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腐败的本质是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了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制,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社会有机体即现存在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腐败最大量的表现在经济领域,最严重的危害在政治领域,反腐败是严重的政治斗争,任何腐败行为均是腐败主体,腐败对象和腐败机会三大基本素的结合,其中腐败主体是主观人为因素,腐败对象和腐败机会是客观因素,腐败机会是关键因素。惩戒腐败,要根据腐败发生的机理,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前,因体制机制的制约和"腐败亚文化"的影响,我国高校腐败的形态既有与其他领域相同的一般形态腐败,如选人用人、基建工程和设备采购领域腐败等,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形态,如科研经费腐败、招生腐败和校办产业腐败等,呈现出涉腐范围广、贪腐数额大、"一把手"腐败突出和危害程度深等特点。因而,依据新的形势任务,适时转变传统反腐观念,准确把握高校反腐的着力点,在建立健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抓早、抓小,方能在扎紧制度笼子,尽力压缩权力寻租和腐败空间的同时,有效预防那些钻了制度空子的"漏网之鱼"形成大气候,造成大伤害。  相似文献   

3.
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更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只有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方面提高腐败的私人成本,降低腐败的私人收益,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4.
腐败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自从剩余财产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关于腐败及其治理,各国政府和广大学者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运用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分析"腐败网络"的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探求腐败的内在根源和构成要素,提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智能化防腐是预防腐败系统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文章在分析我国技术预防腐败创新实践及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提出未来预防腐败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可从拓宽监督范围、扩大信息共享,增加节点设置、智能分析预警,减少人为干预、智能执行处置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新西兰房屋部长希特利是新西兰下届总理最热门的竞选人之一,被人们普遍看好。希特利已着手筹备竞选班子。不过,他却因为两瓶酒丢了官,竞选也只当没这回事了。  相似文献   

7.
论腐败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等综合性学科,从多角度、多视野来认识腐败产生的动因,通过对"腐败成本"深入的探讨,对腐败成本和腐败利润作了分析、揭示和总结,从利益比较中对我国腐败成因提出了新见解.针对目前我国腐败高发多发现象,文章指出,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反腐败利益机制,提高腐败成本,完善党纪国法,加大惩处力度,真正实现反腐败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通病,惩治腐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不仅与其本身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也与人们对腐败实质的不同认识有关。本文认为,腐败的实质是在既定制度前提下,不因公共权力使用的失误而给社会造成的社会净福利的减少,完全是一种负的外部性。  相似文献   

9.
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权利腐败现象也同时存在,反腐仍然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从马克思异化视角看,腐败是权利异化的结果。理解马克思异化基本思想,分析腐败现象以及如何根除腐败保证社会正常生活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对于腐败的解决途径上开增遗产税和实现财政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0.
腐败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反腐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给行为者带来的收益可能大于其付出的代价,并且在现实中政府腐败与个人腐败有共生趋势。企事业单位的腐败实际上可能比政府腐败更为普遍且更为持久,但政府腐败更难于被公众接受。无论腐败有何历史原因,社会为腐败行为而受到的损失实际上大于政府、个人及其他组织的腐败收入。反腐败是当今社会进步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腐败置于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的腐败现象根源仍在于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又同新旧体制转换中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相联,同时,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也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腐败的经济学涵义,从经济人假设和权利基础两方面剖析了腐败产生的必要诱因(潜在可能性因素);通过对腐败的成本——收益分析,阐释了腐败产生的充分诱因。基于腐败的诱因,提出了遏制腐败行为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腐败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首要问题 ,必须坚决治理。揭示腐败生成的内在机理应从腐败产生的三要素即腐败主体、腐败对象、腐败机会入手考察。腐败并不是我国转型期所特有的现象 ,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因此 ,不仅在转型期 ,而且在转型后 ,都应时时提防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腐败顽疾屡治不止,激发了人们对腐败现象何以发生的多维探讨。其中,“腐败文化”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深思。作为一种亚文化,“腐败文化”通过歪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主文化进行对抗、侵占主文化的思想阵地以及加速腐败思想在腐败群体内部的“传染”等方式,影响腐败行为的生成。进一步来讲,“腐败文化”是传统文化“价值异变”的产物,借助腐败话语等信息符号加速腐败思想在腐败群体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传播扩散,以达到不断蚕食和破坏廉洁主文化的目的,最终引发人们对腐败的态度发生变化,促成腐败动机的生成,并催生腐败行为的实现。基于此,“腐败文化”的治理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腐败观念、腐败话语与腐败行为等多维度来优化“腐败文化”的防治路径,通过清除“贪”“奢”“惰”等腐败观念,整肃腐败“显话语”与“隐话语”,以及从严整治潜规则等措施,将清廉价值观念的形塑与反腐制度机制相结合,从而实现对“腐败文化”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5.
对权力腐败产生的根源、反腐败的意义及措施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分析医院的“双重垄断身份”和药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为切人点,分析出导致药品流通环节腐败链的根源在于:①医院身份定位混乱,投入不足;②医疗补偿机制扭曲,以药养医;③卫生部门职能不明,管办不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权力腐败“三位一体”治理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腐败的道德治理,其功能的发挥应以现代法律制度的健全为前提;民主治理有其可操作性的价值,但它仍着眼于权力主体的外部,并不能解决权力主体的自身制约问题;法制治理只是提出了一个大原则,还不能解决法律和制度如何制约权力的问题.因此,治理权力腐败不能零打碎敲,而应当像中医治病一样,把它作为一个系统,通盘考虑,长远安排,借助多方力量打造合力,建立健全道德、民主、法制"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现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寻租与腐败是两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概念。经济体制转型是寻租活动大行其道的现实基础,专制体制是腐败产生的制度性原因,而由管制形成的垄断特权促使了寻租活动的发生,即寻租可以诱发腐败。我国在制度变迁中必须采取法律手段并建立制度性约束机制才能减少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违背所担负职位应有的义务及规范而不正确、不适当地运用公共性权利就是腐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人们主观方面的活动、制度方面的原因和社会环境是腐败产生的根源。当前,我国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封建余毒、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政策漏洞等诸因素造成的。必须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四大战略出发,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根除腐败。  相似文献   

20.
腐败的实质和核心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腐败现象的收益成本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无论是宏观层面的腐败还是微观层面的腐败,成本均大于收益,因而在微观上建立惩戒腐败和廉政激励机制、在宏观上完善制度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