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2014年全国两会的重点讨论议题,也是中共十八大精神的精髓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是核心,也是难点。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改革中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改革需要哪些政策支持?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分析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诸多行政管理制度以户籍为依据,给户籍附加了其他功能,衍生出诸多社会不公.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这些附加功能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社会呼吁改革户籍制度.而目前户籍制度改革的讨论存在种种的误区:一是混淆户籍管理与人口管理的内涵,大化、泛化户籍管理功能(全能论);二是全面否定户籍管理制度(否定论);三是不顾现实条件主张大刀阔斧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激进论).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首先得从思想认识上对户籍制度及其改革有正确的、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寻找出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为政府治理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户籍制度具有自然与社会两重属性,通过不同功能形态体现出来。随着城乡关系的演进,现行户籍制度功能也由单一社会管理演化为融社会管理、迁徙限制与利益分配为一体的功能体系,各种功能所占比例随着城乡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考察城乡关系与户籍制度功能演进历程可以发现,城乡发展战略蕴涵着现行户籍制度功能变迁的理念与方向,城乡发展水平决定着现行户籍制度功能供给的结构与规模,城乡发展问题决定着现行户籍制度功能需求的方向与水平。  相似文献   

4.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中的三个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燕 《河北学刊》2003,23(6):93-97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误区:一是对户籍制度本质内涵认识模糊,改革重心错位;二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定位为城镇化,不仅不能使户籍制度改革走向深入,反而扭曲了城镇化的本义;三是改革在力度、步骤选择上没有综合权衡相关制度、政策,以致过分追求速度,急于求成,使改革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心应是对户籍分等特点的剔除,而不仅仅是取消户籍分类;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也不应该是城镇化,人口迁徙自由才是其价值取向的本质概括;诸多主客观因素决定改革总体上只能是渐进的。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不同于传统城镇化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其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支撑。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还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涉及土地流转、户籍、就业、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产业政策等多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创新的总体架构是"三线、双环、多元",即以政府、企业与民众三大主体为主线,内环制度创新与外环制度创新相结合,推动制度创新多元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和任务是建立规范的多级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统一流动的户籍制度、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牢牢把握体制改革这一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脱节城镇化",农民未及时转变为市民的"伪城镇化",产业与城镇不结合的"被城镇化",缺乏绿色先行的"不可持续城镇化"。当前应加快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江汉论坛》2007,5(2):51-58
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密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长期将户口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重要依据,户籍制度是否完善,以及人口的多寡和丁口的征税标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来源.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不仅是城镇物理外观的变化,更是人与社会的深刻变化,在现实中难免遭遇到思想观念、城镇户籍、建设用地等各种瓶颈。为了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树立人本理念,从重空间城镇化向重人口城镇化转变;完善户籍制度,实现城镇公共服务惠及农业转移人口;科学制定规划,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功能与使用效率;优化城镇形态,增强城镇与农业转移人口需求的适应性;改革财税体制,为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动力;培育开放包容精神,促使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9.
