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沉潜于《野草》浪涛冲击般激烈尖锐的心灵搏斗中,你也许会问:鲁迅何以要对自我进行如此酷烈而残忍的拷问与抽打?在《墓碣文》一文中,鲁迅自己作了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墓碣文》是走向《野草》诗意胧朦的艺术境界的路标,是打开鲁迅心灵世界门扉的一把钥匙,凭藉着它,我们才窥见了鲁迅正在进行着的炽热不息的心灵炼狱过程,触摸到他那本巳伤痕累累鲜血汩汩的真实灵魂。因此,与《野草》中那些偏重透视鲁迅心灵世界冲突搏斗着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趋向,展示其思想意识中具体的心理情态的散文诗不同,《墓碣文》所体现的是鲁迅整个心灵世界的状貌,它更注意表现完整的心态本身,而有意无意地舍弃了那些细微混杂营垒分明的思想矛盾与斗争。概要地说,通过《墓碣文》,鲁迅在告诉我们他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墓碣文》是鲁迅生命意识的自我表现 ,他在真诚地面对社会和人生 ,孤独地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昭示了现代意义上生命意识的独特内涵 ,即真诚意识、勇敢意识和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3.
蛇是中西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本文在神话、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墓碣文》里蛇隐喻的由来,并探讨了蛇意象从神话和民间文学进入现代文学的有趣转折,试图为解读鲁迅文本提供一种新的语言学视角,并积极尝试为文学语篇研究拓展出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7,(11):40-46
木山英雄"《野草》论"的核心是要观察一个在写作《野草》之际,仍然未得"呐喊"(战斗)之自由的鲁迅的一场自我重审。时至1924年秋,鲁迅写作《野草》的内在生命契机是要定位不乏犹疑的"彷徨自我",厘定自我内在的存在根据。但木山所看到的《野草》对这一存在目标的完成却是不乏悖论的:直到《墓碣文》这样的高点与深处仍然"没有任何东西完成",但又由某种"最为执著的怀疑"而收获了"在运动着的此刻现在中自立的某种根据",而此一"内在根据"能够令鲁迅进到全面、自由地参与现实生活、置身"战斗者自我"的生存实践之境。与之同时,木山先生亦呈现了《野草》整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围绕重审"战斗者自我"的核心线而往复回环,亦不乏螺旋式上升之势的对极性系列意象(图谱)的象征性展开。  相似文献   

5.
刘泰隆先生的《历史的高峰》是谈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鲁迅研究的,也是对几十年来鲁迅研究的总结。鲁迅研究在鲁迅生前就有人开始做了,但只有到抗战时期才渐渐进入一种历史语境的层面。刘先生把它称为《历史的高峰》,绝非过誉之词。这是因为桂林抗战文化时期是全面研究鲁迅的第一次高潮,而且这次高潮的峰值确是很高的。刘先生在本书中首先论述毛泽东对鲁迅的总体认识及其在桂林的传播与发展,这在今天的确有重新认识的价值。所谓毛泽东对鲁迅的总体认识,主要是指毛著《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几个观点。《新民主主义论》是为《中国文化》创…  相似文献   

6.
<正> 鲁迅对世事有一种阴郁却又无比深刻的把握方式,这种方式来自他那铭心刻骨的童年经验和对实际生活的感受.这种感性经验惊心动魄地摇撼着鲁迅通过理论的学习而形成的一整套关于世界与历史的理解.感性经验与理性观念的持久冲突终将形成理智自身的分裂,因为积久的经验总要构成人对世界的新的理性把握.“……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墓碣文》)  相似文献   

7.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整理探析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观照汲取西方文化的合理内核。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典籍《圣经》,鲁迅在主体精神上认同其合理层面,并对耶稣有着深刻的认识。鲁迅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耶稣,把他"道成肉身"救赎世人反而被钉杀在十字架上的宗教行为看作是一个被庸众杀害的革命者的惨痛事件,并在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激发出鲁迅自己现实生活中"爱"与"恨"的情感,并以沉重的笔触凝结于创作中。  相似文献   

9.
鲁迅《热风》中的两篇杂感——《五十六“来了”》和《五十九“圣武”》,是反映鲁迅五四时期思想状况的重要文章。许多同志对它发表过评论,其中尽管也有某些分歧以至争论,但在对鲁迅写作二文的主旨和意图的认识上,却大致相同,即认为:鲁迅在文中“热烈欢呼‘过激主义’来了”、“热情歌颂了列宁领导下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将“被反动派诬蔑为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贵刊1981年总1号上,发表了滕云同志的《<呐喊>、<彷徨>与鲁迅的前期思想》一文,读后颇受启发,受益不少。但对其中某些观点,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向滕云同志请教。 滕云同志说:“如果连‘五四’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都不能属于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之列,那就有些难以索解了”。我觉得这没有什么“难以索解”的。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我体会是指鲁迅反封建的彻底性说的。当时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鲁迅是彻底地亳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战士,说他是旗手,自然当之无愧。但是如果说鲁迅这时已经是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