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多根据其色泽、工艺而命名,如绿茶、黑茶、红茶;但也有以某一特殊消费人群而命名的,如"藏茶"是指专供青藏高原居住的以藏族为主体的人群使用。其称谓在历史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伴随着藏族的族称变化而变化。宋代"蜀茶"、元明"西番茶"、清末民国"边茶"以及当代"藏茶"等称谓,就明显蕴含了茶叶消费人群称谓变化的历史信息。文章通过对"蜀茶""西番茶""边茶""藏茶"四个称谓与藏族族称对应变化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意在进一步分析其关联性,以加深我们对销藏川茶称谓流变及其历史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以唐宋茶诗词为研究材料,深刻地阐述了唐宋茶诗词中的三种品茶意境:一是"有我有茶"之境,是"我"寄情于茶的和美意境,二是"茶我同一"之境,是"我"与茶融合为一整体的和美意境;三是"无我无茶"之境,"我"与茶都已融入了天地之间,世界一片空灵,"万物与我同一",亦即"天人合一"的最高和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品茗与读书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夫复何求?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拿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和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之境。我之所以将茶与书放在一起,不只是人们读书时喜欢饮茶,饮茶时爱读书,实际上这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当你将茶叶放到茶具里,冲上开水时,茶叶犹蜷,茶汁尚苦,茶水微浊,喝一口不得其中真味。当冲上第二杯水时,茶叶浮浮沉沉,逐渐舒展,茶汁微浓,轻啜一口,满  相似文献   

4.
喝茶     
最近,我在学着喝茶,虽然我并不会泡茶。此时,我的书桌上就有一杯茶。茶叶是一般的,没有茶具,只是简单的泡制,因此茶色有些浊,但拿来闻闻,却也飘来些淡淡的微香,沁人心脾,喝上一口,小苦、味甘,嘴里茶味无穷,一会儿五脏六腑又像畅通无阻,难怪,神农把它叫"查",真是被它好好"检查"了一遍。在这神清气爽、飘飘忽忽之时,儿时第一次喝茶的情形跃入脑际。那日,爸爸沏了一壶上好的茶,出于好奇,我端起茶杯就喝,啊,不喝不知"苦",我眉头紧锁,爸爸却在一旁笑我  相似文献   

5.
广笑府     
《可乐》2008,(7):50-50
利市一人正月初一日出门贺节,云:"头一日必得利市,方妙。"遂于桌上写一"吉"字。不意连走数家,求一茶不得。及归,将"吉"字倒看,良久,曰:"写了口干二字,自然没得吃了;早知如此,何不顺看,竟有十一家替我润口。"(清·陈皋谟撰《笑倒》)  相似文献   

6.
“孝顺茶”     
刘清璋 《老友》2009,(3):29-29
每当我提着茶水杯在外面散步时,碰到熟人,有的会问:你喝什么茶?我回答说:喝的茶可多,主要是喝"孝顺茶"。人家一听,蒙了……说起喝茶,这和我的一生工作有关。在  相似文献   

7.
北宋初期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史料缺乏,以致一些有关问题不易弄清。如苏辙曾说:“臣闻五代之际,孟氏窃据蜀土,国用褊狭,始有榷茶之法。及艺祖平蜀,放罢一切横敛,茶途无禁,民皆便之。其后,淳化之间,牟利之臣始议掊取。大盗王小波、李顺等因贩茶失职,穷为剽劫,……自后朝廷始因民间贩卖,量行  相似文献   

8.
那天,我到一个名叫李林的贫困学生家中家访。考虑到路途遥远,走时我顺便带了一瓶矿泉水。见到我后,李林的父亲很是感激,同时还有些惶恐。在慌乱地忙活了一阵之后,他给我端上了一杯茶。我接过茶杯刚要喝时,却发现茶杯杯壁上有着厚厚的一层污垢。顿时,我有了一种想要呕吐的感觉。可我心里明白,如果自己不喝,会让老人在精神上受到伤害的。于是,我就硬着头皮抿了一小口那浑浊的茶水。可不等那又苦又涩的茶水进入喉咙,我又一口将它喷了出来。老人见状,愧疚而惶恐地说“:对不起,对……对……不起。”为了冲淡口中的苦涩,我拿起矿泉水猛喝了几口。…  相似文献   

9.
一口吃不成胖子,但胖子却是一口口吃出来的。我18岁那年有了第一份工作,在小县城一家国营企业给老总当文秘。就在我准备上班的前一天,有好心的朋友劝我:"你真打算到那个单位工作吗?"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能?"朋友说:  相似文献   

10.
茶韵联趣     
正对联是被陈寅恪称为"最具中国文学特色"的一种体裁,茶联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联语的作者一般难以稽考,茶联常用口语,基本不用典故,但很有趣味。浙江湖州八里店有一茶亭,亭柱上有一副茶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意思是说,人们走进茶亭,不分彼此,各抒己见,无拘无束,饮茶之后转身登程,各奔东西。此联有景有情,  相似文献   

