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4):121-128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决策在边远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用2017年中国典型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地区农户家庭的微观调研数据,识别和分析了影响贫困农户土地转入、土地转出两种流转决策的主要因素,贫困农户土地转入、土地转出两种流转决策福利效果及两种流转决策福利效果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贫困农户户主年龄、上年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等变量对贫困农户的土地流转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贫困农户从之前的参与土地转出改变为不参与任何土地流转决策,到最后倾向于参与土地转入;贫困农户户主受教育水平、上年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上年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时间等变量对贫困农户的土地流转决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贫困农户从之前的参与土地转入改变为不参与土地流转进而倾向于参与土地转出;转入土地、转出土地两种流转决策对贫困农户家庭纯收入、生活消费支出以及农业经营投资均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相径庭。明确产业支撑的重点,首先必须正确判识客观的发展阶段。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按当期汇率,2011年四川省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的行列。非农就业比重是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2006年四川省非农就业比重超过50%,进入工业化中期。  相似文献   

3.
浙江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7个地区的实地调查,揭示出农户农地流转意愿中市场交易制度、农地产权制度、政府行为等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相关因素对农户流转意愿的交互作用,并提出明确政府各部门的土地管理和服务职能、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2011年6月中部四省12个县的调研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土地转出意愿和转入意愿都普遍较低,土地转入意愿更低.年龄越大、平原地区的农民越不希望转出土地,家离县城的距离越远、土地依赖性越低和试行了新农保的农民越希望转出土地;健康状况越差、土地依赖性越低的农民越不希望转入土地,职业为务农的农民更希望转入土地.  相似文献   

5.
栾江等 《统计研究》2021,38(8):96-110
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下,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否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是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本文使用全国25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个村的固定观察点数据,从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两个层面,分析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土地经营 权流转(包括土地转入和土地转出)在平均意义上显著促进了农户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条件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效应随收入分位点的提高而上升,这说明土地经营权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进一步使用无条件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放弃过多观测特征后估计发现,土地经营权流转对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影响效应不显著,尤其是土地转入的影响效应在中位数及以下分位点上均不显著。这是由于低收入农户受到自身资金条件和 土地流转成本的约束,难以通过土地流转优化家庭资源配置来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应采取规范农村土地市场秩序、降低土地流转成本等措施,以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带动农民收入均衡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乌审旗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乌审旗总人口113044人,农用地1014972.82公顷,非农人口27359人。乌审旗农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一)养殖业。乌审旗是鄂尔多斯市牛肉生产大旗。全旗肉牛存栏头数达8万头,年出栏肉牛3.7万头,约占全市的80%,年产牛肉6000吨左右,约占  相似文献   

7.
运用Logit模型,结合安徽省5个试点乡镇564位农民田野调查资料,研究了农民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二轮土地承包面积、家庭收入来自农业收入或流转租金、是否从事粮食生产、对农地流转的认知程度、微观政治参与度、微观政治参与意愿、所在地区地形为平原等变量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认知状况呈现为正向显著,而是否参与过人大代表选举的农民与认知程度呈现出负向显著。  相似文献   

8.
由于经济发达程度更高、农地保障功能弱化、市场机制更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宁波市土地流转市场相对于浙中、浙西地区发展得更完善、更成熟,突出表现在流转率更高、流转期限更长、流转管理更规范等方面.当前,宁波市土地流转仍存在着流转期限短、手续不够完善等一些共性问题.为促进土地经营权中长期规范流转,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采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完善市场机制、强化中介服务;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保障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需要从农民、政府和企业三维视角入手,将三者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文章在构建农民及政府的农地流转意愿函数的基础上,构建农地流转可能性函数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研究发现:(1)农地流转受农民从农地流转中获得的流转收入ic、农民在农地流转后与农地流转前外出务工收入之差△iw、农地的区位因素sl、企业在农地经营中的资本投入量k等四个变量的影响.(2)提高△iw较提高ic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更显著;提高市场融资的可获得性较改善区位因素对农地流转影响更显著.(3)农地流转是经济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结果,最终受制于农民的就业率、市场的容量及活跃程度、融资的可获得性等外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谷彬 《统计研究》2017,(1):102-107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有序流转,需要全面、综合、系统的评估.本文构建了土地流转指标体系,对区域土地流转状况与关联要素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并不充分,土地流转面积、参与农户比例有限,农业兼营特征明显,一些因素对土地流转存在阻碍作用.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可以从欠发达地区切入,这些地区对于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契合度与互补性更高,更容易形成共识与合力,改革推进会更加顺畅.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陕西、河南2018年的专项入户调查数据,通过引入非农就业、农户生活能源组合、生计资本和环保意愿构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模型,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户实现生活能源“碳达峰”的路径。结果表明:人均务工收入对“低碳+中碳”能源组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培训和务工地区类型对“低碳+高碳”能源组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务工人数占比对“低碳+高碳+零碳”和“低碳+零碳”能源组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务工地区类型能够通过社会资本影响生活能源组合;非农就业对生活能源组合的影响受到农户环保意愿的调节。农户实现生活能源“碳达峰”的路径是在科学引导务工人数占比和提升农户整体收入的基础上加强非农培训,引导农户进行更为广泛且深入的内外部交流,深度加强针对农户尤其是留守老人低碳用能政策的宣传。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的产生是松江后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后工业化的经济基础、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使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的产生成为可能和必然.无论是从经营主体、经营期限和经营规模,还是从生产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上看,松江家庭农场都具有现代农业的性质和特点.松江家庭农场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经营性收入显著增加,粮食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态和农产品的安全得到改善和保障.进一步提升的方向是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整体素质、探索多元化粮食生产发展模式和规范土地流转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正处重大发展转型关头 1.珠三角正站在向现代化冲刺的新历史起点上.2006年珠三角(9市,下同)人均GDP达5908美元,已高于200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平均5625美元的水平,非农产业97.2%,比重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非农就业比重达86.2%.按西蒙·库兹涅茨的工业化五阶段说,珠三角已跨入第五发展阶段,也即工业化的成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乡工业化、城镇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农民迫切需要对土地的经营权进行流转.针对这一新情况,山东诸城市积极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实现了土地产出的高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正一、内蒙古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国家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出台针对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这也是农村土地流转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南方比较发达的省市土地流转开展的比较好而且初具规模。但是在内蒙古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才刚刚起步,无论土地流转的规模、土地流转形式还  相似文献   

16.
全国目标:由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响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工业化基本实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经济标志之一. 工业化的实质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非农就业比重是衡量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指标.上世纪末我国非农就业比重超过50%,进入工业化中期.此后工业化持续快速推进,2011年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5.2%,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若保持"十一五"以来年均1.6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速,到2020年我国非农就业比重将会达到80%,完成由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后期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青海省15个调查县、600户农户2005年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如何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牧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分析,并就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做好的几项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青海统计》2004,(7):27-28
农牧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稳定是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大目标。在我州,农牧民增收问题不仅仅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还关系到全州整个国民经济能否良好运行。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利于扩大农牧区需求,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州农牧区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支撑农牧区经济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支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也有利于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参与第二、三产业的生产,并逐步完成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但由于土地制度不完善以及现阶段发展现实的束缚,我国目前土地流转的规模较小,流转进程较慢,农地的有效需求小于供给,不少地区甚  相似文献   

20.
农牧民收入是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近几年农牧民收入增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突出表现在收入增长减缓。1998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2.7%,而1999年、2000年的实际增长率仅为6.4%、1.3%,农牧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回落。2001年我区农牧民收入出现少有的负增长,200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973元,较上年人均减少65元,下降3.2%。农牧民收入水平降低,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确保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必须于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