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礼 《中华魂》2014,(18):40-40
明朝天顺元年,被囚禁在南宫的英宗朱祁镇,在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成功复辟,重新登上皇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夺门之变"。作为大功臣的徐有贞被授予兵部尚书,尔后又封为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于是,大权在握的徐有贞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对象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民族英雄于谦。说来十分遗憾,于谦遭此横祸,只因一句不经意的话。  相似文献   

2.
于谦是明代正统、景泰年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之后,于谦惨遭杀害。"夺门之变"是明代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明代政治的走向和一些重要人物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于谦在"夺门之变"后被杀的悲剧有很多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3.
论于谦之死     
论于谦之死周祚绍于谦死得很悲壮。作为临危受命的救国功臣而惨遭杀害,是很悲哀的。但他面对迫害而视死如归,又是很壮烈的。于谦“死之日,阴四合,天下冤之”。有个叫儿的指挥,本是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  相似文献   

4.
于谦与廉政     
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又是廉政的楷模。儒家传统教育是于谦靡政的道德基础;务实为民是于谦廉政的根本大事;公忠爱国是于谦廉政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5.
2000年10月五日至11月2日,由杭州市政协主办的于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杭州召开。 杭州市政协主席、于谦研究会名誉会长虞荣仁和市委副书记于辉达在开幕式上致辞。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李青,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松春,市政协副主席李明法、徐兆骥等出席开幕式。 于谦生于杭州,遇难后归葬杭州,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于谦一生为官清廉,为国忠贞,为政勤勉,为人刚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杭州人民的骄傲。1998年,在杭州市举办的纪念于谦诞辰6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由杭州市政协牵头的于…  相似文献   

6.
明朝兵部尚书于谦是一个公正廉明的清官.他两袖清风,公正不阿,体察民疾.他能成为一个大清官,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从25岁步入政坛,到60岁遇害的几十年居官生涯中,不仅政绩卓著,而且为政清廉,不贪私利。他视名节重于泰山,一身正气,最后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  相似文献   

8.
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于谦(公元一三九八年——一四五七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杭州)人。自幼勤学多思,景慕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行事大节,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十五岁时考取了秀才,永乐十九年(公元一四二一年)考中进士,当时他才二十四岁。于谦的一生,经历了明朝从国家兴强,“万国同来”的鼎盛时期到国弱民贫、强敌压境的衰落时期。前者给予了他锐意进取、展其才学的机会;后者激励了他忧民图报国的一片丹心。  相似文献   

9.
于谦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力排众议、保卫北京”,“积极防御、相机战守”,“可抚则抚,可剿则剿”三大部分构成。对于谦的民族关系思想应该给予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思路,对稳定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作用明显一些,但对处理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作用似乎不大。  相似文献   