11.
品茶     
我年届古稀,茶瘾愈来愈重。无论何时何地,没有茶就打不起精神。案头上没有茶,便不能写诗作文;闲聊没有茶,便不去谈古论今;作客进门,有茶便知其味是淡是浓。旅途上,我必备绿茶半包;火车上,必有杯茶伴我摇晃;八达岭上别人喝可乐,我喝壶里自带的清茶,口中有茶香,茶水好提神。我常对茶自省,为文百篇,不如一壶可品。茶中,有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三国对峙,在魏蜀吴三方都是暂时性的,重新统一都是他们的目标。司马氏专权魏国后,中原政局注定了一段时期的内向性,这给了蜀、吴二国以进取中原的契机,而蜀吴也刚好这个时候完成权力交替,分别在姜维与诸葛恪的辅政下重新开启积极"北伐"的大幕。自诸葛亮死后,三国相对稳定的对峙局面因之改变,对峙的结果有望在短期内显现。在此背景下,公元256年,蜀将姜维与邓艾的上之战,姜维大败,既使得蜀吴在对魏的战略态势中处于下风,又改变了蜀廷内外上下对蜀汉国家走向的普遍预期,魏廷意外地获得了对蜀"攻心"的胜利,蜀吴进攻同盟宣告最终失败。所以,上邽之战就此标志性地注定了三国一统于曹魏或司马氏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13.
“蜀一蜀二川菜馆”还是“四川饭店”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伙伴、同事,曾有过一周五次光顾的经历。在鹿城区东南部,下吕浦是一个很小吃的地方。我常光顾的这家川菜馆刚刚更名,但还是以水煮活鱼这一特色菜为主。这仅仅是众多小吃中比较显辣易于记得的一类。可见川菜在各地异军突起,名声鹊起,并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只一个“川”字加一个“辣”宇而已。“振中鸡”、“爱上羊蝎子”、“左邻右里”、“饭·巴斯腾”、“过桥米线”……从春晖路走过,连个弯都不必拐,整条街上小吃店应有尽有,连店名都个性得可以。“金海湾大海鲜排档”,海鲜虽然并不多,也许不足以让一个嗜好海鲜的人大饱口欲,但这正是喜好海鲜类的平民百姓如我之辈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7,(4):44-48
《水浒传》一百回用"茶"字有四十余回200余次,仅次于"酒"。《水浒传》写酒之精妙已多有学者讨论,其写"茶"的热心与手段,不在写"酒"之下,却少有人评说。《水浒传》写"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风流‘茶’说合",即男女间由茶而传情;二是情节"茶"转换,即以吃"茶"为转捩之机,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实现故事的曲折发展。《水浒传》这种大量的"茶"叙事艺术,有其可能的文化渊源,有时代的、地域文化的、婚姻与茶文化的影响,并与禅宗"吃茶去"偈语等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自润     
深冬与初春,算是最为寒冷的季节,在这样的日子里,办公桌的抽屉中,会常备咖啡或茶的包袋。清晨或午后,冲一杯热乎乎的带着清苦味道的咖啡或茶,很虔诚地捧一会儿,然后,轻轻啜一口,让杯中的热流如淘气的婴孩,奔跑在我清冷的血液中,让我的心没来由地变成一朵花儿,结蕾,绽放。我自于静悄悄处,暗自欢喜。  相似文献   

16.
吃完了饭,柳原举起玻璃杯来将里面剩下的茶一饮而尽,高高的擎着那玻璃杯,只管向里看着。流苏道:"有什么可看的,也让我看看。"柳原道:"你迎着亮瞧瞧,里头的景致使我想起马来的森林。"怀里的残茶向一边倾过来,绿色的茶叶黏在玻璃上,横斜有致,迎着光,看上去像一棵生生的芭蕉。底下堆积着的茶叶。蟠结锗杂,就像没膝的蔓草和蓬蒿。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里,那绿色茶渣貌似一个风情万种的道具,牵出范柳原和白流苏的一番话,令人黯然销魂。尔后,我竟就这样与茶结了缘。不动声色的。  相似文献   

17.
红红 《社区》2014,(33):54-54
二十多年前,我家住临街,在我家的斜对过有一卖酥油饼的铺子,每天早上天不亮,老板便早早起来,开了店打酥油饼。一个一个金黄酥香的酥油饼新鲜出炉后,顾客们便三三两两来光顾了。老板为了招揽顾客,很体贴地为顾客们准备了罐罐茶,供他们吃酥油饼的时候润口。顾客们坐在火塘边,边煮着罐罐茶、吃着酥油饼边与老板闲话家常,主客们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儒、释、道茶文化是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核心特点。武夷山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稼丧葬、人生伦理及日常交际之中,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表敬意""、以茶常偿友喻情谊"、"以茶论婚嫁""、以茶祭祀、以茶丧葬"",家庭礼俗和饮茶"等内容丰富、形式完备的武夷山茶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喝茶的年龄     
我真正喝茶是在休息之后。说实在的,我并不谙茶道,不过读书写作时必有一杯不论什么茶相伴,这只是一种习惯。一杯热气腾腾的浓茶放在书桌一角,心情就会慢慢平静,文思就会倍感敏捷。这杯茶让我时常感到岁月的温馨与生活的恬静。时而写几个字,时而喝一口微苦而清香的茶水,有时甚至不喝,只是呆呆地看着平静的水面漂着的几片茶叶沉思。苦与香相伴,动与静相随,生活的全部似乎都浓缩在这一刻。这不就是歌词中唱的“温馨又从容”吗?记得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个小杂货铺,卖些烟酒茶糖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玩意。不大的铺面里放着一张旧方桌,桌…  相似文献   

20.
韩国著名茶禅师草衣意恂的茶论代表作《东茶颂》堪称韩国茶文化的瑰宝.对《东茶颂》颂文源头的考证表明,草衣茶思想植根于中国,其思想精髓--中正茶道源自唐代陆羽《茶经》的"茶性俭"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以茶育德的茶德观源于《茶经》的"精行俭德"和唐末刘贞亮提出的茶有"十德";"亲和"理念源出《茶经》一之"源"和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唐代灵一《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等茶诗名句.陆羽《茶经》对草衣茶思想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古代的茶书和茶诗对发展与充实草衣茶思想起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