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忽而"是由副词"忽"和连词"而"跨层词汇化而形成的。除了句法、语义、韵律等因素外,"而"的附缀化在词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而"的叠用"忽而…,忽而…"构式的形成与词汇系统对"忽、忽然、忽而"等"忽"族词调整、分工有关,构式化过程中也伴随着主观化。对"忽而"的词汇化和叠用格式构式化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对现代汉语中"忽"族词之间异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
"顶"在现代汉语中除作名词、动词外,还是一个比较常用的程度副词。本文考察了程度副词"顶"的语义演变,并对其语法化过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最后通过和"最"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组合功能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日益”由状中结构“日+益”词汇化而成.“日益”结构在先秦就已大量使用,其中“日”是副词,意思是“逐日”,用来修饰谓语中心词“益”,“益”的意思是“增加”.战国末期“日+益”结构开始出现词汇化的端倪,历经汉魏、唐宋的进一步发展,到近代其词汇化过程彻底完成,现代汉语中的“日益”完全是一个副词.导致“日益”词汇化的因素一是“日益”自有的语义语法基础,二是语法功能的类同感染,三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大趋势的影响,四是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谁让Y.VP"表达式主要表示疑问、追因、归因三种意义,当其表归因时是一种典型的构式,该构式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谁让Y.VP"的构式所表达的无可奈何、埋怨、撒娇、斥责等复杂语用意义,正是其"主观性"的表现。隋唐时期"谁让"作为归因标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成为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用法,"谁让"从主谓短语语法化并词汇化为"谁让Y.VP"构式中表归因的一个独立的词,经历了一个因主观化而发生语义泛化的过程,语境的变化和汉语词汇复音化也是其构式化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绝大多数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虚化发展而来的,汉语的双音节化和注重口语表达影响着介词的词汇化过程,而"乘"和"趁"在经历了一个"相异→趋同→替代"的过程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假借→类推"的融合型词汇化模式。通过共时性的研究,明确了介词性和使用规律;而历时性分析,加深了对二者的区分度,确立了词汇化机制;现代汉语中,"乘"和"趁"不再具有能产性,只在固定格式中出现。  相似文献   

6.
"充其量"由短语到副词,经历了四个阶段:魏晋六朝始发、宋代发展、明清壮大、民国至今鼎盛。语法属性由短语到副词,意义由实到虚,在书面语基础上向口语拓展,由中性衍生出贬义,历经词汇化和语法化,至现代汉语成为一个通过客观假设最大化折射出"轻视、不以为然"等主观最小化的三音节极量副词。语言的主观性、结构自身特点、人们的组块心理、隐喻心理等认知因素都是诱发主观向量副词"充其量"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随着双音节化的发展,汉语中的副词加后缀双音化日益增多,常见的副词后缀有"为"、"地"、"自"、"其"、"来"、"而"、"然"、"是"等.此类副词双音化现象受到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影响.而通过考察 "副词+后缀"的双音化现象,可以管窥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双音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汉语中,"也"是一个表示停顿的句中语气词,在汉语表达结构复杂化和词汇双音化的大背景下,"也"的停顿功能丧失,逐渐变成一个形存实亡的冗余成分,并在语境作用下获得较为充实的意义,经过重新分析,最终完成从语气词向副词的演变。由于"也"的原始语义比较空虚,在不同语境的作用下,句中语气词"也"向副词"也"的演变体现同源多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北京话徒劳类语气副词主要包括"空"类和"白"类副词两大类。"空"类副词主要包括"空"、"空自"、"平空"、"凭空"、"凭空里"等副词;"白"类副词主要包括"白"、"白白"、"平白"等副词。两类副词无论在内部成员的组成还是各自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上,都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文论通过对其个体的考察,揭示徒劳类语气副词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N(名词)”比较容易发生词汇化和语法化。“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凸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凸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凸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只有",可以分为状动短语"只有"、副词"只有1"、副词"只有2"和连词"只有"四种语法结构。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处在一条由实入虚的连词化发展历程之中。"只有"连词化的演化动因,一个方面是"只有"后所跟成分以及"只有"本身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其在句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具有一定语义关系的句式对于"只有"词义产生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频度副词“好不好”产生于明末清初,清代有零星用例,到现代汉语基本消失.其来源是“好不好1”、“好不好2”的持续虚化、词汇化,其中也伴随着主观化的历程.其消亡后,原有功能由“动不动、动辄”替代.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复音化现象是中古汉语面貌的显著特征,而副词是词汇组成的中坚力量,通过对副词复音化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考察复音副词在中古时期的基本面貌。成书于初唐时期的《陈书》中的双音节副词语料丰富,并且其中盛行于中古汉语的占绝对优势,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汇语义研究以西方结构主义理论引入为界,分为传统汉语词汇语义研究期和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期。传统研究把汉语词汇语义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找到了"义类"和"义核"这两条主线,并不断探索用这两条主线联系整个汉语词汇语义系统。这种动态有机系统观与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方法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中产生了一批源自疑问代词的"几"类程度副词。它们的产生是句法位置与隐喻、类推等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几"类副词自产生以后使用频率一直很低,在现代汉语里只残存于某些方言。  相似文献   

16.
非范畴化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演变机制。在汉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一把"、"一下"和"十分"等数量结构逐渐非范畴化为副词,并与数量结构的句法特征明显不同。其非范畴化的认知基础是量词和副词在概念表达上的邻近性和相似性,认知方式则是转喻和隐喻。  相似文献   

17.
"都"是中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副词,但对其具体用法的归类以及产生时间的先后,却是观点不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典型总括范围副词"都"与典型语气副词"都"的认定标准,并就述补结构和歧解句中"都"的归属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中古汉语中副词"都"多为具有明显形式标志的语气副词,但它作为总括范围副词的用法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8.
笔者首先对成书于五代时期的《祖堂集》中的语气副词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类,然后从话语和语用的角度重点对《祖堂集》中出现的中古以后新兴语气副词的语义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从主观化、语法化和词汇化的角度对其形成过程做出了初步的探究,从而为汉语史语气副词的历时研究提供一个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时期有7个"不X"结构的副词,按照语法和语义可分为三类:不免类、不成类和不必类。这三类副词语法化后显得并不整齐,不是全部变为否定副词,也不是全部变为语气副词。"不成类"在语义同于"不必类",最后的发展却同于"不免类"。造成这种参差局面的原因是语法化后"不X"结构的否定义是否存在。如果"不X"在发展过程中本身能消除结构中的否定义或者能将否定义转化到句子层面,它就可以变为语气副词;否则,只能是否定副词。  相似文献   

20.
"忽悠"是近些年深受老百姓喜爱、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词语。流行词语最终能否进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一部分,需确定其在新词新语中的地位以及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新词的原则。"忽悠"新义不仅基本满足了新词新语规范的四条基本原则,也大致符合《现代汉语词典》对新词语的收录原则,可以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