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政治     
中共严格考察官员抗震救灾表现四川省根据"5·12"地震后的救灾工作表现,对28名官员进行了惩罚,从抗震救灾一线提拔使用干部50人,破格提拔干部19人。受罚官员中有15人因为在灾害中"不作为"而被免职。这次的人事变动是对政府  相似文献   

2.
赵家鹏  李灏 《领导文萃》2012,(19):67-70
"裸官"正以各种方式露出水面,其不断膨胀的体积,对中共治理形成全新挑战。执政63年来,中共约束领导干部的一个倚重方式是,告诫管好身边配偶子女,或者反过来动员配偶子女监督官员。如今,这种监督有成"空转"之势。组织、官员、社会正各自陷入一种困惑与不满。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党严肃法纪、高压反腐,似乎触犯到了官员群体的利益,由此影响到了官员的积极性,导致官员的不作为。在此境况下,我们需要重新去思考人类社会的"第一大关系"问题,即官与民之间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权力界限,是不是应该大大收缩官员手中的权力而使社会和人民原本就具有的主体性、自  相似文献   

4.
博文集萃     
《领导科学》2012,(12):58-59
没有神童又何来"神童官员"近日,山西省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门户网站"中国长治"刊发了《中共长治市委组织部公示》,在拟任命的副处以上干部中,有2人系14岁参加工作,1人16岁参加工作,5人17岁参加工作。在一个地方,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的"神童官员",用扎堆来形容很是恰当。可是,偌大中国出现一个"神童官员"都不得了,更别说一个地方"神童官员"扎堆,这简直就是奇迹。按照有神童才有"神童官  相似文献   

5.
自我国启动官员问责制以来,问责风暴迅速席卷了神州大地,问题官员因被问责纷纷落马,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但我们在为此击节叫好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隐忧,特别是官员问责制中的"高调问责,低调复出"问题。当然,被问责官员复出并无不可,公众和舆论质  相似文献   

6.
周扬 《领导文萃》2007,(12):140-144
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执政官员们如何与时俱进,将革命优良传统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使命相结合,无疑需要精神上的再次洗礼。成立于2005年3月的三所干部学院——中国浦东、井岗山、延安干部学院,堪称中共干部培训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殷期望。十七大前后,正是干部培训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7.
正——据报道,截至9月25日,中央和地方政府、国有金融机构和大学从工资簿上共清理了162629名不在岗但仍领取工资的人员。对此,《新京报》发评论指出,对于"吃空饷"现象,主管官员理当承担相应责任,有无官员因此被追责,也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6万"空饷者"只是个开始,未来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人就活这一辈子。一辈子的人生需要机会"成全"。没有机会,显然难以成功。然 而,机会从哪里来?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成功地攻克了一座城堡后,有人问他,假若有机会, 想不想攻占第二座城堡。"什么?"大帝怒吼起来,"机会?我制造机会!"亚历山大此语气  相似文献   

9.
毛寿龙 《决策》2001,(11):46-46
在过去,政府决策失误,造成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损失,往往算是交了学费,政府官员一般不需要承担责任.最近若干年来,政府官员的责任问题终于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10.
游劝荣 《领导文萃》2012,(13):13-15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官民双方在有关官员能力的评价和判断方面,认知大相径庭,唯有在"官员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这一问题上,官民双方认知高度一致,有62.2%的官员和66.3%的民众认为官员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依法办事的能力。在笔者看来,这一结果颇有深意,它至少说明了"一喜  相似文献   

11.
<正>"个性官员"是中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种值得认真思索的现象。而今,有的"个性官员"已经悄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我们有必要对"个性官员"做一个界定,否则,这个问题难以研究下去。笔者以为,今天的"个性官员",就是指有所作为、敢作敢为、性格强悍、雷厉风行、群众褒贬不一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2.
陈军吉 《领导文萃》2012,(22):65-68
换届年向来是官员腐败违规行为高发期。尽管2011年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对换届纪律三令五申,但踩高压线的官员仍不时出现。在举报信、造谣等传统方式之外,网络成为了官员攻击对手的新型利器,而跑官、拉票等手段日益隐蔽。这让各地纪委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倍感棘手。如何减少换届中的"潜规则",消除官员"暗战"的土壤,或许需要更为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正从人类艺术的诞生时,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就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装饰在原始社会是人们所创造的艺术的审美核心。各种彩陶纹样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标本。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但是审美的形式,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  相似文献   

14.
<正>通常来讲,"个性官员"指的是那些个性强势,具有独特的领导风格和个人魅力,敢于突破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和面对政治敏感问题,不断进行政府管理和制度建设创新的官员。政治文明进步增加了"个性官员"的活跃度,但近年频频曝出的"个性官员"忽视民主、践踏法治的事件,又将这个群体推到了风口浪尖,依靠领导者个人魅力带来的施政效率与非民主的执政方式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15.
刘日 《领导文萃》2009,(23):40-42
对于官员财产公示,据有关调查,97%的官员持反对意见。而2008年《人民网》做的调查则显示,90.1%的人表示赞成建立这种制度。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真正的民意应该是“非官员”普通群众的意见,他们才是人民中的绝大多数。十几年来,官员财产公示虽经中央有关部门的推动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有识之土联名提议,但由于党内认识不一致、阻力较大,至今未能立法施行。  相似文献   

16.
一个时代的文风,映射着这个时代整体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尚。特别是这个时代的官员,他们的文风往往会成为社会导向,进而影响到公众的思想与精神取向,影响到执政党的党风。时下,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在一些地方官场上,"假话、大话、空话、套话"颇多,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可以说文风问题已经成为一大公害,群众称其为新"八股"。新"八股"有什么特点,其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到底需要一种怎样的文风、会风?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梳理,进而找出问题症结,探寻求解之道。  相似文献   

17.
<正>近来,不少地方的"电视问政"节目一经推出,旋即受到市民好评,引发热议。的确,通过电视台的适时直播,坐在台上的政府官员感受到市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从心底里认识到了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权为民所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坐在台下的市民代表与前来接受问政的官员面对面、眼对眼,能够直接从他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中,感知其对待政务的责任心大小,与倾听民  相似文献   

18.
方卫星 《决策与信息》2008,(11):123-124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急迫问题有,极少数官员腐败日益严重;买官卖官,严重破坏"德才兼备"的干部任用原则;极少数地方存在严重的群体性事件或隐患。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的警示是:政治腐败尤其政治权力腐败,最终将破坏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中国和世界的经验与教训都表明:政治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政治稳定的需要;是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尤其民主权益的需要;是防止社会走向两极分化的重大政治举措。  相似文献   

19.
在全市人民贯彻落实市三次党代会精神之际,就"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和谐兴市"的有关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共商丘市委书记刘满仓.  相似文献   

20.
<正>现在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尤其是在唯GDP的时代,"官为商""商为官",官商交往无道、"勾肩搭背"、坑害国家集体利益的现象相当严重。从查处的一些官员腐败案例不难看出其中的道道,特别是一些有能力、能干事的干部,被少数商人"拉下水",实在是干部本人的不幸、我党的不幸、人民的不幸。综观其中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因"需"而"勾肩"。这个"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组织上讲,是我们对干部的任用标准与考核体系出现了问题,看干部只重视"显绩",不注重"潜绩";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