张雷 《理论界》2009,(6):70-72
近年来,辽宁户籍制度改革虽有进步,但也存在不足.新形势下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各部门认真梳理现有规章,及时清理,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功能;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创新;适度提速城市化率,满足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需要;加快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形成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合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早日实现户籍一元化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户籍制度严重束缚了广大农民的迁徙自由,不利于解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减缓了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更阻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广东户籍制度改革以地域代替职业作为划分居民性质的主要标准,有了实质性突破.由于这一突破,该省得以在全省范围内改革分割城乡的“二元体制”,建立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型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内卷化”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籍制度在经历60多年的改革之后,依然发挥着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功能,现有研究无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基于CGSS2006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制度之所以能够发挥这种功能,是因为改革陷入了"内卷化"的局面,是一种"无发展的增长"。"内卷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相比于农业户口者,非农户口者在经济收入、政治身份以及获得高层次教育等方面始终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优势。在非农户口者中,户口级别越高,在上述各领域的优势也始终明显。由于户籍制度改革是一种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需要通过政府行为优化来带动户籍制度改革,使政府行为实现由管制到服务的转变,使其走出"内卷化"困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有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各级政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引下,通过"中央集权"和"地方竞争"的制度安排,采取"政府主导"和"贤能治理"的方式,利用"投资驱动"等具体手段来开展在经济领域的治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层面的全面调整,对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提出迫切的要求。"治理现代化"是新常态下我国治理模式转型的总方向。要遵循现代社会治理的一般规律,形成界限分明的各社会领域和权责明确的各社会主体,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和政资分开。新常态下我国治理模式转型的主要举措包括:一是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二是切实加强民主参与,完善官员的激励机制;三是推进中央地方关系调整,形成"权责明确、法治调节"的中央地方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户籍制度的命运:完善抑或废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户籍制度是指中央或者地方政权对辖区内的人口进行申报、登记、立户,以便统计人口、征调赋役、控制人员流动、进行社会管理的家庭档案系统.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封闭性的特点.近年来,全国各地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户籍制度的配套制度没有进行全面、有效的改革等等.户籍制度改革应尽快废除户籍制度,代之以身份证管理,建立国民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的户籍制度变迁,是一种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是户籍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政府在户籍制度变迁中的行为逻辑,可以概括为"三条路径、一个目的",即政府通过政策嵌入、组织嵌入和价值嵌入,来主导和规划户籍制度的变迁过程,以实现权威、秩序和效率。政策嵌入体现为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组织嵌入体现为通过相关机构的设置与调整,为制度变迁提供组织上的保障;价值嵌入体现为通过政治话语的确立与调整,克服制度变迁中个人或团体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5.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旧时计划经济为背景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中国户籍制度构筑了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的分立壁垒。一方面,衍生在制度之上的各种特权与利益分配使得户籍制度改革错综复杂,也给现行城市化进程设置了重重障碍,延缓了城市化的推进;但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滞后发展,城市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也构成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以及农民进城难,已经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中最大的障碍。现行户籍制度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废除户籍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代之以身份证管理,建立国民信息系统等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举措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走访7个典型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调查了50多个社区,研究发现,制度资本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高效包容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同时,还发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以及企业制度等五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文章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场以人为中心,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全面转型,包含着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高效包容、制度经营与制度资本更新。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同时文章还从制度创新角度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户籍制度的梯度化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户籍制度改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近十几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有新的突破,如1984年和1992年先后增加了“允许农民落集镇自理口粮户口”、“允许各地对前来投资办厂、从事经营开发人员有条件地办一些当地有效的城镇户口”等新内容;1996年在新启用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薄上,异乎寻常地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户口类型;1997年7月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规定,试点镇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有权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这些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社会福利治理也必须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态转型既是一种研究"社会—自然"关系的理论框架,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发展形态,更是实现社会福利治理现代化转向的背景和契机。社会福利治理要求超越传统社会福利供需互动的简单过程,公平、效率与生态是今后社会福利治理的重要原则。随着人类社会对生态价值的不断追求,生态的意蕴得到扩展,社会生态已经成为超越纯粹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等多个社会符号的概念。在中国的社会生态转型语境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政策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是其集中体现,这给国家治理现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福利治理带来理念转型、方式创新、主体活力、生态善治等诸多挑战。要在社会福利治理理念上融入新的社会生态观;借助法律、社会政策、网络舆情、社会组织及市场效率等多种力量来完善社会福利治理的现代化机制体系;实现规范性社会福利治理能力和人文性社会福利治理能力的双向提升,使社会福利治理朝着生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持续性、常态化抗疫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个人家庭生活成本、国家治理政治成本和总体性社会成本议题,成为各国社会政策议程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核心议题。现代社会带来的广泛多样深刻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合法性,催生社会政策、社会立法与社会福利法治化,其实质是建立以社会收入再分配、社会化福利性社会服务和社会补偿功能为主的现代财政制度。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现代社会生活秩序,国家干预与社会政策框架,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国家社会福利责任承担,社会补偿与现代社会福利财政制度建设,是现代国家普遍选择的社会福利制度范式,反映现代民主政治、财政与社会福利制度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