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精神文化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精神文化相对于城市物质文化而言,它是城市人的精神象征,是城市的精神文化现象。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不同时代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常常以不同的艺术样式(如文物、典籍等)展示该城市的生活、人情、风貌,体现该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精神文化特质;在城市文化形态中,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城市精神文化的本质。城市风格是城市的内涵、城市的魅力,城市魅力则在于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外在的精神风貌;城市精神气质与精神风貌的和谐、统一,是城市最具风格魅力的状态,是对城市精神文化品质的最好展示。城市制度则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城市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质的特点、品质、价值和发展趋势,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城市精神文化的生产和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庆独特历史环境条件下,与重庆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有着非常直接而紧密的关联,在重庆独特的高山大河的地貌及移民为主的人口组成的深刻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大河气质、包客气度和奋斗精神,这三种精神的有机融合,其表现形式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载体是三千万重庆人民。所以,在重庆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将城市精神的培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精神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生产工场.城市在生产文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城市文化资本"."城市文化资本"融合了城市形象系统并凝聚成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价值增长的动力因.城市文化资本在建构中汲取了城市的历史、建筑、人文、精神、气质、品格、制度、地理环境等资源,形成了城市形象、城市记忆与城市品牌,从而化成为<城市文化资本论>所描绘的"千年城市、永续发展"的价值传承密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现代化问题非常重要.城市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展示和复制所谓现代化的肤浅景观,还应在深入理解现代化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构的思路,驯服现代化,建立起真正能表现现代城市市民精神气质、独特历史文化个性、充盈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从形态上区分应包括,城市的物态文化、市民的行为文化和城市精神文化。然而,大连没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现阶段的文明程度仅仅是表层文明,城市文化表现为表面的物态文化。在市民素质、城市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等软环境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大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限制了其“龙头”作用和“窗口”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影响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与往来。因此,在世纪之交,大连仍需要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进行城市与文化功能再造。基于这一点。本文拟从城市的物态景观的建设、市民行为活动方式(即民风)和城市文明特…  相似文献   

6.
刘艳萍 《江汉论坛》2013,(2):104-109
晚唐洛阳文人群体在城市之中将日常生活诗化和雅化,并相互影响而形成一种生活风尚,其精神气质与心态特征则表现为疏狂与忘世,他们对仕隐关系亦进行了新的思考。这种城市生活范式的形成与洛阳优美的山水胜景、晚唐分司官员职务的闲散性质以及洛阳文人雅集唱和传统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城市生活范式对宋代洛阳文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渐成为洛阳的一种极具标志性的城市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金荣权 《云梦学刊》2007,28(2):44-47
楚辞尤其是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大量运用古老的神话传说,不仅体现了楚辞的创作特色,同时也折射出楚民族的文化气质与民族精神,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即:民族文化个性与理性兼融的精神气质、人神合一的文化特色、念祖爱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气质的历史性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兼论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优化问题周安伯一所谓民族精神气质,即一个民族共同的基本的精神素质,因此也可以简称为民族气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常称之为“民族性格”。纵观古今,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高兴》是对《秦腔》中的农民走出土地,来到城市后生活状貌的叙写。与19世纪波德莱尔诗歌中"醉酒的拾破烂者"精神气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群进城农民坚强又懦弱、自负又自卑、充满同情心又愚昧不可及。小说通过对流落都市的拾荒者们命运遭际的"社会记录",客观真实精彩地提供了表达中国当下经验的一种"城市叙事"。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社会精神气质的转型过程中,批判精神与正义感的勃兴是其重要特征.这与普遍存在的怨恨情态密切相关.怨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动源,它推动着新的价值结构与伦理秩序的建构.怨恨与启蒙运动共同开启并促进了中国社会精神气质的现代转型历程.当代普遍存在的怨恨心态导致批判精神的滥觞,激发着公众的正义感,并引导公众自主、自觉地参与到重构新型伦理秩序的社会共同行动中.以启蒙和自我启蒙为特征的社会共同行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重建心灵秩序,有效抑制、化解伦理冲突,而自信、自主、宽容、理性等现代型国民气质将得以普遍生成.