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探寻如何改进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为目的,研究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之根的儒道文化渗入到古典舞教育的实践当中。将儒道文化及精神理念与古典舞所蕴含的哲理、运动的根源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古典舞离不开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道哲学思想。要想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古典舞就必须立足民族精神,传承古典舞艺术的传统思想,这样才能把握住中国古典舞的内核,全面地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尚珂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128-130
本文以探寻如何改进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为目的,研究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之根的儒道文化渗入到古典舞教育的实践当中。将儒道文化及精神理念与古典舞所蕴含的哲理、运动的根源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古典舞离不开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道哲学思想。要想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古典舞就必须立足民族精神,传承古典舞艺术的传统思想,这样才能把握住中国古典舞的内核,全面地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形神"即形体与精神或是身体与心理,其本质不脱离身心学说。这一概念对立统一,且在古代多以绘画而论之。在现当代舞蹈艺术形式中,中国古典舞作为关键形式之一得以体现,一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作为独特的艺术媒介被大众接受并得以习之。中国古典舞教学则是训练艺术媒介从而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形神"之观点,如何作用在中国古典舞技法与身法中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形神"之理念,针对中国古典舞教学的相关内涵,探究其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如何之应用,皆而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理念主导世界主流文化的背景下,笔者借助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所特有的立体多维意境,在"诗语境"下创新现代平面设计,使设计作品独具东方魅力,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提升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水平的双重意义。本研究从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出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探讨了现代平面设计里的"诗语境",并最终以"时间"为主题示例说明了"诗语境"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建立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哲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与生存之道。中国古代《易经》中关于"圆"的文化现象:太极中的八卦图、佛学的"圆通、圆融"的思想、儒家的"仁爱、中庸"的观点,圆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混沌初开、阴阳相生"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文化根源和历史缩影,为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建构提供历史文化的依据,是中国古典舞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纳西族乐舞传统传承方法、纳西族乐舞的现代传承方式和纳西族乐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分析纳西族乐舞的传承与创新,展现纳西族乐舞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纳西族乐舞这种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用油调和油质颜料,在特制的布、木板等材料上作画,即油画有着许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几个时期,比如古典、近代、现代等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不仅呈现出的面貌不同,而且创作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在当代油画的创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融入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杨晓薇 《民族学刊》2022,13(2):11-18, 134
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社会实在还是话语形式,始终与“俗”相辅相成,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普遍性及其特殊性。某种程度上,它们之间在社会实存中存在似是而非的相似性,在话语形式上导致模棱两可的话语体系,两者间的张力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层次性。礼俗互动的研究范式旨在探讨文化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社会机制,并在多样化的社会差异中找寻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同一性。白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自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亦是儒释道融合的民间典型之一,分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把白族礼俗互动的文化特质放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来讨论,目的在于从中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也意在追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起点。从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诉求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还是共时分层,都说明审美文化是一种内涵复杂、层次丰富的文化形态。从历史演变的情况来看,审美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围绕手工劳作的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的古典性审美文化和围绕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文明建立起来的现代性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存在着民族演变的情况,这样就有了外来民族的审美文化。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来说,有必要对古典性文化的内涵及其审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解,以此作为重建"古典舞蹈"的审美方向。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关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现代中国的关系,仍然是学术界关心的话题.付春的<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认,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太极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与哲学思想的代表,一直影响着文学、艺术、美学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中国古典舞在吸收、借鉴了太极深厚的内涵元素后,体现出了别样的审美韵味。本文以中国古典舞表演吸收借鉴太极气息为切入点,从身体韵律、动作节奏和舞台表演三个方面阐述了太极气息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表现的内容以及对其外在体现和内涵气质的影响。旨在将文中所提及的古典舞基本动作元素与太极气息融合的观点和对舞蹈动机中气息的体现应用到实际训练和舞台表演中,使其能够给舞蹈演员带来新的体验,给舞台表演提供理论的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太极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与哲学思想的代表,一直影响着文学、艺术、美学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中国古典舞在吸收、借鉴了太极深厚的内涵元素后,体现出了别样的审美韵味。本文以中国古典舞表演吸收借鉴太极气息为切入点,从身体韵律、动作节奏和舞台表演三个方面阐述了太极气息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表现的内容以及对其外在体现和内涵气质的影响。旨在将文中所提及的古典舞基本动作元素与太极气息融合的观点和对舞蹈动机中气息的体现应用到实际训练和舞台表演中,使其能够给舞蹈演员带来新的体验,给舞台表演提供理论的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舞是凝聚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舞蹈样式,泱泱华夏民族自远古走来,历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锻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古典舞作为一支多彩绚丽的文明之花,始终在文化自信与自强的浪潮中迎风绽放。不同的学术思想,不同的训练体系以及不同的代表作品,不仅形成了重彩纷呈的诸多流派,也为当下中国古典舞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节庆活动丰富多彩,而如此众多的节庆活动就是一座座珍贵丰富的旅游资源宝藏。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与安徽人民出版社合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出版的大型系列丛书《中国节庆文化丛书》,即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挖掘本土文化和独特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节庆魅力,展现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打造节庆城市形象。丛书以对中国节庆文化感兴趣的中外读者为对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长期发展形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人民现代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果。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价值占据着主流,成就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在现代生产生活中都留下了传统文化的痕迹。本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阐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实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重心是中国古典舞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训练项目,如果能够合理地掌控重心,将会使技术动作的运用更加合理,舞姿的协调性、平衡性以及稳定性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正是因为重心在古典舞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于古典舞重心的学习与训练。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国的古典舞时都将重心作为核心的研究内容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研讨,但从人体力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古典舞中重心的运用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所以,本文从基础的古典舞技术动作入手,结合古典舞理论、人体力学等有关知识,浅谈如何进行古典舞重心的教学,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掌握技术技巧中重心运用的要领。  相似文献   

19.
"守望相助"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断,既是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总结和精辟概括,也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它体现了传统文化精髓在民族关系中的传承与发展,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戏曲作为中国的国粹,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许多元素在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特别是舞台表演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古典舞剧目在表演过程中大量运用戏曲元素来表现舞蹈的神韵和阴柔之美。本文以北京市第五十中学金帆舞蹈团专场演出"京艺求精"的剧目《镜像梨园》为例,分析中国戏曲元素与古典舞的融合与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