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演进轨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土地私有制的演进阶段战国中叶的商鞅变法,魏晋时期的占田荫客制和中唐杨炎两税法,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演进历程中的三大转捩点.以此为界标,可相应划出四个发展段落来:第一阶段:夏商周三代井田时期.以土地公有与私有的斗争为该时期的中心内容.战国商鞅变法前,是井田制度占统治地位.所谓井田,按赵俪生先生的科学界说,是原始共产制社会遗留下来的农村公社土地制度在阶级社会初期的次生形态(《有关井田制的一些辨析》,《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拙作《战国新兴地主阶级说质疑》经详细论证后指出:战国秦代是土地国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私有制始终没有确立,从而也不可能产生出一个以土地私有经济为基础的地主阶级。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地主阶级形成于两汉时期。随着两汉土地私有制的相对成立,在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制度的要求下,一个以军功官僚为主体的地主阶级才逐步产生。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这个并非主要靠经济手段而形成的地主阶级,其性质特征与传统公式化的理论说教有着极大的差距,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发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统治者为了垄断修史大权,往往通过设立史馆来掌控对历史的解释。因此,研究史馆制度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百余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涉及自魏晋至清代各个时期史馆设置的状况,尤其是在史馆建置、史馆运行机制、设馆修史的利弊等重要问题上,研究较为深入。对唐、宋史馆的研究,成绩尤大。但是,史馆制度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史、制度史、史学史、文献学等诸多学科,今后的研究还需将史馆置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史学等的架构之中进行整体探讨,以史馆为纽结,以史馆修史与社会政治、史学发展为突破口,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4.
马汝军 《学术论坛》2002,(2):107-110
战国是中国婚姻史发展的变革时期。较之前代 ,这一时期婚姻观念表现出的特点是 :婚姻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带有普遍性并深入人心 ,同时两性伦理则表现为严格强调男女有别 ,对女子特别提出劝勉以贞的要求。战国婚姻观念的形成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内在动力的 ,而富国强兵则是战国婚姻观念形成的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5.
李建军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40-147
唐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在这一历史变革中,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极为显著,两者相辅相成.均田制的实行促进了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唐中叶,均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在经济制度上则更进一步保障了农民已取得的相对自由.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奴隶社会土地制度问题上,我国史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东方自始至终公有,西方自阶级社会之始就私有”,直到目前,这种传统观点仍占据统治地位。东、西方奴隶社会前期的土地制度果真是按照两条道路发展的吗?一九七九年出版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把希腊、罗马城邦共和时期的“城邦所有制”,解释为一种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中间阶段的所有制。这无疑为我们探索奴隶社会前期的土地制度提供了新的启示。我们认为,在奴隶社会前期(奴隶制大帝国建立前),无论东方(包括中国),还是西方的土地制度,都处于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中间阶段”,都属于“农村公社所有制”。它既不同于原始社会的那种氏族公社“共同耕种、共同消费”的公有制,也不同于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大帝国时期)的具有“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制,而是“集体所有、个人占有”的过渡阶段的所有制。  相似文献   

7.
均田制度是创自北魏,相沿实行至北朝、隋、唐,直到唐朝安史之乱以前,方宣告彻底崩溃。均田制初行时,原是北魏开国时期,招收流散和安置迁徙人口的一种荒地分配的办法,後来到了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才变成系统的土地制度。是以封建国家定期配分的假公有制,代替蒙强大族往意扩占的私有制。它仅限制了豪强大族,除在原来占有的土地外,不得再恣意兼并掠夺;政府将无主的荒地和新被豪强占去的熟地,按照法定的制度,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或游食无业的流民。这一措施,可算是对战国以来土地私人所有制度的一次重大的改革。使中国北方因战乱而死去的私人大土地所有制,暂时失去复活的机会;同时恢复了北方自汉末以降二百年来的残破经济,加强了北朝中央集权的统治。最後,奠定了隋朝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结束了三百年来南北分裂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论唐朝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在唐中叶以前,曾出现过数次由国家颁布并推行于全国范围的田制,如西周的井田制,战国的授田制,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朝隋唐五朝的均田制等。然自唐中叶以后,历宋元明清八九百年,却再未出现过任何种类的全国性田制。由此可见,唐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其影响深远。以往的研究,注重经济关系多,研究国家政策则甚鲜。  相似文献   

9.
“诗言志”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言志”说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初的“诗言志”中的“志”一直被理论界认定同时包含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双重因素 ,但这种解说并不符合提出者的原意。得出的结论是 :从春秋及以前时期的志不含情 ,到战国末秦汉时期的以志为主 ,志情并举 ,再到魏晋时代的以情为主 ,情志并举 ,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歌基本特征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入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按政体学划分,夏以前为自主社会,夏至春秋末为宗主社会,或称宗法社会,战国至清末是君主社会,民国以后是民主社会。按经济学划分,自主社会是原始社会,或原始共产社会,宗主社会是农奴社会,君主社会主要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胜利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成立前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赋役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赋役制度演变的进程,我把它划分为三大阶段,即:战国——北魏时期,为宗法式赋役制阶段;北魏——唐代中期为专制式封建赋役制阶段;唐中期——清为资产式封建赋役制阶段。本文拟从这三个阶段入手,考察封建赋役制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秦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动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动力。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战国早期,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木农具,并无本质的变化。生产工具没有变化,土地所有制却不断变革,说明以生产工具为“指示器”的生产力不是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动力。私有观念先于私有财产或私有制出现,而不是相反。氏族所有制、家族公社所有制和个体家庭所有制从来都是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对立统一。私有观念和私有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从而导致氏族所有制过渡到家族公社所有制,再到个体家庭所有制。  相似文献   

