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尽管人类掌握了高科技,尽管人类可以改变自然的本来面目,可以组织起庞大的社会系统,但人的生命和健康仍时时受着种种威胁.灾害、疾病,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悲欢离合,无不影响着人的生命和健康.这就要求社会负起责任,个人负起责任,共同承担生命伦理义务——尊重生命,关爱健康。  相似文献   

2.
工业文明的非理性发展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进而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人文危机,那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受到摧残与异化,生命失去自由,从而导致了人自身生存状态的不完美。劳伦斯深刻洞察到自然与文明、人类与文明和人类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追寻回归自然、复归人的生命自然本性的理想成为了他小说创作中所关注的重心之一。他的追寻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正是劳伦斯的小说给现代人的生活的一个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V·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小说《海上无路标》讲述了即将离开人世的主人公爱德蒙.卡尔在海上旅行时所经历的心理巨变:从人类中心主义者转变成生态主义者,并顿悟到回归自然、追寻诗意栖居之美的生命真谛。爱德蒙.卡尔这一角色反映了韦斯特丰富的生态思想: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解除人类精神生态危机;倡导回归自然,构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生存境界。韦斯特的生态观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和关怀,对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4.
人类由自然的奴隶逐步上升到主人,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存危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就是尊重关爱人自身。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是人对自然界道德的缺失,人类在拯救自然的同时,必须用道德来认识和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行为,建立起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内涵,关注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显现了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和成全生命等一切为了生命的价值取向。在当下,面对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对生命主体的不尊重和漠视的异化现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需要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教育真正成为润泽生命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 ,它又表现出强烈的、持久的与富有弹性的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是人心理机能的具体化 ,生命价值的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更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尊重教育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以尊重为教育原则和方法建构和谐教育氛围,尊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尊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将尊重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8.
人类基因图谱破译的价值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文明重心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转向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改造人自身上来 ,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更刺激了这一进程 ,基因研究与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生命价值重新定位、生存质量提高、价值秩序重组 ,而在传统的价值系统全面瓦解之际 ,以人文理性驾驭科技力量为主题的新价值观正在生成。  相似文献   

9.
从科技的人文价值属性和高科技带来的伦理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家承担伦理责任的原因,并提出科学家应当承担尊重生命、维护人类尊严、增进人类利益、维护社会公正、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责任。另外,从认识角度、形成过程和理论实质三方面剖析了"科技价值中性论"的错误认识,要求正确认识科技的属性,合理把握科学家承担伦理责任的"度"。  相似文献   

10.
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尤其是关注人的生命生存状态,关怀人的生命发展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价值诉求,生命化教育理念正是体现对人的生命尊重和关怀的教育取向。本文从生命化教育视角出发探究了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出原因,旨在建构提升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质量的有效策略,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传统语言哲学入手,从"名与实"、"规定与描写"、"和谐与征服"、"暗示与明确"几方面评价了中西翻译理论,主张在属于象形表意的汉语和属于拼音文字的西语间的翻译转换没有必要全盘引进,而应该中西合璧,采取描写多元的翻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法典专家建议稿婚姻家庭部分中 ,有关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一章在 2 0 0 1年婚姻法修正案的基础上 ,主要增加了反歧视原则、子女亲生否认、认领子女、强制认领、父母的亲权责任、禁止使用对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有害的惩罚手段 ,以及收养关系的有关规定。将收养法并入婚姻家庭法编 ,单立一章。祖孙和兄弟姐妹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在父母子女关系一章里专立了一节 ,并增加了有关扶养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 ,统一“赡养”“抚养”“扶养”为“扶养” ;增加了扶养的程度、方式、争议处理办法的原则规定 ,弥补了我国婚姻法缺少系统的扶养制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隐秘王国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游移古典与现代的时空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14.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历史地表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立于古典与现代的接壤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15.
典雇妻女现象作为古代中国独有风俗,从其产生开始就受到官方文化的否定,并逐渐被纳入法律禁止的范围.可是,严历的法律不但没有根除这种行为,典雇妻女反而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而普遍存在.为什么法律明令禁止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典雇妻女之风俗普遍存在而法律却显得苍白无力?这涉及到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中国古代立法的价值取向,国家法律实施的效果,风俗习惯的沉积和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用法律去禁止人们为了生计而被迫采取的行为,固然会起到一定的功效,但法律的权威性必然要受到挑战,而有禁不止所带来的副作用,更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进行课程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是根本目标。以此为价值尺度进行评价,可以得知,思想政治课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几个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文件与实践”的关系、“模式与特色”的关系、“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乞丐和乞讨是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其形成原因、现实表现、社会处理方法在国内外有所不同.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乞丐和乞讨行为进行分类处理:对于真正贫困的乞讨者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互助体系来消除;对于职业乞讨者,则要更多地给以正面教育,使其能自食其力;对于"恶抢恶夺"的行乞者则需通过法律手段给予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为读书人的必修科目并没有被列为早期教育的专门学问。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以后,大学“文学”状况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专业”与“趣味”之分,“文学”已经成为大学里的重要专业或者主干课程。但大学文学教育不是要造出专门文学家,相反却要有利于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9.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20.
深入了解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面临形势进行分析,总结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利弊影响,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