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社会劳动价值论》——一部经济学和国民核算基础理论的创新之作黄少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钱伯海教授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一书,最近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不同的价值理论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社会劳动价值论是作者立足于...  相似文献   

2.
90年代,我国经济理论界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中,对于非劳动生产要素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物化劳动、科学技术、知识能否创造价值等三个方面.弄清这些理论问题,不仅对于正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劳动价值论》——一部经济学和国民核算基础理论的创新之作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钱伯海教授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一书,最近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不同的价值理论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社会劳动价值论是作者立足于国民经...  相似文献   

4.
李延霞 《山西统计》2001,(11):45-47
在新的科技革命迅猛推进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知识因素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的新历史条件下 ,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些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 ,需要有新的研究与探索 ,但这种研究与探索应是在肯定而不是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 ,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即“在新的形势下 ,深入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现代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并不完全像马克思所处时代那样直观 ,那样单纯 ,如果不经过理性认识的分析 ,很容易让人产生迷惑。深化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随…  相似文献   

5.
孙秋碧 《统计研究》1998,15(3):18-21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社会在生产为整体的核算,简称国民核算。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我国进行了国民核算制度的重大改革,建立了扩大生产范围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内容到方法,主要吸收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SNA,SNA的设计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指导。诚如李宝瑜副教授在《统计研究》1996年第5期文章“关于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体系的一些看法”(以下简称《看法》)中所言及的,“某些传统的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我国经济学界的很多学者对核算体系还不是很了解,这就造成了目前实际核算体系已经建立,而理论体系还不健全的局面,由此而引起的种种误解,必须通过对有关核算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澄清。”正是基于此种情况,钱伯海教授积多年研究,提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即三次产业的劳动创造价值,试图从理论上阐明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依然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随着生产核算范围的拓宽,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包括企业物化劳动是否作为社会活动的接力棒,和活劳动一样参与创造价值,主要是剩余价值等问题。钱伯海教授在《统计研究》1995年第6期上发表了《关于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是非》(简称《理论》)以及其他一系列研究论文。笔者认为意欲就研究新国民经济理论,必须运用和坚持宏观经济思维方法的问题,在此仅以一得之见,参加讨论,并求教于各方同仁。  相似文献   

6.
铁大章 《统计研究》1990,7(4):73-75
苏联现行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反映着国民经济整个过程的最基本的几个方面: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再生产,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即综合物资平衡表、部门联系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居民货币收支平衡表);劳动资源的再生产(劳动资源平衡表;国民财富和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国民财富和固定资产平衡表)。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其基本原则是:(1)国民经济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两大部类;(2)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态分为转移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新创造的价值分为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态分为补偿基金(生产消费)、消费基金(非生产消费)和积累基金;(3)无论价值形态,还  相似文献   

7.
杨缅昆  徐进 《统计研究》1992,9(6):44-48
国民经济分配核算(以下简称国民分配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包括产品价值流量和金融货币流量在内的社会资金流量分配的核算。我们认为,我国国民分配核算改革的目标模式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至少还需考虑以下两点要求:(1)国民分配指标体系必须满足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间接宏观调控的需要;(2)统一不同系统的分配核算,保证国民分配指标的一体化和协调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已全面实行国际上统一采用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这是我国统计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和成果。与我国过去的MPS体系相比,SNA体系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扩大了生产核算的范围,由原来的物质生产扩大到包括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这种变化也带来了对理论观念的冲击,促使我们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及等价原则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国国民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髓性内容就是再生产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国民经济核…  相似文献   

9.
何强 《浙江统计》2005,(11):24-26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和新经济理论倍受推崇的大背景下,传统的GDP指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有关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产出核算的讨论近些年来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学者们经常使用两个环境调整的宏观总量指标:一个是绿色GDP,一个是EDP.但是,人们不仅对这两个指标的理论核算方法没有达成一致,而且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拟对这两个指标给予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用于国内核算的我国口径国民生产总值包括劳务增加值在内。劳务分营业性和非营业性两部分,营业性劳务能创造剩余产品,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体现出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把它作为生产劳动是符合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特殊的理论的。非营业性劳务无收入,不创造剩余产品,是非生产劳动。核算这个部门的增加值,在理论上是否说得通呢?  相似文献   

