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杨明 《船山学刊》2015,(4):96-100
君子与小人之辨是王船山道德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船山从根本上延续了儒家关于君子与小人之辨的价值立场,认为君子与小人之别乃"质"之差异,是由内在的精神气质迥异而造成的根本差别,而不是表面文章使然。与此同时,船山对二者关系从人生志趣、中庸之道、慎独精神以及敬畏感等层面的不同进行了具体分判,并将这种关系寄寓于历史中进行品评。王船山的君子与小人之辨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和情感色彩,却也潜在着"刚性"划分所带来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儒学观的特点表现为在物质层面上“迎合”儒家文化,同时又在精神层面上不断“会通”儒家文化。他的这种耶儒互动彰显了两种异质文化间的宽容与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3.
嘉道以前的船山记忆经历了一个私人记忆向官方记忆演变的过程,船山形象也随之变化。康熙年间王船山去世后,其子王敔通过刊刻船山著作、撰写船山行述,形成了对船山的私人记忆,刻画了王船山忠义节气、湛深学术的老儒形象。之后,湖广学政潘宗洛撰写了第一篇船山传记,将王船山形象提升为"前明之遗臣,我朝之贞士",使船山记忆由私人记忆开始向官方记忆转化。乾隆年间,随着清廷对晚明遗民褒诛并用政策的实施和各类文化工程的举办,船山记忆被再度筛选。王船山最终于嘉庆年间以经学家的身份进入了官方正史,并由此刺激了民间对船山记忆的全面复活,为近代船山热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杨廷筠作为第一代天主教的中国皈信者,在对基督教重要观念的理解上,既与其传教士老师如利玛窦有相同.又有不同.不同在于他的独特的儒耶互动方式.具体体现于他对天主观念、理气观念及"天命之谓性"命题的诠释上.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儒学立场是:认同古儒,反对近儒。但是,在宋儒太极说的问题上,晚清新教传教士的态度已不像耶稣会士那么强硬,而是多少表现出愿与宋儒靠近、对话和调和的倾向。很显然,这些尝试与探索突破了利玛窦的局囿,拓宽了耶儒对话的空间和领域。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乃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一生有着伟大的责任担当意识,这种责任担当意识铸就了船山梦。船山梦与当下中国梦在三个层面相契合:船山主张"大贾富民"以发展商品经济的富国政策与中国梦之国家富强相契合;船山力推彰显华夏民族特色的振兴华夏民族之梦与当下中国梦之民族振兴梦相契合;船山主张"以人为依"、"依人建极"的人本哲学内蕴着人民幸福与当下中国梦之人民幸福相契合。虽然船山梦带有很强的历史、民族局限性,但船山梦与当下中国梦的契合是客观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礼学与先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的渊源甚深,特别是与张载的礼学关系密切。船山认为礼是天理的体现,合礼者是天理,不合礼者是人欲;礼与天理相关,亦与人情相系,礼甚至由心而生。船山认为情可能过或不及,而礼可矫正,使其合乎中道。礼是"五常"的范畴之一,而船山将礼从"五常"中抽离出来,并视其为"三纲五常"的大体。在船山的礼学思想体系中,夷夏之辨、人禽之别的根据就是礼治的有无。船山从礼学的角度彰显文化主体意识,还体现在他对佛老和阳明心学的批判态度上。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以他独特的体用观来解读仁与礼的关系,仁义礼智四本德与智仁勇三达德的关系,提出"立人极"的观念,肯定五常、四德乃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价值,而"仁义"乃核心的核心。船山的人文价值观有"诚"作为超越的背景。在人禽、君子小人之辨中,船山反对蹈虚空谈,重视修身守礼,又重视社会政治实践,把核心价值与日用伦常、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这对建构当下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琳 《船山学刊》2015,(5):30-38
随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中西方文明的深度交流,中国学术界对"实践"及"实践哲学"的研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王船山曾明确地提出了"实践"的概念。目前学界或受培根以来近代技术实践论的影响注重船山"实践"思想的社会生产维度,或者秉承中国传统哲学的安身立命之道而注重船山"实践"思想的道德维度,各有侧重但不全面,这种偏颇导致了对船山"实践"思想的误读。本文考察并借鉴西方实践哲学的思想,从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完整实践观的构建等角度探讨了王船山"实践"思想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田丰 《船山学刊》2016,(5):8-18
船山将同由诚而不息的健顺之德分化出的德、理分殊为不同层面,前者为体为能,后者为用为实,并将德虚化为形式性概念,或曰待充实体认的虚灵良能,以此方式,做出了"元亨利贞"与"仁义礼智"的天人之辨,既保证了伦理政治的基础,又无寻求现成不变先天本体之虞。  相似文献   

11.
