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咸宁方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咸宁方言词汇富于古语色彩和地域特色,与普通话、古代汉语和周边方言相比,咸宁方言词汇有着明显的特色。咸宁方言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众多的文学研究论著中,《方言视域中的文学湘军》体现了地域文学研究的新创获:对研究地域文学的方言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各地的语言使用情况复杂, 方言差异明显。多样性的方言也正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优质载体。地域文化借助方言词语得以凝聚, 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发展轨迹也通过方言得以体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方言受到挤压趋于式微, 地域文化也不断萎缩。方言和地域文化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方言的式微, 折射出的是一种对传统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 也将导致精神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面对方言和地域文化, 既不能“文化自负”, 也不能“文化自卑”, 而应树立“文化自信”, 不忘根本, 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相似文献   

4.
黄河入海口方言词语及其沿海地域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某些特征,必然会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拟就黄河入海口地域文化对当地方言词语的产生及其应用的影响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目的是为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研究提供一点实际的方言资料。 一、关于亲属称谓词语 方言亲属称谓词语的使用往往与本民族及本地域群体的伦理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西方民族相比,汉民族亲属称谓词语分类  相似文献   

5.
与上个世纪相比,新世纪十年湖南汉语方言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形成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全方位的研究体系;形成了湘南土话和湘西乡话的研究热点;开始注重与周边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开始将方言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开始了汉语方言地理学的研究;开始了实验语音学、计算机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大众文化学视角,分析"黑撒"歌词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其社会与时代内涵,认为"黑撒"作为一种新的方言艺术样式和地域摇滚样式,有利于扩大陕西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传播,为提升陕西方言的生存空间、地域文化认同以及我国摇滚歌曲的民族性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方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之一,有些学者致力于对某一特定地域的方言进行专门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对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者语义等单一的语言层面进行研究,却忽视了各种方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共性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从模因论的角度对方言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稳定性、传播范围和存活时间,方言可以分为强势方言模因和弱势方言模因。在此基础上,从模因论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方言发展和演变乃至消失过程中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学方言属性思辨及其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笔者尝试从分析、研究对方言概念的几种误解入手,在文学方言和译方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皖南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为山越人聚居地古徽州,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孕育出了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州民歌。受当地方言和地域历史文化的双重影响,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语法和主题思想方面都体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对于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特征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社会语言学将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在特定区城内使用的语言,因此它有着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本文拟对蒲城的一些方言进行解析,旨在进一步展示蒲城的文化内涵和淳朴、豪放的民风.  相似文献   

11.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有+VP”1和“有+VP”2二者存在区别:“有1”是动词,VP1只能是少部分单双音节动词,担任“有1”的宾语,“有2”承担三种语法功能,VP2不受音节或性质的限制,结构类型丰富。“有+VP”2结构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有”的隐退与“了”的出现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了”的专职身份使得“有+VP”2格式在主流语言中隐退。“有+VP”2复出受方言、外来语、传媒、语言机制、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赣方言早期一体,都属于古赣语———南下至江西(赣北、赣中)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一支即亻奚语的底子上形成的古代江西方言,后来异地分居,各自发展:赣北、赣中等地的古赣语因为处在开阔的近江、近湖地带而以开放式方式发展演变(大量吸收它北方的方言的成分),形成现代赣语———赣方言;随客家先民进入赣南、闽西的古赣语由于处在闭塞的山区而以封闭式方式发展演变(保存了多得多的古赣语成分),形成客家话(后来随移民延伸至粤东、粤中),它们最终一分为二是由于方言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14.
汉语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前者对后者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冲击和扩散,而后者对前者的竞争主要是渗透。二者竞争结果主要有三种:通语进入方言、方言转化为通语、通语和方言合璧成词。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竞争层次。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对近年来支持和反对晋语独立的两派观点综述的基础上肯定了晋语分立的事实,晋语层级的分歧涉及方言分区理论建设,根据目前对晋语的研究程度以及学界对分区理论的认识,认为晋语分立为官话之下的二级方言是比较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汉语南方方言在表达性别标记时,无论用词、语序,还是语法性质上都有很大差异,而北方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相似性。本文主要以河东方言作为参考点对南北方言词语中的性别标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演化原因是多元的。从宏观视角来看,人口迁移是重要原因之一。清末至民国时期,关内人口迁移浪潮使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发生深刻变化。位居东北平原中部的吉林地区方言,移民人口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表现出不同特征。吉林中西部地区方言是在北京方言、冀鲁方言和胶辽方言等基础上形成,在语音特征上表现出多种方言相互影响痕迹;吉林东部山区通化、白山等地方言,由于当地80%人口是胶东半岛移民,而保持胶辽方言特征。部分吉林方言特征词与冀鲁方言、胶辽方言、北京方言特征词有较高相似度,且大都来源于这几种方言,但部分方言词汇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模因论的角度研究了方言的发展和变体现象,对方言模因及其传播特点进行了分类;认为方言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模因进行传播和变体,模因论可以为方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9.
从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论其与客家话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多学者一直认为,畲话是一种接近汉语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有人甚至认为畲话就是客家话。其实,从畲话的发展历史与语言事实看,畲话与客家话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景宁畲话的语音而言,景宁畲话与客家话存在着诸多不同。总之,畲话是一种古老的、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以族群分布的、独具特色的混合型方言。  相似文献   

20.
吴起话音系及内部语音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起方言属于晋语志延片,处于陕北晋语与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兼具两种方言的音韵特点。某些特征鲜明的音韵特点表明关中方言对吴起方言的影响久远而且异常深刻。由于移民因素的影响,吴起县境内可以分为三个方言小片,各片之间的韵母和声调系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