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战结束后 ,美苏冷战加剧 ,美国对日政策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由原来“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中心的改革”转变为“积极扶植日本复兴” ,而 1947— 1948年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关键时期。冷战与美国对日主导思想的变化、日本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美国国内因素等三方面因素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它确立了美日冷战盟友关系 ,对美、日国内政治以及中国的内战形势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日全面战争初期即“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纵容政策的原因,国内外史学界均有论著与论文进行评述。苏联史学界认为“反苏”是美国对日纵容的主要原因;西方史学界则认为美国陷于国内纷繁的事务,所以采取孤立于外界的政策。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美日之间密切的经济关系,使处于危机中的美国还有必要维持同日本的贸易往来,暂缓它们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军事力量的不足,美国在中日战争初期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政策,视两虎相争之后的有利局面而轻取远东太平洋霸权;欧亚紧张局势的状况对拉美地区影响甚大,美国必须在介  相似文献   

3.
中日全面战争初期即“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纵容政策的原因,国内外史学界均有论著与论文进行评述。苏联史学界认为“反苏”是美国对日纵容的主要原因,西方史学界则认为美国陷于国内纷繁的事务,所以采取孤立于外界的政策。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美日之间密切的经济关系,使处于危机中的美国还有必要维持同日本的贸易往来,暂缓它们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军事力量的不足,美国在中日战争初期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政策,视两虎相争之后的有利局面而轻取远东太平洋霸权,欧亚紧张局势的状况对拉美地区影响甚大,美国必须在介入欧亚之争之前首先稳定“后院”,实现世界第三利益集团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加强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4.
日本借卢沟桥事变开启了全面侵华运动,美国对日本的外交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美国利益的变动而变化着。 卢沟桥事变后,美国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再到半积极,从“不承认主义”到严守“中立”直至对日制裁,究其转变的原因为美国崇 尚的利益至上原则、国内长期盛行的和平主义、孤立主义思潮、美日经贸关系更为重要。美国该时期对日政策,客观的说,是一 次失败的外交,既打击了中国抗日的行为,也助长了日本侵华意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七七事变”后美国的远东政策及其原因。“七七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和发展。“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承认主义,其实质是不干涉主义。“七七事变”后,由于美国的在华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美国的远东政策开始有所改变,但不是根本的变化,绥靖仍占主导方面。主要原因是:美日之间密切的经济关系,使处于危机中的美国还有必要同日本维持贸易往来,暂缓它们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军事力量的不足,美国需要时间从战略、策略、军事上作充分的准备;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制肘;企图“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东政策历经冷战、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三个分水岭。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因素除了基本的战略、政治和经济利益外,还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政党外交理念、国内利益集团以及美国与大国的关系、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都有着紧密联系,是一个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1949年美国关于承认新中国问题“共同阵线”政策,包括其内容、本质、出台背景、执行情况和失败原因。认为美国在1949年企图联合西方国家采取国际行动,以“承认”问题为杠杆,向新中国施压,迫使新中国调整内政外交,其本质与不承认新中国无异;此政策始作俑者是司徒雷登,自1949年5月6日开始推行到年底失败,共历时8个月;“共同阵线”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美国的盟国不合作,二是中共外交起了分化作用,三是美国政策有诸多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8.
遏制政策禁止接受美国援助的非政府组织和政府把美国的援助用于通过堕胎而进行计划生育。现任美国总统布什恢复了这一政策。这对国际计划生育事业构成了新的阻碍和挑战。据此,简要阐述了遏制政策的由来和发展,分析了促使该政策恢复的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评析了这一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1949年美国关于承认新中国问题“共同阵线”政策,包括其内容、本质、出台背景、执行情况和失败原因。认为美国在1949年企图联合西方国家采取国际行动,以“承认”问题为杠杆,向新中国施压,迫使新中国调整内政外交,其本质与不承认新中国无异;此政策始作涌者是司徒雷登,自1949年5月6日开始推行到年底失败,共历时8个月;“共同阵线”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美国的盟国不合作,二是中共外交起了分化作用,三是美国政策有诸多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国内政治的运作是一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作为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长期领跑的美国,其对外政策备受关注。通过分析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对尼加拉瓜干涉这一政策的国内因素,阐述国内政治的运作对美国对外政策制定和推行的影响,并概述一国制定外交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特朗普对美国对外政策传统进行了众多变革和颠覆,美国自身和国际社会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在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被各种词汇不断"标签化"的背后,弄清何种"主义"支撑和指导着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战略、明确此种"主义"成型的原因、研判其自身的局限和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特朗普政府执政三年多发布的官方文件及其实际战略作为进行剖析,认为"特朗普主义"具有如下基本内涵:大国竞争的基本战略判断、美国优先的具体政策指针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单边主义与强制主义外交风格。此外,由于复杂的国内政治因素影响,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原则还体现出"铁锈带优先"和"白人优先"两项特点。国际格局的持续变化,政党政治和社会主流认知变迁等美国国内政治因素与特朗普个人特质的综合作用是"特朗普主义"最终成型的原因。"特朗普主义"除对国际秩序造成诸多负面冲击外,对中美关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本身受到美国内部的广泛批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系根据美国国会1947年《国家安全法》而建立的美国对外安全政策机构。该法规定,NSC应“在综合有关国家安全的国内、对外和军事政策方面为总统提供咨询,以便军事机构以及政府其它部门和机关能够在有关国家安全的事务上更有效地合作”。具体地说,它“有责任为了国家安全,根据我们实际和潜在的军事实力来确定和评价美国的目标、义务和风险,以便在这些方面向总统提出建议”;此外,它“应考虑诸涉及国家安全的政府部门和机关共同关心之事务方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微妙的调整阶段。分析调整的原因,美国最高决策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政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美国国内在中苏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建立国际联盟来孤立新中国行动的失败,造成其政策的左右摇摆。此外,美国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促使其调整对华政策,但又始终受到美国国内亲蒋势力和中共对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在美国全球战略出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麦卡锡主义既是一份警告杜鲁门政府在东亚不得再退却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帖促使它步入军事干涉中国之路的刺激剂。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经历了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三届政府演变过程 ,表现出了由消极到较为积极再到消极的环境外交发展态势。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发展同其冷战后总体国际战略思想相一致 ,是其总体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受到国内外 ,尤其是国内诸多因素的限制 ,这些限制是美国环境外交跌宕起伏的原因。总体来看 ,冷战后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是完全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并不是出于所谓的“全球环境领导责任” ,我们有必要分析、认识这一演变过程及其政策实质。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右翼势力并没有由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和民主改造而得以根除,其原因既有国际局势的变化与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也有日本国内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但究其根本原因,则源自于日本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征,即尚武、愚忠、丧失仁爱的武士道精神和植根于日本人民心中的“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的思想观念是日本右...  相似文献   