11.
杨缅昆 《统计研究》1990,7(4):29-33
一、对建立社会总供需统计的基本认识为了满足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需要,经过统计学界多年的理论研究和论证,社会总供需统计终于作为一种核算模式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1989年修订稿)。这是在国民核算体系改革实践中,立足于我国实际,在博采各国之长的基础上,勇于革新的一个创举。众所周知,无论MPS,还是SNA,都没有开展社会总供需统计的先例。虽然社会总供需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渊源于西方宏观经济学,但西方国家在定义总供给和总需求概念时,将它们分别等同于按分配法和按支出法计算的国民收入,由此必然推导出在统计上社会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的结论。事实上,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现象,彼此不存在必然相等的条件。它们总会出现或大或小的数量缺口。显而易见,这种以国民收入统计代替社会总供需统计的做法,不仅在理论上难于自圆其说,而且在实践上无益于宏观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12.
于广沛 《统计研究》1991,8(2):24-2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理论以及苏联的经验,采用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两个总量指标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总成果,并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和计划管理。这两个指标在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和核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核算范围不全。除了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之外,对其他部门广大职工的劳动成果和消耗,没有全面核算和平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3.
陈远新 《统计研究》1987,4(2):29-30
一、国民收入与库存我国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基本上是依据产品经济理论设置的。其主要特征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凡是生产出的产品都纳入国民收入的核算范畴,不仅包括已实现的产品的净产值,也包含了企业的再制品、成品库存。生产部门的产品库存,只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对产品库存(或者积压以后)经过努力,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创造产品价值的劳动为社会  相似文献   

14.
李晓超 《统计研究》1989,6(4):13-17
一、国民收入总量指标的选择 客观、准确地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是以科学的国民收入总量指标测算国民经济为前提的。选择MPS国民收入总量指标,还是SNA国民收入总量指标,至少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第一,鉴于分配格局和机制直接调节着各经济体的收入,影响到各部门、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因此研究国民收入分配问题必须突破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价值的传统观念。第二,由于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以及国民收入支配体在两个阶段支配收入的内容、范围存在着差异,应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采用两种不同的国民收入总量指标。从SNA国民收入与MPS国民收入的主要区别来看,MPS国民收入显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首  相似文献   

15.
资源租金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永瑜 《统计研究》2009,26(5):47-53
 本文在对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不同方法予以归纳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法得以实施的共同基础—资源租金的核算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认为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发布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2003)所推荐的三种资源租金的核算方法中,其中两种“间接”推算法存在理论缺陷,并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国民核算总量描述是紧扣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生产、分配、消费、积累的不断循环过程和国民资产的不断增加过程的阶段特征通过设计一套统计总量指标体系完成的.文章从以下三方面诠释和分析了这一过程:国民核算总量描述的范畴、国民核算总量描述——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国民核算总量关系的图解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国民福利核算框架下的福利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缅昆 《统计研究》2008,25(6):72-77
 国民福利核算框架的构建,离不开对福利概念的科学界定。我国的福利概念来自西方学界两个不同性质的术语:well-being和welfare,导致国内学界在研究福利问题上的混乱。本文首先对福利概念进行了梳理,将其区分为主观福利和客观福利两种类型;其次,讨论了国民福利核算的概念基础应是客观福利而不是主观福利;最后,提出和论证了国民(经济)福利是国民生产与环境质量的统一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18.
国家统计局(NBs)和国际收入与财富研究会(JARlw)将于2007年9月在北京联合举办以 “转型经济国民收入与财富核算”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主题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 一,根据中国及其他转型国家的实践,深入探讨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收入分配、以 及其他宏观总量的测算方法。第二,研究1 993年sNA修订对中国及其他转型国家国民 经济核算的影响。 大会组委会征集论文的议题为:(1)转型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问题。(2)转型国 家收入与财富不平等问题。(3)增长核算:资本与劳动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 算。(4)不变…  相似文献   

19.
徐碧霞 《统计研究》1988,5(4):41-44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用什么标准来区分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2)用什么方法来综合计量国民经济生产劳动总成果。本文从经济理论建设的要求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现实需要两方面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晓刚 《中国统计》2005,(12):53-54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在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提下的必然要求。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