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理政权是19世纪中叶云南各族反清起义军联合组成的农民起义政权,也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重要源流之一。研究大理政权与太平天国纽带关系,100多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和关切。然而,在太平天国和大理政权失败以后,有关双方往来信函,文件档案,均散失焚毁,而清方史志,私家著录记述,往往隐晦支离,简略舛异。使得这专题讨论目前尚须撮录索隐,稽考辨正,以兹开拓。 笔者就30年来接触到的资料,怀着临渊履薄心情,试图对杜文秀反清思想形成,吕藩其人其事与天地会,太平天国的关系以及大理政权重要施行方针受太平天国的影响,主动联系太平天国石达开远征军诸问题,探索考释,聊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史学界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
一、清军进关后民族关系的暂时紧张在一六二七年,中原地区爆发了农民战争,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是当时全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在东北地区,满族贵族奴役汉人,并三次带兵进关掳掠,民族矛盾在这一地区也是非常突出的。从一六四四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封建政权,吴三桂请求多尔衮出兵援救;清军进关镇压农民起义军,继而进攻南明政权,就形成了清军、农民起义军、南明政权的直接冲突。在持续的斗争中,这三种势力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调整,标志着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刊2010年第1期《杜文秀卖国说辩诬》栏目,共刊出3篇文章,第1篇文章是林荃先生的《杜文秀大理政权是封建割据政权吗?》文章对高鸿志先生在其所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一书中一些诬蔑杜文秀及大理政权的观点进行驳论。高鸿志先生于1998年在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一书。他在书中认为杜文秀派使赴英乞援,杜文秀受了刘道衡的愚弄,派其出使英国,从而在对外关系中铸成大错。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杜文秀政权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根源。所谓的根源是指阶级根源。高鸿志先生在《杜文秀在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根源》一节中,探讨了杜文秀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阶级根源,认为大理政权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大理政权仍属地主阶级性质,是封建割据政权。高鸿志先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杜文秀大理政权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割据政权。第一是当时的社会状况、阶级斗争形势及其与杜文秀起义的关系;第二是给杜文秀划分阶级成分,杜文秀是出身回族士绅家庭;第三是从几方面来论述大理政权仍属地主阶级性质。林荃先生就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驳,史料翔实,立论公允。尤其是作者以大量史料,阐述了19世纪中叶杜文秀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对近代云南社会的影响。他认为杜文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史学界对杜文秀所领导的大理政权性质的分析,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农民革命政权,有的认为是开明的地主商人政权,我初步认为,基本上是属于农民革命政权。十九世纪中,腐朽的清政府在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各地人民起义的打击下,已摇摇欲坠,为了维持和巩固其在云南的反动统治,大力扶持汉族地主武装——团练,作为自己的支柱,并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纠纷,企图用“分而治之”的办法,用民族仇杀事件来转移和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清、反对封建地主的斗争,结果更加刺激了阶级矛盾和民  相似文献   

5.
刘道衡没有杜文秀大理政权授予的出使英国使节的正式委任状及大理政权正式授予的官员职衔,他不具有杜文秀大理政权委派的"使臣"的合法身份.划道衡所带交英国印度事务部的<上英皇表>不是从大理带出的,而是在缅甸形成的.其他说明献"大理所管之地"的图、"献土称臣"及要求出兵援助的信件,都是离开大理以后形成的,不具有杜文秀大理政权直接授权处理的合法依据.这些离开大理以后在云南以外形成的<上英皇表>及信件本身,不能证明刘道衡具有大理政权"使臣"的合法身份.诸种史实表明,刘道衡不是杜文秀派出的"使巨",他以杜文秀"义子"的身份充当杜文秀派往英国"使臣"的身份是假的,是他脱离柳映苍派出的以马似龙为首的使团后自封的.  相似文献   

6.
近代初期在滇西爆发的回民起义,是云南回民起义中有代表性的一支。它以杜文秀为首在大理所建立的帅府,曾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财政税收制度。但由于资料欠缺,迄今为止要作一番全面的说明甚为困难。这里仅就某些方面略作论述,不全不当之处尚待识者补充订正,  相似文献   

7.
从元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攻下大理,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继梁王把匝刺瓦尔密自杀后,大理总管段氏被俘,元朝在云南的统治遂告结束?元蒙政权在云南地区的统治历时凡一百二十九年,比元朝在全国的有效统治(1276——1368)时间还多三十几年?可以说,大理总管段氏是"与元氏共存亡"的.不过,在这一百多年中,二者的关系波折起伏,有一个发展过程,其大体经过宗王统制时期(1253——1273):行省、宗王、大理总管段氏并立时期(1274——1329);元段分域构隙,段氏势力坐大时期(1330——1366);粱段文恶、同亡于明(1367  相似文献   

8.
<上杜公书>不是刘道衡呈文的原件,而是刘道衡已经流落缅甸时期编辑诗文集时的文稿副本的传抄本,到沙元的文稿抄件已经是第四次抄本,早已不具有杜文秀大理政权帅府文献的价值,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材料,不能作为评论杜文秀大理政权外交政策的证据或依据.在刘道衡诗文集文稿末所抄录的"大元帅批"文,也看不出是否是"大元帅批"文的原貌.刘道衡呈送<上杜公书>后,并没有移送帅府内阁审议,并对审议结果作出裁定.仅有杜文秀个人对他文章的评论,称之为"古文好手",没有涉及他的献策内容,更谈不上是否采纳他的献议,刘道衡谋求出任大理政权派赴英缅专使的企图也落空.  相似文献   

