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斯密的自然概念可从三个层次上理解。在造物主的概念中,斯密通过对神的预定论的假 设,将报应论纳人道德情感秩序的确立之中,将最高的善理解为一种宗教性的目的,将斯多亚主义的观念 重新置人神学之中。在大写的自然概念中,斯密提出了自然的本原性解释,明确了人在自然意义上的存 在论含义,确立了人的情感能力的自然基础。在从人出发的自然概念的讨论中,斯密通过对同情的论证, 提出了基于人性基础而实现社会秩序的道德机制,所谓“公正的旁观者”正是通过情境性的同情机制逐次 加以展开的。正是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自然概念,斯密最终确立了神学、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三重维度 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公认为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然而他的另外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却鲜为人知。本文就是以法律学为视角,以正义为出发点,重新分析斯密思想在经济学、道德哲学和法律学的一致性,并阐述斯密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斯密和其他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在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方面作了重要的科学贡献,然而他们只注意量的研究,没有研究劳动为何形成价值,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大缺陷是不能够指出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与联系。有些同志对马克思对斯密价值论的评述有着重大的误解。他们认为斯密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价值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区别与联系,不适当地肯定了斯密提出的购买劳动概念和自然价格论。马克思说,他的劳动价值论是斯密和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评述,不但是有关正确了解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史,而且涉及到正确理解马克思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革命变革,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各自的论证乃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性观念:"双重人性观"与"单一人性观"。古代道德哲学乃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能够实现两种人性的转变,来证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儒家传统道德理论正是如此。而现代道德哲学则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合乎我们自然人性的某种本质特征,来达到同样一个目标。通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本文证明了这两种类型的人性观念,分别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即一种现代性的儒家道德哲学,必须建立在某种形式的单一人性观或自然人性观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贪婪可能会威胁到美德的存在,从而使道德进步处于困境之中.亚当·斯密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在《道德情操论》第五次修订时找到了突破口,即在追逐财富的同时培养美德就能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斯密道德哲学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6.
近代道德哲学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是自然法。自然法首先不是一门法学科学,而是道德哲学。这种道德哲学最早在欧洲大陆第一个“自然法和国际法教席教授”普芬道夫的《自然法和国际法》第一、二卷中得到了系统的阐发。但普芬道夫的自然法阐释在莱布尼茨那里评价完全是否定的,为了准确把握他的历史地位,我们以莱布尼茨对霍布斯和普芬道夫的自然法阐释之批判为核心,考察自然法究竟是上帝意志之表达还是事物自然本性之规定,以此展开对近代早期道德哲学一段为现代道德哲学奠定基础和方向的学术史争论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推测史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史学的重要内容,亚当·斯密在推测史中阐释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在阐释经济增长时,斯密在他设想的经济的自然进程与真实的欧洲经济史的悖论中阐释了政治经济学原理。在阐释天文学这门自然科学的历史时,斯密认为想象推动了天文学史上的重大观念变革,而想象是推测史的重要因素。在评论18世纪的传统史学时,斯密重新阐释了史学的功能和写作原则。斯密没有写出一部完整的历史,而是将推测史运用到他对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天文学史革命的阐释中,拓宽了人们认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视野,反过来促进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推测历史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和谐"思想的源流并不为中国道德哲学所独有,西方道德哲学亦独立地产生了类似于中国的"和谐"文化思想。对肇始于古希腊、结束于近代的西方道德哲学中的"和谐"理念架构进行爬梳,从"和谐与自然"、"和谐与人心"、"和谐与社会"三个层面来澄明西方"和谐"理念的逻辑脉相,这对于正确理解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德国观念论把自然权利理论概括为自由的任意,并将之作为对自由问题讨论的起点.康德的道德哲学从此"任意"出发,确立了德国观念论对自由的规定的基调,这就是"自我规定"和"普遍性".黑格尔充分肯定了康德道德哲学的这一思想功绩.他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了重构,将之作为"主观自由"环节纳入自己的自由理论体系.在此重构中,黑格尔也阐明了康德道德哲学的限度.  相似文献   

10.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是建构在“自然秩序”和理性论哲学基础之上的,是斯密“自然秩序”伦理观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证明。“经济人”假设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性、本质性特征的理论抽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无论是在经济学视野还是在伦理学视野,“经济人”假设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局限性。“经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要受道德、法律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11.
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探讨了人与自然间的伦理关系。亚当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待自然,与自然相背离,精神饱受痛苦却不自知;塞缪尔尊重、关怀自然,爱护每一寸土地,受到自然的恩惠与庇护。通过“自然人”塞缪尔正面、积极的精神力量的塑写,斯坦贝克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张:对待自然,人类应该给“自然人”塞缪尔式的伦理关怀,从而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亚当·斯密解决道德问题的万能钥匙及其伦理学出发点,德性则是其伦理思想的归宿。斯密晚年集中研究德性,同时辅以早期的同情共感、合宜性等原理,构建了以情感自制为主的完美德性论。他的德性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形成过程,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内容、作用、评价标准以及与财富、幸福等关系上都展现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3.
斯密是西方最早对经济活动与道德伦理的内在关联作过深入思考的思想家.他从道义上肯定人的自利心的正当性,同时又认为必须从道德上法律上加以约束,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从而可以实现利己与利他、富国与富民相统一的经济伦理思想,不但有益于我们对他的经济理论的深化理解,而且对于推动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建设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4.
亚当.斯密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居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问题。借助“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看不见的手”、“守夜人”等经典隐喻,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文明社会的乌托邦。这些隐喻影响深远,黑格尔的“理性的诡计”、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德沃金的“赫拉克勒斯”、罗蒂的“自由反讽人”以及诺齐克的“最小国家”等观念都可以在那里找到思想源头。不同于克罗波西、罗尔斯等人的消极评价,斯密应当在政治哲学史上占据某个核心位置。就“斯密的启蒙困境”而言,斯密从哲学伦理学向政治经济学转向,既符合其思想发展的历程,也符合其思想发展的逻辑。尽管他后期对《道德情操论》多有修订,但尚不足构成推翻其基本主张和从政治经济学向哲学伦理学倒转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谈到过人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人性的利他方面,后者侧重于人性的利己方面,从而形成所谓的“斯密问题”,我们认为“斯密问题”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就以此为载体,对他的人性观进行探析,试图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自律型道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凸现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然的人化"源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李泽厚早期用它来解释美的本质和根源。后来,他以此为基点创建了主体性实践哲学体系。因此,作为一个重要范畴,"自然的人化"是理解李泽厚哲学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8.
在所谓"斯密问题"的理论定势中,同情往往被读解成一种行为动机,斯密却赋予同情概念以颇为特殊的含义.公正旁观者的同情作为一种普遍性的道德评价尺度,不仅成为道德赞许或责难的基础,也诠释了美德的本质及其特征.而其所内涵的对合宜性的道德诉求,更体现了对保持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崇高冲动,这对当下社会和谐与市场社会的道德需求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