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以众议院选举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政治改革"、政府行政机构改革以及中央与地方分权改革等一系列政治行政制度改革。其目的是通过多项分进式制度改革实现政治体制的渐进转型,即由一党单独控制国会多数议席、弱势首相、官僚主导体制向多党联合控制国会多数议席、强势首相、政治主导体制转型。制度改革使日本政治体制与政治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推动了政治发展,也给日本政治带来了转型危机。  相似文献   

2.
王平 《日本研究》2010,(1):31-35
自日本走上援助国之路以来,ODA决策体系的主导权就基本处于官僚的掌控之中.从桥本政权到小泉政权都以实现从官僚主导向政治主导的过渡为重要课题,在自民党长期构建起的政官"利权结构"下,援助决策体系的主导权依然在"政治家主导"下的官僚手中.目前,在鸠山新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摆脱官僚支配,实现政治家主导的措施下,日本ODA决策体系的主导权处于"空白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述的 1 955年体制是指 1 955年形成的以自民、社会两党对抗为基本内容的战后日本政治体制。所谓政治体制 ,一般是指各个政治主体在政治过程中的权力和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从这一定义来看 ,1 955年体制不仅包括政党政治 ,也包括行政官僚构成的政府、以财界为首的各种利益集团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所探讨的是 1 955年体制形成的制度性背景及其两个政治层面上的基本特征 ,即保守势力支配下的竞争性政党政治与行政官僚主导决策过程。一、1 955年体制形成的制度性背景众所周知 ,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占领军在日本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日本政党和官僚是日本政治系统的构成要素。"政治主导"还是"官僚主导"是日本政官关系的争论焦点,贯穿战后日本政官关系改革的历史过程。当前日本安倍内阁时期政官关系改革的方向、特点及其对国家政治决策过程的影响,呈现出坚持"政治主导"的原则和方向,政党及其政治人物也会加强与官僚的合作,发挥官僚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官僚的特权地位,这使得政官二者协调统一于日本的政治决策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军财关系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玉民 《日本学刊》2002,3(4):126-142
20世纪 3 0年代是战前日本政治体制发展的新的转型时期 ,当时活跃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的各个政治利益集团 ,为获得政治主导权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政党和军部的斗争是这一角逐的中心 ,与各政治利益集团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财阀的政治取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军部获得了胜利 ,法西斯体制取代了政治体制。当日本政党在争斗中败退之时 ,财阀逐渐疏远政党 ,倒向了表明“容纳财阀”、掌握政治主导权的军部 ,两者形成了以军部为中心的“军财抱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70年代末以来,日本的决策过程开始从官僚主导型向政党主导型转化,日本政治学界将此称为“政党优势”、“党高政低”。促使这一转化的是一批被称作“族议员”的自民党政治家。那么,“族议员”是一些什么样的议员?他们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又是怎样参与、主导日本决策过程的?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族议员”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何谓“族议员”  相似文献   

7.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本国内从政府到社会都高度重视。在后"京都义定书"时代,日本试图在国际谈判中发挥更具主导性的作用。作为环境保护先进国家和技术强国,日本不仅在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领域仍然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其气候变化政策也值得我国相关工作者参考借鉴。通过对日本气候变化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日本公共政策制定中行政主导与大量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参与相互结合的特点,另外传统的官僚垄断以及"铁三角"关系得以延续的同时,日本公共政策制定也出现了政治主导加强的趋势(对行政官僚作用的相对抑制),这一点在民主党政府上台执政之后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民主党执政后的政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党执政后锐意推行政治主导路线,致使日本沿袭多年的官僚主导统治结构受到强烈冲击。但由于官僚系统的抵制及民主党的先天缺陷,这场旨在打破官僚主导体制的攻势逐渐减弱,在某些领域甚至有所后退。东日本大地震后,政府的赈灾不利更凸显了民主党执政团队在驾驭官僚队伍方面的失败。这一轮政官博弈最终以民主党放弃其竞选公约中的部分承诺为代价,形成了一种脆弱的妥协。  相似文献   

9.
高洪 《日本研究》1999,(4):67-73
近年来,日本政党制度处在不断变化中。社会经济利益与社会关系多元化导致多党竞争加剧,伴随党派分化组合的演进,旧的利益集团纷纷在保守、中道、革新三个层次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点,一般国民的政治选择越来越分散,直接影响到党派的政策制定过程。一、“55年体制”终结的余波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和日本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政治体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国上下酝酿着一场以改造现行政治体制为目标的革新运动。1993年7月,社会党、新生党、日本新党、公明党、民社党、先驱新党、社民联以及参议院中的民主改革联盟建立起…  相似文献   