<正>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冠三先生陆续发表了有关王船山的专论五篇:《王船山的历史学说》,《原王船山之“理”》、《王船山的宇宙观》、《王船山的致知论》和《船山学术思想生命年谱》,共约二十三万字.下面,我们先分别介绍各篇主旨,特别是许先生关于船山思想的独到见解,然后从总体上比较作者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与大陆研究者的异同。以交流学术,启迪新思.《原王船山之“理”》一文,以八章近五万字的篇幅,专门剖析船山的“理”范畴的历史演变和逻辑层次。作者认为,船山哲学的中心范畴不是“天”,不是“道”,不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台湾地区逐渐开始关注和分析王船山诗学思想,虽然没有大陆的体系庞大、资料丰富、角度多样,但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整体诗学观上,从一个宏观、全局的立场出发,整合船山诗学的所有内容。具体细节研究则主要涉及诗学重要范畴"情景"、"兴观群怨"、诗学批评、诗学与哲学、美学、佛学的关系等方面。这些研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船山诗学的文本细读也十分到位,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也有利于船山诗学思想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钊 《船山学刊》2005,(4):11-11
<船山学刊>创刊已90周年了.回顾90年的峥嵘岁月,"船山学社"的历届负责人及历届编者们,为了保证正常出刊,以特有的敬业精神,披荆斩棘,排除干扰,开拓新局,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使<船山学刊>延续达90年之久,这确实非常难能可贵.它不仅向学界推出一系列研究王船山以及湖湘文化的学术成果,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而且在团结海内外研究王船山的专家学者、开展以研究王船山为宗旨的学术活动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这些都十分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4.
陈焱 《船山学刊》2023,(1):34-47
晚清以来,在中国哲学界有一场船山升格运动。自1865年金陵本《船山遗书》刊刻始,至1982年方克立提出“船山学”概念止,共历117年。在这段时间内,王船山由寂寂无闻升格为中国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各思想流派,不论其秉持何种立场,皆持续推动王船山在中国哲学上的升格。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船山哲学同时兼容并回应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界在重立道统、应对西学与接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需求。船山升格运动揭示了近现代以来并且迄今仍在形成中的未来中国哲学大传统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罗鸿 《船山学刊》2021,(1):15-24
王船山究观历代政治得失,于两宋尤为措意。其宋代观,常为后人简括为“陋宋”,但这一概括并不能体现船山论宋的精要与复杂。事实上,船山于宋代,苛评之外亦多有称扬,这在其讨论宋之贵士传统、“祖宗家法”以及思想学术等方面均有呈现。其苛评更多是船山作为明遗民深负家国之悲的激愤之语,有着鲜明的夷夏之辨之背景。透视船山宋代观的复杂性,对我们理解船山的历史哲学以及全面地把握宋明理学均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6.
<正> 船山学作为一个自觉的科学概念是1982年湖南纪念王船山逝世二百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由方克立先生提出来的。十年于兹,随着对船山著作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逐渐形成新的共识:船山学是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成,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人们提出这一论断的根据有三:(1)船山兼采汉学、宋学之长,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其论列之广,著述之丰,实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首届一指者。  相似文献   

17.
参照和套用西方哲学术语来诠释船山思想是以往船山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一研究方法当然有其合理性和不可磨灭的价值.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学的问题意识、理论框架、学术范式和终极目标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以西方哲学的范式或问题意识来审视、解读王船山以及其他中国先哲,不仅会产生隔靴搔痒的遗憾,更可能会让我们无法真正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而沿着中国先哲自身的问题意识来解读船山,则可能会有新的体悟.这是本人近读陈来先生新作<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一书所获得的启示.作者用"接着"宋明理学的问题意识来解读船山,在这一独特的问题意识所形成的诠释眼光中,船山思想中原先被忽视的面相在新的意义层面得以彰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仪征刘氏与《船山遗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分析了<船山遗书>在刘毓松、刘寿曾以及刘师培两个时代的不同命运.在刘毓松时代,曾国藩为了弘扬湖湘文化,而将书中鞑虏之字抹掉.而在近代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刘师培继承家学,撰写<王船山史说申义>,目的是攘除满清,激励汉种的历史.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背景,对船山遗说的理解竟然会有天壤之别,不能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关于教育与学习方面的论述很多,几乎在任何一部著作里面都有关于这个方面问题的探讨,而且其教育理念颇为先进,其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颇为深刻,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论述船山教育理念形成的社会影响因素、船山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远见卓识、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辩证定位以及船山教育理念的现代启示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际从本质上有着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交互、聚合、不确定性、涌现等特征。本文以明末西学东渐中的耶儒对话为例,探讨作为复杂主体的双方如何相互适应、如何共同演化后发现,耶、儒两种文化面对杂芜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交锋、争辩、反馈加强了它们各自存在,也给双方的发展带来了变化的张力,从对本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深刻反思中看到了不同的"我"与"你"。从现实意义上,这种文化相遇后动态而复杂的互识、互释、互适的认识,对于理解和把握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异质文化间的互动等问题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