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智化寺是明正统九年宦官王振所建的一座禅宗寺院,其藏殿藻井梵文种子曼陀罗,转轮藏上所饰六孥具木雕都反映了藏传佛教的影响.作者又以藏顶所置智拳印毗卢遮那佛像为线索,论证了这座禅宗寺院主要反映的系华严思想.  相似文献   

2.
近代藏边,司法职能并不是官方所独有的,寺院、部落头人、土司、活佛等民间组织或个人也都拥有这个职能.相对而言,寺院有独立的司法职能,如自订法律法规、调解社会纠纷、保释等.民间司法职能分配也错综复杂的,但主要还是在寺院、部落头人(没有兼任土司的民间个体)、民间个人或团体之间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3.
藏区寺院经济一瞥拉灿藏区包括我国西藏大部分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佛教自公元七世纪由至尊至慧的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传入藏地,藏传佛教便深深地根植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了。作为藏传佛教得以存在的活动场所──寺院,从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建立至今,就对整...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藏文胜迹志、12世纪前后重要寺志与教法史文献,结合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布局,对11世纪建造的西藏扎囊县扎塘寺佛殿净香殿的建筑形制及其三层殿堂的绘塑进行了复原,进而分析其中体现的宗教意蕴,指出11世纪前后的藏地寺院,与此时河西走廊的敦煌,延伸至中原腹地的宋、辽与西夏,同样处在末法背景下佛教中兴的圆融氛围之中,包含了金刚乘无上瑜伽密的体系化新兴藏传佛教。此时虽已呈现烽火燎原之势,但藏地佛教的顶尖架构,仍然保留了承袭自敦煌吐蕃传统的圆融佛教特征,扎塘寺、桑耶寺佛殿的三层绘塑造像安排,恰好体现了此时藏传佛教义理的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5.
位于西藏自治区扎囊县县城内的扎塘寺,是座典型的息结派寺院,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扎塘寺建筑风格别致古朴,壁画独特雅致,与众不同。1985年,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对扎塘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不久,自治区文化局和山南地区文管会负责同志也来扎塘寺查看,认为这座隐姓埋名几百年的古老寺院很有特色和代表性,计划重新维  相似文献   

6.
<一> 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历史上滇藏茶马互市的交通要塞,在州府所在地中甸县中心镇的北面,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这就是康熙皇帝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中甸归化寺。中旬归化寺又称噶丹松赞林,兴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初时有喇嘛330名,到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寺院僧侣增至1226名,以后其寺院的僧侣数额一直保持在1200—1500名之间。解放前,归化寺在中甸人民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望,藏家以送子入寺为僧为荣。富裕之户,家家有当喇嘛的男儿。削发为僧者,既出家又当  相似文献   

7.
壤塘曲尔基寺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中壤塘地处农牧区交界处,物产丰富,背倚壤跋拉山,面临则曲河,地势开阔、平坦。山麓上座落着我国藏区其它地方业已消失的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三大道场,即曲尔基、藏哇和策卜居三大寺院。在三所寺院中以藏哇寺规模为最,据称有僧人一千余名,而历史悠久,影响广范则以曲尔基寺为最。解放前夕,曲尔基寺的信徒仅限于四川嘉绒部分地区、青海果洛玛尔曲河流域、乔科牧区和壤塘县内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关于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藏娘唐卡传统现状的考察报告,主要就藏娘唐卡传承的人文与地理环境、传承的历史与现实、唐卡的形式技艺以及家庭和寺院等影响传承的诸种因素进行了考察,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实施对藏族唐卡艺术及相关传承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智生  张云培 《民族学刊》2018,9(1):25-31, 107-109
清末民初的云南藏区社会,存在着多个民族或阶层共同构成的藏区社会体系,其中不同的社会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藏区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功能于一身的寺院,既是宗教机构,也是权力中枢,对藏文化圈内的乡村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寺院与藏区各方势力联合起来,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手段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为藏区社会的变革以及近代化转型提供了可能性。在宗教体制下,寺院对乡村社会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对乡村社会提供宗教、政治、经济等服务。而乡村社会一方面乐于接受这种配套式的援助,并对寺院进行反哺,如对寺院提供宗教和经济的供养,担负寺院正常运转的职责,这种互惠的关系维系着藏区寺院和乡村社会之间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乡村社会在寺院过于强势的控制下,每当与寺院发生矛盾纠纷时,乡村社会就会通过特殊的途径表达不满,如向当地政府对寺院进行控诉,或发起武装反抗,但乡村社会始终不放弃宗教上的虔诚和割裂对寺院的供养联系。寺院与乡村社会的互惠聚生关系,将宗教“福荫”下的宗教和民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藏区社会的发展变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一专院教育的历史作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青海藏区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它在藏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史上它对继承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曾起了积极作用。今天,它对现代藏族文化的发展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就寺院办学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政治方面历史上,我省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为宗教传播和培养宗教接班人起了作用。就整个藏族而言,是通过寺院教育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对统一藏民族的思想,形成藏族的心理,增强藏族的内部团结都起了积极作用。通过寺院教育,使一部分人…  相似文献   