10.
日本政治制度演化与经济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仁淑 《日本学刊》2005,(6):99-111
日本模式具有明显的制度之间的互补性,如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具有相关性。政治体制既可以推动经济的迅速增长,也可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性因素。以多元官僚制为特征的日本政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多元官僚制是一个高度分散化的体系,其效率取决于其所依存的环境。随着90年代后日本经济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日本政治制度变成阻碍经济摆脱萧条、推进经济改革的绊脚石。因此,日本经济制度改革必须与政治制度改革实现互补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市川房枝是近现代日本政治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妇女解放运动家和女性政治家。1924年12月,市川参与成立的"获得同盟"被视为战前日本妇女选举运动的摇篮,她作为妇女选举运动旗手始终坚持引领着为女性获得参政权的斗争。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正处于高峰期的妇女选举运动急转直下,市川在提出反战主张的同时,将市民活动纳入妇女选举运动领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妇女选举运动转向为战时体制服务、支持侵略战争,市川也成为战争帮凶。经过战后民主化改革,日本女性获得了平等的参政权,但政治风气却趋于保守。回顾历史,可以说战前、战时妇女选举运动累积的经验,形成了近现代日本政治的暗流。市川在领导妇女选举运动的过程中,一边推动女性参与政治,一边与自民党主导的利益诱导型金权政治相抗衡。其倡导的"政治即是生活"政治理念与实践,也成为导致战后日本两次政权更迭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2.
“主银行制度”(main bank system)是一种跨越组织、金融交易和政治多个领域的制度安排,是包括工商企业、各类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管理当局间,一系列非正式的惯例、制度安排和行为在内的公司融资与治理体制。“官僚制多元主义”(bureau pluralism)是在分权的官僚机构与民主代表制的框架之下,以所谓“铁三角”即财界、官僚、政治家的精英分子所形成的排他性的勾结性结构进化而成的。它最初以政府和产业界的勾结为主导力,随着产业成长的成果逐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阶层所均沾,成为超越单纯产业界的极其广泛的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战前日本各种政治势力结构的变迁为线索,试图探讨战前日本文官制度下,日本官僚在政府决策、法律制定中的地位变化,进而揭示战前日本文官在战前日本政治体制下的政治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大店法>从制定、修改到最终废除历时20余年.这一过程是战后日美贸易摩擦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国内规制缓和进程大致重合.对于日本政府而言,<大店法>的沿革是其在美国外压和国内各利益集团内压之间有效利用双层博弈的集中体现.这一案例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日本政府在应对外来压力和推进规制缓和的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在促进市场开放、发挥竞争机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刘轩 《日本学刊》2007,(4):64-72
民营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调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革现存社会组织结构,减少社会交易成本,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在推进民营化的政策过程中,由于特定制度环境的影响,政策过程可能会偏离政策自身的价值取向。战后日本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虽然两次民营化的社会背景和政策过程不尽相同,但是在"分割性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决策体制下,经过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博弈,使民营化偏离了其自身的价值取向,最终只是基本满足了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6.
秩序问题是国际关系的核心。科学判断和系统把握国际秩序变革中日本与世界的关系,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加以考察。从历史视域下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演进、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认知以及"百年大变局"下日本对秩序变革的应对三个方面来分析日本的相关认知与实践,发现:"华夷秩序"下的日本,基于实用主义原则,在尊崇秩序中心的同时努力维护自身独立性;到近代,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日本谋求摆脱、参与颠覆"华夷秩序",实现"脱亚入欧",继而又从欧美主导秩序的追随者转变为挑战者;经历战败、美军占领、民主化改造后的日本,选择接受并融入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并保持动态调整、努力趋利避害,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秩序观。百年大变局下,日本致力于提升"综合战略活跃度",修补陷入危机中的国际秩序,其与秩序的互构关系既体现了历史延续性,又呈现出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战后日本政党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外交决策过程中 ,由于官僚主导和美国主导等因素的影响 ,政党的作用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冷战结束以来 ,随着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 ,日本的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增大 ,形成了“政党主导”和“政官协同”两种决策参与模式 ,但在如何有效规范政官关系方面仍面临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大型复合灾难,除了自然灾害本身的超强破坏性以外,公共危机管理严重失误等人祸问题也格外突出。大地震后的连锁危机,尤其是核电站事故,是东电型核事故,更是日本型核事故。其中不仅包含二战后日本政经发展、社会管理等旧有模式的遗留问题,也带有政权更迭、政治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点。本文在检视震后百天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核电站事故的个案,尝试着对当代日本社会管理机制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洪 《日本学刊》2001,(1):33-48
世纪之交的日本正处在社会体制转换的激荡年代,以社会多元结构为基础的政治生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活跃态势。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青年政治家群体的积极参与和角逐,从而使政治舞台上一幕幕分化组合的悲喜剧变得更加热闹。一、新世纪政治家世代划分与界定历史车轮永不停息,伴同一代又一代日本人繁衍生息的世代更迭过程,政治家的世代交替也是一个必然、客观的递进过程。因此,所谓“日本的青年政治家群体”必然是一个流变中的动态概念。观察战后跌宕起伏的日本历史,大约每10到15年间政治课题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执政的政治家面对着迥然不同的使…  相似文献   

20.
日本政治体制改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发展史告诉我们,不同制度之间的相互借鉴与渗透,在政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模仿并不等于简单移植,不同民族的政治借鉴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本文从日本民族的一些根本特点出发,结合美国政治体制和民族性上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力求从长远角度探讨日本政治体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