们都只是对人的部分心理或行为作合理的解释和说明。这两个视界尽管差异很大,但不是截然对立、互不相容的,它们对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具有互补性。把它们整合起来,可以对...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的学理角度把握形而上学的本真规定与发展线索对理解形而上学的内蕴与旨归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基于人的本性与形而上学的一体性关联 ,从新的维度与层面揭示形而上学的内蕴及其阶段性的内在差异 ,以求说明形而上学作为人的本性的哲学表达方式体现为互为相连的不同理论存在样式 ,即“对象”的形而上学、“方法”的形而上学 ,以及“视界”的形而上学。从现代视界中理解形而上学可以昭显哲学与人的本性内在联系 ,从而为确立与时代精神旨趣相吻合的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提供支撑性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如何真正地回到马克思,并从当代的文化视野中辨识出马克思哲学的深层旨意,实现马克思哲学同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对话,这是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张一兵教授的近作《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以下简称《向度》),以其开阔的理论视界、融会贯通式的比较研究方法,结合对马克思文本的精心研读,钩沉出一条新的研究思路。从《向度》一书的研究视野来看,该书具有解释学所说的“视界融合”的特征。在本书写作之前,作者曾大量阅读了当代西方人文哲学与科学哲学的著作,充分吸收了现象学、解释…  相似文献   

12.
电视话语审美视界的双重变向肖平电视话语的实质,其实就是视界结构的问题。电视话语的基本模式,也一样地不外乎于叙述与展示二种。叙述与展示的话语模式,决定了电视审美的视界结构,这种视界结构及其美学倾向,对叙述性话语来说,是一元视界的;对展示性话语来说,其审...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美学研究的人文立场问题,必然关系到两种或以上文化的主体、主体意识理念及主体性,必然涉及所谓主体间性与此人文立场的关系问题。作为人文学科之“边界作业”的跨文化美学研究,与其人文立场相关的是所谓“视界融合”。“跨”的结果,有可能生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或达到价值理念的“融合”。这种“新”与“融合”,依然从一定的“我”的人文立场出发,它不是“价值中立”。跨文化美学研究,有可能使得各自族群的草根性得到进一步的历史、人文的陶冶、锻炼与成长。所谓“和而不同”而不是文化趋同化,正是跨文化美学研究有待于实现的一种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4.
走出传统实践观的狭隘视界王金宝李文阁实践问题是近些年来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突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甚至是核心地位,这无疑是对传统狭隘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破,而且对于深入把握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但是...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世界老舍研究同老舍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变异”性质。“变异学”视野下的英语世界老舍研究不可忽视研究队伍分层,其中,汉学家的系统理论建构和新颖视角有助于突破难题。由于老舍研究“他国化”利弊共存,因此,应坚持贯彻“双向阐发”,实现学术对话和视界融合,促进老舍研究在碰撞、沟通中走上世界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小说从幼稚走向成熟,其标志之一是人在小说中的地位,以及小说对人表现的深度。先前的小说家困惑于“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只能多在人的外貌、语言、行为等外部特征上下工夫,其善之善者发明了“画眼”法,因为据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然而通过两孔“窗眼”窥家比海洋更深邃、比天空更宽广的心灵世界,所得毕竟有限。小说自身的发展呼唤着向人心的深进,而近世心理科学的跃进,更给小说深入表现人的情感意志提供了无量前景。本世纪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便是心理描写、心理分析艺术的不断深化:现实主…  相似文献   

17.
在描写“下去2”句法组合的基础上,探索其对应的认知方式:分离式凸显位移的起始视界或中段过程视界,合并式凸显位移的终结视界;再者分离式勾勒的是过程,其意象是“次第扫描”的结果,合并式勾勒的是关系,其意象是“总括扫描”的结果.因此动趋结构带宾语语序差异实际上是人们观察视界和扫描方式的对立在句法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万生更 《学术论坛》2006,(2):137-140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人的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统一的科学,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技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人文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人文学科的语根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峰 《人文杂志》2003,(4):31-35
人文语根是一切学科之母 ,在语根那里 ,不仅会看到神话学、宗教学、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等人文类别之消解 ,而且会看到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界限之消融。从语根的角度看 ,人文是从“结绳记事”起步的 ,而人文学以“人文”为根本。科学以“类”区分事物 ,先有“类”的科学 ,后有分类的学科。人所创造的文化和文明是人文科学的两个根本层面 ,人文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发展 ,语词亦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相对而言 ,人文语根及其意义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可以说,人类对宇宙的追问与人类的历史同步。然而这种追问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便有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从现实的物质存在开始,一步步开阔人的视界,一层层扩大周围的世界;一种是从主观的精神出发,去构想世界的本源,比如巴门尼德的“存在”,黑格尔的“理念”,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理”与“无”等。前一种方向也要有一种关于世界本源的认识做基础。然而这种本源完全是对现实的物质世界分解提炼之后得到的。比如古希腊哲学中的“水”本源,“火”本源,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本源等。这种所谓本源的提炼,与在此基础上对世界的开拓,基本方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着重可见的物质,并从此开始。后一种方向也要开阔人的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