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本文对决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三大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显著;金融发展水平对东中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显著,对西部地区不显著;工业化程度对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影响,而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最后,就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均衡发展指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慧明  周德群 《管理学报》2008,5(5):755-758
结合企业的战略资源与调查问卷分析了东中部煤炭企业跨区域进入西部模式的静态选择、动态选择。研究表明:相比于自身的技术管理资源,跨区域投资煤炭企业更重视区位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政府支持力度和投资项目的资本密集度;控股独资优势和跨区域投资企业经验的积累主导了进入模式的演化;西部地区采矿权的市场化程度、煤炭开采的配套设施建设等软性资源对进入模式演化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3.
张洪琴 《经营管理者》2013,(16):160-160
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东部低、中西部高"的区域经济增长新格局。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本资源使中西部地区的成本优势明显,受益于区域经济战略的调整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巨大空间,中西部地区将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经济转型的长期性使东部地区进入低速经济增长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突破资本市场瓶颈制约新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一)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的规模庞大,最大困难是启动资金短缺。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有引进外资、国家投资、争取东部地区资金和西部地区自身积累资金。市场规则决定了资本总是向投资收益高的区域流动。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人口素质和交通  相似文献   

5.
梁胜 《决策探索》2003,(1):32-3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全球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方,到2002年8月底,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已达41万家.而在投资热的背后,是2300万经过挑选的中国人才涌向了外资企业,一个全球一体化的人才市场到来了.由此,引发了新一轮中国人才大流动.人才专家们称这次人才大流动为"第四波".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才经历了4次大流动,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出于复兴经济的需要,国家正式发文,鼓励人才流动.但文件也严格限定,流动必须"正向",即从国企流向集体企业,从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从内地流向边疆.  相似文献   

6.
<正> 西部大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西部大开放。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除来自国家和各省自身的投入外,将越来越依靠外来资金(包括国外和省外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地区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外来资金将流向西部地区。目前,西部各省(市、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布局正处在调整期,招商引资如何很好地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的竞争也进入一个新的起点。从国内看,随着东部地区现代化、西部地区大开发步伐的加快,湖北落后于东部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先进于西部的距离可能会明显缩小,面临着“东西夹击”的严骏态势,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态势咄咄逼人。湖北作为传统产业所占比例较大、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任务繁重、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工农业基地,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8.
资本回报率对于理解经济增长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资本回报率驱动资本要素在区域间配置与流动,是造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估算我国资本回报率基础上,选取我国28个省级区域198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国、时间、区域等层面实证分析了我国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资本回报率水平呈现明显波动下降,近年来其区域差距有扩大趋势。(2)资本回报率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全国及东部地区显著为正,中部地区显著为负,西部地区不显著。(3)资本深化、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政府干预、开放水平等因素及其空间滞后项对资本回报率的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统计显著为倒U型关系,人力资本因素对资本回报率的提升作用在增强,金融发展水平的负向影响在改善。此外,不同区域回归结果中解释变量的统计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08,(10):28-29
近年来,我国东部、西部、东北及中部"四大板块"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提高。但当前区域发展中差距过大的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资本结构分析,民间资本都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软着陆"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总需求不足,融资环境不良,给我国民间资本投资造成很大创伤.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在我国逐步形成了国有资本和外商资本的"两极格局",而民间投资启动乏力,导致了"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不良局面.当前,面对WTO的挑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跨国公司的"东进"和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迅速启动中国民间投资是实现"十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FDI的增长效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与西方联邦国家的不同,财政分权导致中国各个地方政府围绕经济指标为追求政绩而进行锦标赛式的竞争。财政分权程度越大,地方政府竞争辖区外流动性要素的程度就越大。以对FDI的竞争为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是一种全方位的深层次竞争,中西部地区仅在税收优惠和增加财政支出方面具有明显效果。进一步的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导致的地方政府对FDI的激烈竞争,在东中部地区不利于FDI发挥增长效应,在西部地区则得出相反的结果。本文认为应及时改革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和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FDI的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章突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拉动作用的考察。1997 ̄200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证实,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行为会产生出口信息外溢,进而提高内资企业的出口绩效,但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不能引发明显的竞争效应。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分类分析显示,外商独资企业在对当地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信息外溢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房迎霞 《经营管理者》2013,(9X):235-235
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对市场化水平和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市场化水平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具体影响。得出分析结果:在我国,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在区域上具有差异性。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技术效率水平在不断的拉近,但是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比东部的要低。技术效率有时间性。市场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影响对市场化因素的分解:市场化水平与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非国有的经济比重以及法律制度下的环境对技术效率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央投资是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中央投资看作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准财政政策",就其带动地方投资的政策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中央投资可以带动地方政府配套投资、提升基础设施质量,从而增加地方投资;但同时,其中的央企投资也会通过价格抑制渠道对地方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实证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央投资对地方投资的带动作用为负;从行业角度看,公共物品属性越强的行业,中央投资的带动作用越强;竞争性越强的行业,中央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就区域差异而言,中央投资在东部地区主要体现挤入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则主要体现挤出效果。从经济周期角度看,危机期间作为反衰退政策的中央投资发挥的带动作用会比一般时期显著增强。本文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央投资工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我国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地区不平衡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八五”期间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是导致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从80年代至今,我国西部利用外资有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外资企业目前已逾4000家;此外,外商投资的领域逐步放宽,投资结构也走向进一步完善,外资在西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部分解决了西部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仅四川省“三资”企业就解决社会就业人口1140万:引进了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产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当前,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省内流动的占65%,跨省流动的占35%。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岁到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0%以上。近年来,苏州市凭借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也吸引了众多的务工者,截止2005年末,苏州市流动人口总数已达378.16万。大量流动人口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譬如给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职能部门,人口计生部门应积极探索行政调控与市调节相结合的模式与方法,推动流动人口的有序流动和计划生育工作,从而不断促进苏州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对振兴中西部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鼓励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实现东西互动,带动中西部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在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资本以其逐利的本性,加速流向投资益好、回报周期短,投资风险小的行业、企业和项目。股票市场如此,债券市场如此,金融衍生品市场也是如此。私募股权基金作为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产物,既能推动资本向优势区域、优势行业、优势项目快熟流动,又能是投资者取得快速、高额的回报,故此在全球经济高度融合,国际资本快速流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95年的29.04%上升到2009年的48.34%.但是分区域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整体而言,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在1995年至2009年的10年时间里上升了13.89个百分点,达到56.66%,远高于中部地区的42.26%和西部地区的39.42%.虽然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增长率没有中西部地区快,但是其城镇化水平却也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探究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原因对消除不同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城镇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