10.
朱祁钰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非嫡长子身份被大臣劝进称帝,尽管经过他和于谦的力主抗战,打退瓦剌少数民族的多次进攻,使江山社稷转危为安。但民族矛盾一旦缓解,朱祁钰便因出身名份不正,为封建守正大臣们所不容,加以他和心腹大臣于谦受观念上的束缚和性格的影响,难以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故景泰八年(1457年),大臣勾结乃兄趁景泰帝生病之际,发动政变,英宗复位,景泰帝朱祁钰被废以至惨死,于谦也被捕杀,成为明代严格贯彻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说“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曹"之解释,乃依据讹变了的字形,其说未确。通过考察"曹"字的历史演变,认为其初文本为"[東東]","曹"是"[東東]"作为国族名、地名之专用字。从中可探讨汉字历史演变的一些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孔见 《中华魂》2012,(19):58-58
年少时读过于谦的《石灰吟》,至今难以忘怀:"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明志砥行的诗在明史中,于谦是位刚正不阿、清廉为民的一代名臣。他虽立志报效国家,无奈当朝的英宗皇帝昏庸无能,重用奸臣,终于酿成大祸。公元1449年(明正统14年),北方瓦剌部(瓦剌是明代对两部蒙古各部的称谓)首领也先率军南下大举进攻,明50万军队竟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时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调集重兵,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明代的诗歌发展确实比较一般。尤其是古代诗歌悠久而光辉的现实主义传统,历来认为在明代虽未中断却也无大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没有出现卓有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人们一提及明代文学,便言必称小说、戏剧。而究其实,恰如不可以偏概全一样,同样也不可因求全而偏废,否定一切。有明一代,尽管诗歌发展一般,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不乏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已为文学史所承认的明初诗人高启和刘基等,都可以说是有着一定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继高启之后,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更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于谦的诗歌创作,一向是有肯定意见的。但是人们主要赞赏其表现高尚节操和人品的诸如《石灰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和塞尔都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研究领域都有自成体系并都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他们二者都承认"社会实在"的存在并对现实发生作用。但李泽厚的逻辑以"实践"出发通过"经验变先验、历史变理性、心理变本体",强调"积淀"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而提出"社会的人化"的现实目的;塞尔则强调"意识"的作用,特别是对"集体意向性"在"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构建中的作用大为提倡。比较而言,以社会的存在来说,前者的逻辑路线从本体论意义上讲,遵循着"由外到内的、由实践到心灵"的过程;而后者则强调"从内到外、由意向性到社会的实在的过程"。另外二者对于语言同社会实在的关系的阐述中,后者对语言的地位评价较高。  相似文献   

15.
秭归、溆浦、汩罗是屈原三个重要的人生驿站,"屈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鄂、湘文化的源头。如何打造"两湖三地"屈原文化共同圈来促进三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一是应将三地打造成"屈原文化"的研究基地,因为两湖三地近年来所考古出土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物,很多可称得上是研究屈原和《楚辞》的"活化石"。二是开创"两湖三地"的屈原文化共同圈,因为"两湖三地"是屈原文化研究的中心地区,之间既有很多的共性,也由于地理之差,各具文化特性。三是整合三地文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屈原文化",就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好"两湖三地"屈原文化品牌,利用好这个品牌为开发三地的旅游服务,对打造"两湖三地"文化经济圈,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宋山水画风转变不仅仅是由于南宋偏安一隅单一因素造成的,还有着诸多综合原因:其一,山水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北宋文人画美学思潮和院体画重视细节的真实与诗意的影响使然。其二,"靖康之变"的政治突变造成社会心理变化是画风转变的社会政治因素。其三,"靖康之变"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是画风转变的环境因素。其四,南宋理学"以小观大"观是画风转变的哲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孔子提出"晋文公谲而不正",在肯定晋文公使天下得到相对"安定"的霸业的前提下,指出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的"温"之会问题上,有"以臣召君"之缺陷。后儒评价晋文公往往淡化孔子所论的前提,而只侧重强调"以臣召君"不合礼法有亏臣节这一点,这对后人评价晋文公的历史功绩有误导之嫌。本文将用孔子论人的全面、客观的观点来分析晋文公在建霸中的行为,以此说明晋文公符合儒家的传统道德,还孔子论晋文公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薜石 《成才与就业》2014,(11):30-31
当今,弘扬"实学"精神十分必要。因为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诸多不切实际之处。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实践活动主要聚焦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泽川 《山西老年》2013,(6):42-42
明代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于谦在他14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为杭州知府,其名字叫虞谦,与于谦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感觉很奇怪,于是便问他,"你为何不答应?"于谦躬身说道:  相似文献   

20.
朱子和阳明都把"格物致知"作为修养工夫的一个核心,但二人所要"格"之"物"和所要"致"之"知",以及如何"格",却大不相同。从二人对"格物致知"的不同阐释,我们可以窥探出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理学与心学不同的工夫论进路。朱子和阳明的"格物致知"差异主要体现在修养工夫的着力点和的价值目标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