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境昭微》是刘智对贾米的波斯文伊斯兰苏非主义著作《拉瓦一哈》的汉文译作。本文对照《真境昭微》与波斯文《拉瓦一哈》,分析刘智在保持伊斯兰思想特色如强调本体论、宇宙论与人的主体状态的密切关联、重视宗教与哲学、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互补关系的同时,如何吸收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并使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余振贵 《回族研究》2006,(2):114-114
马德新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的阿洪和学者,著译颇丰,有《四典要会》、《大化总归》、《朝觐途记》等数十部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著作和译作,阐述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礼仪、哲理以及天文、历算、地理及阿拉伯文法知识。马德新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云南一派的开创人,曾经培养了一批兼通阿拉伯和汉文化的优秀人才,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马德新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著作,不仅是中国部分地区穆斯林经堂教育的教材,而且流传海外,扩大了中国伊斯兰教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马德新在清朝后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一方面沿着…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纳忠教授在1957年3月14日《云南日报》发表的《清代云南回族人与伊斯兰教文化》一文中说:"云南回族对伊斯兰学术的教学与研究,大约开始于元代……可以考得出的,大概开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云南回族人马德新和马联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马德新一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写成的著述多达三十余种,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教义、教典、教律、宗教哲学、阿拉伯文法、天文、历史、地理无不见于其著作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朱仙镇清真寺南碑亭为例,探讨了河南伊斯兰教古行碑的相关问题,在对省内古行碑进行介绍后,重点分析了朱仙镇南碑亭碑中阿拉伯文和汉文内容,并对其中的伊斯兰典籍和古行十三条源头略作论述,对古行主张条文的含义逐一解析。最后回顾了河南伊斯兰教中的新行及与古行碑的关系,并认为荥阳等地区新行传统的确立以及新思想的传入是古行碑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马明 《回族研究》2003,(3):42-43
济南清真南大寺现存有一块于明弘治乙卯年(1495年)立的《济南府历城县礼拜寺重修记》碑。这块弘治碑是济南伊斯兰教明代碑刻中仅存的珍品,是济南伊斯兰教第一碑。据可靠资料证明,明代碑刻在全国存留为数甚少,而济南的这块弘治碑,可能是全国伊斯兰教现存的第六块碑。据说全国原有三块元碑,其中一块已毁,现存留两块。第一块是元至正八年(1348年)河北定州《重建礼拜寺记》碑,杨受益撰。第二块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广州《重建怀圣寺记》碑,郭嘉撰。第三块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泉州《清净寺碑》,吴鉴撰,已毁。明代碑刻现存留有:1.明永乐五年(…  相似文献   

6.
刘智(1660—1730)是清初中国伊斯兰学者,其著作《天方性理》卷首附有"采辑经书目",该书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目录。本文根据中国回族经堂教育现存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并参考国外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资料对之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是迄今为止对《天方性理》参考文献的全面考释,对研究古代伊斯兰世界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扬州伊斯兰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5,6(1):73-86
本文首先探讨了扬州在唐代、特别是唐中叶后的空前繁荣。在此背景下才开始谈及伊斯兰教传入扬州。在对伊斯兰教唐代传入扬州的一些证据进行评价时,笔者又特地再赴扬州进行进一步核实取证。在对扬州伊斯兰教历史文化进行具体研究时,本文将重点放在仙鹤寺和普哈丁墓两个点上,而更着重其文物古迹的介绍和文物古迹研究意义的揭示。接着对扬州的几位重要人物、特别是对关系中国伊斯兰教全局的人物,进行了初步材料梳理。最后附带列举了扬属高邮菱塘和仪征两地的碑文名称,对仪征《遵圣制碑记》进行了一点介绍。  相似文献   

8.
马德新(1794—1874年),字复初,清朝后期享誉云南的伊斯兰学者。他在清朝后期云南回汉民族矛盾严重激化、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受挫的困境中,曾经领导云南东南部回民举行武装起义,后与政府议和,投身学术活动,留给后人大量的阿拉伯文、波斯文以及汉文伊斯兰教著作。马德新的幽明与会归思想,重点阐述伊斯兰教的后世与复生信条。作者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阐述伊斯兰教生死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宗教文化意义。马德新的幽明说和会归说有其思想根源和现实意义,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超越死亡、追求永恒。  相似文献   

9.
刘智,字介廉,回族,南京人.我国清代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他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诵习《古兰经》,青年时期熟读儒家典籍,并广泛涉猎佛道经义与西方有关书刊.后来又专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深入钻研伊斯兰教教义并游学国内穆斯林地区,求师问道,交流思想,搜求遗经,增广见闻.在深厚的学养基础上,他冥思苦想,会通诸家,闭门译著,写下了很多闸扬伊斯兰教教义的著述.他的译著数量多、范围广,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和《天方至圣实录》.“天方”是我国古代对阿拉伯半岛的通称,系伊斯兰教兴起之地.这三“天方”书,系统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教义及穆罕默德兴教的实践过程.她们既是姊妹篇,又是系列书.三部大作象一座丰碑.矗立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前人评论说:“刘智著书三种,其中心之著,为糅诸经而总著一经,谓之经,伊斯兰大义于是乎显.”又说:“中国之伊斯兰教义,在以往千年中,从事译著者,只以刘智为云霄羽毛.”这是在大约半个世纪前,汉族学者对他的评论.这种评论,恰当地表彰了刘智及其译著在我国伊斯兰教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刘智译著,宏扬伊斯兰学术,促进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当是一种鼓午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暨南大学马建春教授著的《杭州伊斯兰教史》一书,2013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入传中国、宋代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在杭州的传播、元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兴盛、明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发展、清代杭州的伊斯兰教、民国时期杭州的伊斯兰教等。讲述了杭州自古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伊斯兰教的传播曾在杭州地区社会历  相似文献   