16.
1947年9月14日、19日、3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连续3次举行由国内高层人士组成的对日和约审议委员会谈话会,磋商中国参与对日和约谈判的方针,内容涉及日本天皇制的存废及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战后日本领土问题、美国扶日政策、和约起草顺序以及管制日本诸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形成了国民政府外交部应对各种问题的初步方案。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些方案后来大部分没有得到实施。日本利用美国有求于日本协助朝鲜战争的有利战略态势,依靠美国的帮助,修正、模糊,甚至改变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关于限制日本领土的重要规定,导致日后中日、韩日、俄日间诸多领土争议,美国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问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索赔问题从政策制订、具体实施到最后结局都受到美国亚洲政策 ,尤其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严重影响。美国对日政策由惩罚转向扶持 ,为此 ,大幅度地削减日本战争赔偿额度。国民党政府受此政策走势的制约 ,对日索赔政策一步步削弱 ,最后放弃日本战争赔偿。假若离开美国的影响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索赔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结局  相似文献   

18.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发生在 50年代初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破产后 ,开始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第二次调整发生在 70年代初 ,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第三次调整发生在冷战结束后 ,美国最终将对华政策定位于既接触又遏制。分析美国三次调整对华政策的背景和原因 ,借以把握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进而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及战后年代,美国国内及国际形势起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战后,靠战争发了横财的美国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全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二和世界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以上,使他们进一步贪婪和狂妄起来,企图独霸世界。这样,他们就不得不进一步压迫和剥削国内人民,特别是黑人,迫使他们为自己的扩军备战政策和侵略政策卖命。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对日政策是美国为了争霸的需要,对日本采取的消极的、有限的遏制政策。美国的对日政策是美国政治的反映,它体现了“民族利己主义”的原则,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