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秀江 《领导文萃》2006,(11):77-80
“外交家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诗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才得以光彩地展示给世人;诗人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外交家,诗的天地才出现如此一块高贵而迷人的空间。”——冯骥才作为外交官,李肇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与世界的种种风云变幻,并被媒体誉为“铁嘴钢牙”。同时,李肇星还是一位激扬、豪放、热情的诗人,由他作词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歌曲,已被众人所传唱。“铁嘴钢牙”的外交官在众多的中国官员中,现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算得上是一位“明星”。不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李肇星一出现,就会成为记者追访的目标。因为他讲的…  相似文献   

2.
一、三个“T”的问题不值得担忧 法国观点周刊记者抛给了李肇星一个看似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在中国和西方之间似乎有误解加深的现象,主要是涉及所谓的三个‘T’的问题,也就是贸易问题、台湾问题和涉藏问题。这样的一种现象对于中国、西方和整个世界的未来来说都是让人担忧的。”  相似文献   

3.
离开外长这一耀眼的职位二年多了,但李肇星身上的"明星光环"似乎并未减弱。实际上,"浮名"恰恰是李肇星竭力远离的东西。老老实实说话,实实在在做事,是他内心最深处的信条。  相似文献   

4.
在新中国第三代外交官中,中国新任外交部部长、前驻美大使李肇星近40年的外交历程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相似文献   

5.
彭真平 《领导文萃》2008,(17):59-64
2008年3月1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应邀就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这是杨洁篪自去年4月份接替李肇星出任外长以来,首次出席“两会”记者招待会。他的答问思维敏捷,措辞得体,应对自如,滴水不漏。展示出“儒雅不失睿智、沉稳又不失幽默”的外交风格和个人魅力。  相似文献   

6.
蒋皓 《领导文萃》2014,(21):117-120
正已届古稀之年的李肇星依旧话锋犀利,其天马行空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妙趣横生的幽默表达,令人钦佩。转文风、改作风,楷模就是李肇星:无论是风云一时的共和国前外交部长,还是未名湖畔诗情勃发的北大才子,李肇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一个信仰如美元般贬值的年代,他说,我的信仰就是"祖国唯一、人民至上"。"刺激"我的两件事记者:站在国际视野上观察中国,您一定有一些独特的感  相似文献   

7.
自80年代初中国外交部在当时的新闻司司长钱其琛(后任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的倡议下,率先建立新闻发言人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后改称记者招待会)制度以来,到1997年底,作为中国政府的“喉舌”和“嘴巴”。已经先后有15位高级外交官担任外交部发言人。他们是:齐怀远、俞志忠、王振字、马毓真、李肇星、李金华(女)、金桂华、段津、吴建民、范慧娟(女)、  相似文献   

8.
2007年3月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回答记者提出的“中国政府倡导的和谐世界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问题时,明确表示: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从而对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进行了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时不乖兮运不蹇,尽管文章写了不少,可还是无缘秘书梦。秘书做不成,素喜写写画画的我照旧“日出而读,日落而写”,我行我素,人们便赠我一顶“候补秘书”的桂冠。“候补秘书”,好歹也是个秘书,“近水楼台先得月”,说不定哪一天,登堂入室,由“候”而“补”。于我那未圆的秘书梦,多少也是一点慰藉。未解其中味,秘书的“荣耀”还未沾边,谁知,苦恼就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10.
李肇星说:"中国的国旗必须保证在7月1日零点零分零秒升上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李肇星曾陪同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会谈。他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次会见。当时邓小平说,你(撒切尔夫人)这次来是谈香港回归问题的,香港要不要回归不要谈,我们肯定是要收回香港的。如果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新中国人民政府不能在1997年7月1日之前收回香  相似文献   

11.
理论工作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里的一个重要部门,由于其性质所在,给很多人往往留下理论工作是“虚”的工作的印象;更由于一些人把“虚”和“缥缈”、“高深”连在一起,使理论工作多了神秘感,少了亲切感。于是乎.对理论工作高谈阔论者有之,敬而远之者有之,做个形式装装样者更有之……凡此种种。  相似文献   