11.
帅倩 《回族研究》2012,(4):20-26
关于剌马丹墓碑的研究,有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朴现圭《高丽伊斯兰教徒剌马丹》一文,陆芸《14世纪中国东南沿海伊斯兰墓碑石研究札记》中亦有部分记述,但都囿于文献之阙,仅就墓碑文字与其高丽穆斯林身份论述,未探讨墓主之伊斯兰教信仰由来、如何进入高丽及如何由高丽入元出仕等问题。虽然该碑缺乏具体史料,但通过其历史背景的探索予以佐证,将会更充分地了解并展现其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第一部用经堂语汉文、小儿锦、阿拉伯文3种文字对照、采用经堂造句法翻译的《古兰经》,前不久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部经典是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县伊协副主任马振武(回族)阿訇用15年时间翻译而成的。这是我国伊斯兰教译经史上的一件大事。 经堂语,是中国伊斯兰教育的专门用语。最初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汉语译音,后为适应经堂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伊朗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两国之间就有经济文化交往。至17世纪后,随着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及中东一带游学人数的增多,两国穆斯林之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也有一些传教师东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苏非派学理,一大批伊朗伊斯兰教哲学家的关于认主学、伦理学、教法学、教义学的著作传入中国。中国穆斯林学者将这些经典从波斯文、阿拉伯文翻译成汉文,介绍给中国穆斯林群众,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伊朗伊斯兰哲学思想东传及其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一、伊朗伊斯兰哲学著作对中国穆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达到高潮,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和工具书已经陆续问世。著名伊斯兰学者余振贵、杨怀中合编的《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是研究我国回族伊斯兰历史文献与汉文著译全貌的第一部专门著作。 编著本书的宗旨在于通过系统介绍中国伊斯兰历史文献、研究著作与翻译作品,探讨我国伊斯兰文化广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对中国伊斯兰教历史的深层研究。 作者搜集了上自唐宋,下至20世纪90年代的上千余本中国伊斯兰历史文献、研究著作和英文、阿文、波斯文翻译的大量的原始资料。由于大多数书籍已经绝版或者已经失传,所以,著者根据多年来搜集到的资料,把他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东四清真寺被称做明代北京伊斯兰教四大官寺之一,其建寺史的重要依据是金吉堂先生发现的立于该寺的一通明碑——敕赐清真寺□□碑记。本文考察了该碑的著录情况,对碑文作了新的整理,利用文献资料对碑文所载的建寺者明代回族人物陈友的事迹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碑的立碑时间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6.
试析王岱舆的宗教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岱舆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他的著作《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以犀利的笔触,明敏的思辨,把伊斯兰教哲学与我国儒家传统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持一家之言,独步当时思想论坛,与释、道、儒渚家互相辨难,阐释已见,使伊斯兰教学说,在我国思想界崭露头角。王岱舆的宗教哲学思想是很丰富的,值得研究的。特别是研究他的宗教伦理思想,是揭示伊斯兰教哲学与我国儒家传统哲学思想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探求伊斯兰教何以能在中国传播久远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今天我国各族穆斯林建设精神文明也有着历史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方典礼》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清朝刘智著,书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60年)。作者自序尔初译为《年方礼法《“卷目浩繁”,后择要成本书,故亦称《天方典礼择要解》,二十落。是一部全面阐述伊斯兰教哲学及教法、礼仪的重要著作,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以《原教篇》...  相似文献   

18.
清乾隆四十七年海富润携书案的相关档案资料(主要是当年五月广西巡抚朱椿的一道奏折),展现了一位回民长途跋涉、远赴异乡学经的生动画卷。朱椿奏折所附海富润携带伊斯兰教典籍的清单,则显示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伊斯兰教界长期以来最为通行的经籍;同时也说明,虽然明末以来一直有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著译,但阿拉伯文、波斯文经典仍然在宗教领域占居着主导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冀开运 《回族研究》2004,(3):108-10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掀起研究伊斯兰教的热潮,这既是伊斯兰世界在当今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中重要性的表现,也是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战略的紧迫要求。秦惠彬主编的《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从世界文明多样化角度论述了广博而丰富、悠久而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其中第六章简要论述了伊斯兰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的专家从大文化的概念出发研究伊斯兰教,出版了《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1)。金宜久先生主编的《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从历史学的角度论述伊斯兰…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16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认识到伊斯兰教等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注重了对它们的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批专题论文、著作译作、资料集录。1990年问世的《伊斯兰教历史百问》和《伊斯兰教文化百问》是关于伊斯兰教的最新成果之一(以下简称《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