9.
一二五三年蒙古军平“大理”问题过去曾有几位学者作过研究,有的看法颇有见地,值得称道吸取,也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兹不揣翦陋,提出点滴心得,向广大读者请教。 第一,平“大理”的蒙古军是否三路都到达了大理?有的说,东路军由诸王抄合也只烈率领,拟南下至今宜宾,入滇东北,再西向大理城,但此路兵可能是受到当时四川方面的南宋军队的阻击而不得入。这一意见显然是认为,当蒙古军进攻“大理”时,抄合也只烈率领的东路军尚被阻于川西,并未到达滇西参加战斗。  相似文献   

10.
戴辉 《民族学刊》2012,3(6):45-53,98-99
大理地区拥有长达六百多年的地方王国统治时期,随着蒙元军队进入,当地社会逐渐被纳入到元帝国统治之下。元王朝在大理地区的帝国构建进程包括兵民一体、兵民兼管两个阶段,但这一过程中,地方社会的控制权力实际上一直掌握在段氏总管为首的大理国贵族故旧手上,其权力体系直接继承大理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甚至元末大理社会精英的力量再度崛起。我们将以元代大理地方社会的具体运作为本位,自下而上的探讨元帝国构建在西南边疆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1.
元代大理段氏总管世次年历考略方慧元朝灭大理后,云南改设行省,原大理国主段兴智家族在国破之余,仍世袭大理总管,与有元一代相始终。由于段氏是元代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官,其世次的嬗递情况与元朝政权关系的演变,体现了元朝的民族政策及一代的民族关系。关于大理总管段...  相似文献   

12.
罗布 《中国藏学》2002,(2):65-77
和硕特在藏75年(164-1717)中,甘丹颇章政权的实际运作可以分为三个截然不同的时期;这一时期清中央政府在西藏实行一种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明确分开的政策,使之互相牵制,在既利用又限制喇嘛教巨大影响力的过程中,实现对蒙古各部的统御和对喇嘛教中心-西藏的间接控制,并逐步将这种控制和管理推向直接化。  相似文献   

13.
公元11世纪,青海省东部地区建立过唃斯罗政权。在这个政权传四代的近百年中,曾左右过河湟地区。关于这一政权,过去有过许多研讨,有人认为唃斯罗是藏族著名史诗中的格萨尔其人,理由是:二者生活的时间相近,都在11世纪,二者声誉、影响都很大,唃斯罗与格萨尔二者的名称读音相近,汉文古音  相似文献   

14.
北方诸多少数民族政权数千年来活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政权的成败关键,往往在于汉臣群体主导下的封建化与汉化改革。而在其政权初期,获得汉臣辅佐的机会又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5.
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中国这四百余年间,藏族社会处于由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时期。政治上由九、十世纪间之极度分散,逐渐出现了十一世纪后的僧俗首领各据一方。其中有两个由吐蕃赞普后人建立的政权,一个在西藏阿里,另一个即是在今甘青地区的唃厮罗。哟厮罗政权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其首府设在  相似文献   

16.
青唐政权     
吐蕃王朝崩溃后,陇右、安多地区藏族“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无复统一”。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这里的各个势力集团都与宋朝通贡请封,宋朝推行“结好政策”,双方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由于受封建生产方式影响较多,这里藏族各部在北宋时已完成了其封建化进程。青海南部则不同。当原吐蕃王室几个支系争建地方政权时,新的势力集团进入玉树,即囊谦王家族。约在南宋初年投附黎州地方政府,得到了宋廷发的文册,管  相似文献   

17.
大理石     
我爱我的故乡大理,我爱我故乡特有的大理石。是大理因有大理石而闻名中外,还是大理石因产于大理而誉满全球?我说不清楚。但我知道,人们提起大理,就会想到大理石,看见大理石,就必然要想起它的产地大理。大理石有好些品种,能够显现各种天然画面的称为彩花石,彩花石中又有绿花、秋花、水墨花石之分。石质更为细腻、呈现出各种天然云纹的叫做云灰石。还有一种晶莹纯净的雪白石,又称“汉白玉”,象雪一样纯净洁  相似文献   

18.
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明末清初我国阶级关系与民族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时期。汉族农民军与腐朽的明朝封建势力在中原地区进行着殊死的大搏斗,而崛起于东北一隅的满洲贵族势力以锐不可挡之势长驱入关,与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封建势力形成逐鹿中原之势。它们以各自阶级的与民族的斗争需要,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力量,阶级关系与民族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在这风云变幻的年代里,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关系也在急剧地变化。  相似文献   

19.
民族志语境下的叙事,在整个社会意识中意义重大.民间叙事作为民间知识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都被赋予构建集体与社会记忆的功能.卓仓囊索政权是明王朝为巩固西北地区,因俗而治,扶持青海湟水地区宗教高僧三刺所建立的封建地方政权.因其政权影响范围较小,且在清初便已衰落,文史资料中记述简略.本文依据《明史》《明实录》《安多政教史》中有关记录,结合地方志和民间的口承叙事,对卓仓囊索政权的历史进行一点补阙.  相似文献   

20.
石坚军 《西藏研究》2008,5(1):10-17
前人对1253年蒙古三路大军远征大理路线虽有一定研究,但迄无定论,而兀良合台西路军进军路线在学界仍有较大争议.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1244年蒙古军自吐蕃进至大理九和路线、1253年八思巴入藏路线,以及蒙古汗国初期吐蕃地区所设驿站,对兀良合台西路军进军路线作了一番新的探讨.通过对西路军进军路线的详细考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蒙古汗国初期入藏路线和藏彝走廊的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