12.
钱世荣 《当代秘书》2003,(4):4-13,23
近20年来,我国秘书学研究者就本学科研竞对象问题发表过诸多不同见解,其中符合学科研完对象单一性原则并持续、系统进行阐述的有三种,即“秘书工作说”、“秘书活动说”、“管理辅助活动说”。有研究者对诸说长期争论不体感到厌倦,有研宛者认为“这些说法各有千秋。但究其实质,核心还是秘书工作及其规律。离开了秘书工作,抽象的秘书活动也好,现象也罢,是指什么呢?”^[1]这样的情绪和意见有其合理并值得重视之处.诸说的实际研究指向(尤其是对象的基本部位)的确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但不应忽略的是:上述“三说”的差异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它们实际上体现着秘书学研究已经或正在形成的三种不同“范式”,^[2]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三种不同范式的发展脉络及其差异,进而在比较中选择出足以推进秘书学跨越“由前科学向常规科学转化的界点”^[3]的主导范式,是我国当代秘书学研究“第三次爬坡”应努力攻克的一大难关。  相似文献   

13.
杨洁篪是新中国第十任外交部长。在32年的外交官生涯中,杨洁篪在外交部创下了好几项纪录:1998年,年仅48岁时成为外交部副部长;2001年2月,接替李肇星出任我国第七任驻美大使,是中美建交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大使;现在,成为第一位在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外交部长。  相似文献   

14.
凡搞文字材料的人对“狠抓”一词再熟悉不过了我刚参加工作,写材料用“很抓落实”,领导阅后,将“很”改为“狠”,当时我很纳闷,是我错了?经查阅《新华字典》,发现“狠”除有“凶恶”、“严厉”之意外,还有“全力’’之意,才知在此用“狠”恰到好处,深感领导的水平还是高..后来,慢慢发现所有的文件、材料都用的是“狠抓”,而且使用频率相当高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内好的人”中切实加强对选人用人作风问题的监督,是组织部门特别是干部监督工作面临的又一新课题和紧迫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四个到位”。  相似文献   

16.
马焱 《决策》2011,(5):88-89
职场“古董”与“七年之痒”的核心问题,是接下来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七年之痒”其实是提示职场人审视自己,尝试改变,如果处理得当,“七年之痒”可能正是“七年之跃”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必然。只有用好的作风选人,才能选作风好的人。从目前选人用人的情况看,实际上存在着的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陈规陋习,极大地干扰了选作风好的人,突出表现是选拔任用国家干部的“八个一刀切”和选拔任用村级干部的“四个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18.
办公室人员常被误认为是“领导身边的人”,给别人留下“办事更方便,前途有奔头”的假象,事实上所谓的方便之门和大有奔头都是用无数熬更守夜、劳力费神挣得原则之内的“福利”。然而,无论怎样,办公室人员作为单位的“老黄牛”“调度员”和领导的“参谋员”“勤务兵”角色始终不会改变,既然承担着如此重大的任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就一定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努力成长为一名综合素质优秀的办公室工作从业者。笔者结合多年办公室工作经验,另辟蹊径,提出办公室人员应训练“看六镜”思维能力的个性化观点。  相似文献   

19.
贺云 《当代秘书》2003,(8):38-39
当前,大家普遍反映乡镇秘书工作量大,环境差,“干不完小事、想不了大事”,是个人人“烫手”的“苦差事”。乡镇秘书工作的出路在哪里?我觉得首先要学会“抓大放小”,搞好“三个定位”。  相似文献   

20.
金笔头 《领导文萃》2008,(15):37-37
近几年来,对干部监督工作是十分重视的,会上说的,文上印的,墙上挂的,几乎“十八般武艺”都搬了出来,但往往却收效甚微,一些“带病”的干部照样在争议声、举报声中“稳坐钓鱼台”,而群众的声音却显得那么的脆弱与无奈。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问题就出在“选人用人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换句话讲。就是“带病提拔”的背后是选人用人上的“制度带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