11.
西藏古代的射箭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辉 《西藏研究》2009,(4):114-120
文章就史前与部落时期、吐蕃至清朝时期的射箭运动作了探讨,认为西藏古代的弓箭最早是原始人类防身自卫、狩猎生产的重要工具,被先民刻画在岩石上;后来随着西藏文化的发展以及寺院在西藏各地的大量修建,人们又把射箭绘制在寺院壁画上.西藏古代的射箭运动不仅是练武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起到愉悦身心、娱乐的作用,是藏民族民风民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藏传佛教影响日益扩大的今天,五明佛学院依托于藏汉民族的深入交往,不断发展繁荣,是藏汉文化进行广泛交流的活跃前线,其典型文化交流贡献可概括为传汉入藏、传藏入汉以及提供文化交流平台三个方面.由于寺院发展的新需要和汉族信徒的新需求,五明佛学院日益超脱于单纯的宗教组织,进而成为藏族文化对外宣传、藏汉文化有益交融的典型场所,这一趋势具备深刻的历史和思想基础,也必将在今后长期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与藏民族的发展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所周知,每一民族的教育对该民族政治、经济、义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藏族是一个几乎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藏族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寺院教育在藏族教育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它对藏族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体现出与其他民族的教育对各民族上述各领域的影响的诸多不同的特征。本文拟就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对藏民族的发展进步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一)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但在解放前对西藏及国内其他藏区的政教合一或政教联盟的政…  相似文献   

14.
安海燕 《中国藏学》2023,(1):99-108+215-216
明封大智法王班丹扎释的传记《西天佛子源流录》载永乐九年(1411)班丹扎释在乌斯藏修习、参学时,不知何故,“太宗文皇帝怒乌斯王(阐化王)逆旨,欲遣大兵取乌斯国”,由此引发了“乌斯王”的恐慌。“乌斯王”情急之下向正在楚布寺禅修的班丹扎释求救,班丹扎释携“乌斯王”侄等一行前往明廷向明成祖陈情,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文章发掘学界新近公布的《大乘法王传》及《大乘法王致明成祖书信》中的重要信息,结合《贤者喜宴》《明实录》等传世藏汉文史料,考查“乌斯王逆旨”事件的前因后果,认为“乌斯王逆旨”指的是金字使者奉旨在乌斯藏迎请萨迦座主昆泽思巴(大乘法王)时,“乌斯王”意欲阻挠昆泽思巴前往明廷而制造障碍一事;《西天佛子源流录》对班丹扎释化解危机的功劳有所夸大,事实上是大宝法王发挥了主导作用,而班丹扎释作为陪送大宝法王返藏的侍从在此事件中承担了沟通和联络的任务。“乌斯王逆旨”事件的整个过程发生在明廷落实对乌斯藏“多封众建、分而治之”政策的大背景下,班丹扎释奉大宝法王之意携阐化王侄前往明廷陈情以及随后再次奉命入藏安抚阐化王,皆与明廷派往乌斯藏执行多项任务的主使团随行,他是明廷治藏政策形成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相似文献   

15.
夏琼寺和却藏寺是青海著名的两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根据两寺僧人的口传和一些文献记载以及塔尔寺的唐卡等其他资料,两寺的创建者同属却藏活佛转世系统.两寺因同一寺主,宗教关系密切.同时,按照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理论,却藏活佛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老师,加之其他原因,在藏区乃至广大蒙古族地区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顾浙秦 《中国藏学》2004,(2):104-108
19世纪40年代巴塘粮务钱召棠所撰<巴塘竹枝词>,多角度、多层面地摄取其时川西巴塘藏区社会生活的画面,揭露了巴塘地方遭受土司头人和寺院喇嘛的苛重剥削以及清中央治边吏治的腐败等等,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这组咏藏诗作以源于民歌的竹枝词为载体,在艺术上也颇具魅力,体现清代咏藏竹枝词创作之繁荣.  相似文献   

17.
藏族寺院教育是以苯教的九乘理论结构和佛教的十明结构教育体制及其知识体系为根基发展起来,并在寺院教育及其学位晋升制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近代兴起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及其知识体系是当代教育体制及其现代知识结构为框架发展起来的.目前的藏族教育中两者兼而有之,各有所长,形成重叠互补的局面.这种教育体制及其知识体系的重叠、更新、演变和发展已经和必将对藏民族的未来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藏传佛教影响日益扩大的今天,五明佛学院依托于藏汉民族的深入交往,不断发展繁荣,是藏汉文化进行广泛交流的活跃前线,其典型文化交流贡献可概括为传汉入藏、传藏入汉以及提供文化交流平台三个方面。由于寺院发展的新需要和汉族信徒的新需求,五明佛学院日益超脱于单纯的宗教组织,进而成为藏族文化对外宣传、藏汉文化有益交融的典型场所,这一趋势具备深刻的历史和思想基础,也必将在今后长期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9.
藏经洞古藏文文献自20世纪初出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保存至今的吐蕃古藏文文献,除了金石铭刻、竹木简牍、伏藏文献外,只有敦煌藏文文献。然而随着近二三十年的调查研究,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西藏仍有大量吐蕃古藏文文献,与藏经洞文献属同一时代;这些文献属佛教典籍,收藏地都是藏传佛教寺院;由此,这批吐蕃时期的古藏文文献的收藏地就成了今天西藏的“藏经洞”。文章就西藏卓卡寺藏《大般若经》与藏经洞出土钟经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功能及其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中叶,赞普赤松德赞为进一步发展佛教教法,在西藏山南扎囊县境建立了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并聘请印度和藏族僧侣13人为教师,招收学僧25人,学习藏文及佛教教法,这就是藏族历史上最早的寺院教育。此后,随着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发展到了全民信教的程度,随之大大小小的寺院星罗棋布,遍立整个藏族地区。据乾隆二年(1737年)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申报理藩院的数字:达赖所属寺院3150座,僧侣302560人;班禅所属寺院327座,僧侣13670人。①如果把格鲁派以外的各教派所属寺院和僧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