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一五”期间洛阳工业区的建设没有围绕旧城向四周扩张,而是“撇开老城建新城”。这种空间形态的形成对洛阳城市空间和社会的影响深刻:方形空间结构的打破意味着城市功能与社会的转型;带状城市的形成产生了风格迥异相对独立的两个城区,市中心的城中村和军营现象影响了城市空间与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扬州-上海:晚清小说中都市繁华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和上海都是晚清的重要城市,本文以晚清小说作为文本材料,从城市人物故事、城市生活内容、城市格调三个方面,细致论析从扬州到上海的都市繁华之变迁,即脱离传统性,趋向现代性的过程,并对变迁的文化意义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城市系列"描写了都市街巷里弄的世俗生活.本文阐释了其作品中城市女性形象的精神内蕴追求世俗的优胜与注重实利.从而确立出王安忆笔下城市女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城市最真实的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市民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单中心城市的“圈层式拥堵”,以重庆市为代表的组团式城市交通拥堵的空间特点是“哑铃式拥堵”,但有向“圈层式拥堵”发展的不良趋势;空间利用过密及单质化倾向、产业布局分散、职住分离、城镇化快速推进、汽车消费过度及其顽固性必然引致交通需求的顽固增长。组团式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方向应是产业聚集与组团特质相结合:维持、优化城区特有的组团特质,在组团空间内部形成关联产业群聚集并实现组团服务功能的融合,避免组团间的交通便利化导致的产业分散布局,组团间使用大容量交通进行连接,形成 TOD 式“城市交通—城市组织”的空间串联组合,最终形成不同产业归位于不同组团、关联产业群及其人群归位集聚于一个组团、产业与组团和谐共生的合理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15.
曾洁 《理论界》2014,(5):102-104
宋代以前的都邑志如《三辅黄图》、《两京新记》等多是注重地理风土的记载而绝少涉及人物,即使到了南宋,官修的临安三志等作品也是延续了这一风格。南宋时的杭州已经发展成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已是古史所未见,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体,只着重记述地理的旧都邑志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作品应运而生,共同书写了两宋都市的繁华,也引领了都邑志文体向生活史方向的一次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16.
"健康城市"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有着标志性的导向作用.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的发展正日益关注弱势群体,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生活方式革新,大力开展社区行动,建立全球工作网络.这些对于我们构建"健康重庆"有着重要的启示,也要求我们组建综合协调机构,不断更新健康重庆的内涵,面向市民健康做好城市规划,改革市政管理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将重庆打造成为一座健康之城和活力之都.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全球数字网络化的发展浪潮和历史背景下,"网都"型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转变城市文化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的战略路径和城市设计愿景。城市发展的"网都"形态具有多元文化范式,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基础,推进网络媒介城市(media city)、网络文化产业高地、网络文化名城、互联网总部基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文化宜居之都、互联网枢纽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网都"建设。不同的网都范型(paradigm)关切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不同层面,存在着从硬文化实力向软文化实力的渐变和过渡谱系;既可以单独构建特色网络文化城市的核心性格与差异化竞争力,也可以综合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系化架构。  相似文献   

18.
池莉小说<看麦娘>在语言上具有流水叙述特色."看麦娘"象征平凡而又优美的双重人格,而父亲正是这种人格的代表."我"所全心依恋的是与父亲和上官瑞芳共同拥有的幼年生活环境,那里生长着"永远的看麦娘".小说意在创造一种都市乡愁,显示市民生活意念都市生活危险而真正理想的完美生活在过去.作家不应仅仅满足于市民情调的生产而是应适当探索市民生活价值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基层党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完善结构形态与自身功能发展、团结凝聚群众和向服务型工作方式转变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一元化领导方式为国家集中社会资源、实施战略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撑。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单位党建体制,使基层党组织在城市和农村各单位承担着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职能,发挥着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传统优势。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国家意志能够融入社会细胞,从而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安徽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搭建了新的平台。"亳州市+阜阳市"整合在一起形成的"亳阜团",在扩大合肥城市圈影响力并将安徽省北部区域与中原城市群整合在一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亳阜团"通过淮南市融入合肥城市圈,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需要加强"涡太利"组团的建设,并使其在亳州市、阜阳市与淮南市之间扮演纽带角色。无论是完善"亳阜团"还是完善县级子城市团,都需要在构建城市链和微中心方面做文章,亳州市、阜阳市与淮南市建立联系通道的方案也需要进行前瞻性思考。不同层级的中心地通过城市链连接在一起,微中心基于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地建立起来,在县级中心地间扮演纽带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