12.
贾玉英 《中州学刊》2006,(6):147-151
唐太宗提出了“山川形便”道制区划理念,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打破了这一理念,宋朝出现了“土地形势”路制区划理念。唐宋时期道路区划理念变迁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唐中期以来土地制度及赋役制度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宋朝路制区划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辖区跨越山水”、“辖区互相渗透”、“辖区近割远连”、“设置特别路区”等理念,不仅对防止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中国古代地方区划理念之精华,对后世地方区划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期,随着对《云梦秦简》诸史料的深入研究,战国以授田制为形式的诸侯国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事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的首肯。这样,传统的春秋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观点便明显与战国土地制度的发展状况相悖。我们在全面缜密地考察了当时土地所有制发展线索及有关方面的情况之后,认为有必要对这一关键性的历史重大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再讨论。  相似文献   

14.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创作的高峰时期,但在理论领域,与魏晋六朝相比较,不能不说处于低谷。理论陡然滑坡的一个主要标志在于唯儒家政治、反文学艺术、反审美的思潮的汹涌于世。至于隋唐创作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不平衡,则主要与儒家诗教和明道、宗经、征圣的观念自中唐以来尤其成为一大批作家的文学本体论相关。隋唐反审美的文学思潮是以魏晋六朝文学的审美自觉为鹄的的。自曹丕重申汉代扬雄的观点,提出“诗赋欲丽”主张,人们即已认识到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形式;自陆机综合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金融发展阶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秋根 《人文杂志》2007,(2):131-140
中国古代农业金融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自战国、秦汉到唐代中叶为第一阶段;自唐代中叶经宋、元到明代中叶为第二阶段;自明代中叶至鸦片战争前为第三阶段。封建国家、地主阶级、商人阶级分别在这三个阶段起主体作用。而中国古代农业金融史的研究,是当前农业金融建设、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 唐代儒学是我国古代儒学由魏晋南北朝的衰落时期向复兴时期转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儒学,承前启后,有所创新,在魏晋南北朝儒、释,道初步融合的基础上,开始了“援佛入儒”的尝试,并成为宋代儒学新的思想形式的嚆矢。因而唐代儒学的复兴及其演变,是儒学发展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一) 儒学的演进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过程。它与时代、政治、阶级紧密相连。唐代儒学的历史命运首先可以从春秋至唐这一历史过程中探讨。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至东汉、魏晋至隋唐阶段。不难发现,这两个阶段的历史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政治分裂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短期统一时期(秦、隋)、大统一时期(汉、唐)。儒学盛衰的演变也经历了与之相应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时代造就了儒法道墨等流派及其思想家。但一个流派作为统治思想登上政治舞台是在秦,秦尚法家。它用暴力统一了六国,但在统一之后,仍坚  相似文献   

17.
西夏陵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陵寝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地域上来讲,在我国仅属西北地区一个局部的问题。从时间上来看,在此之前,我国陵寝制度至少已有1200年的历史了(约上溯至秦代)。因此,西夏陵寝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也只是一个阶段的问题。然而,西夏陵寝制度却独有其特色,在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亦应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试图将西夏陵纳入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中作一初步探讨,拟通过西夏与唐、宋、辽、金陵寝制度的比较,来揭示两夏陵的诸多特点,从而阐明西夏陵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封建伦理思想,在战国末期已大体形成;秦汉至唐前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中叶至明中叶趋于成熟,达到高峰;明中叶以后开始衰落。封建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而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则是它的重要内容。封建伦理思想从形成到衰落的过程,是夫权不断强化、扩大和妇女被封建礼教压在社会最低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宋明时期,已达到了它的高峰。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说,治天下易而治家难,难就难在妇女身上(《通书》第三十二章);因此,要治  相似文献   

19.
唐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空前发达的时期,考察当时中央的藏书体制,将有助于我们对古代官方图书事业的认识,同时,这也可加深我们对古代文化发展问题的理解.必须说明的是:唐代的国家藏书及有关的制度至开天时达于全盛,此后则世乱频仍,史料散落而难考。故本文的讨论虽也兼及其它时期,却主要是就开天时期来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盐政史的研究[日]佐伯富著张永江译一、前言本文系查考中国古代至清末期间,在盐的生产、运输、贩卖等方面各项制度的变迁,研究该制度对国家的财政、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自古代至唐中期,山西省西南部的解州盐,唐中期至清末期间处于长江和淮水之间的淮南盐,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