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傩文化又被称为巫傩文化,它是远古宗教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和衍生,又通过民族文化的交融、互补以及多次的传承和演变才形成了先进难能可贵的艺术形式。而贵州少数民族繁多,各民族间的文化与其他地域相比,更加多姿多彩,其傩文化的体现更具风格特色,同时也将中国傩文化展现得更加全面。傩文化的精髓、傩戏的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重要载体是傩戏面具。其原始古朴、独特而神秘的艺术特性,粗狂狰狞、神秘怪诞的造型形体和五彩斑斓,独具审美的民族用色,不仅包含了古老文化的精髓,又具有古朴独到的外型特质。如何运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并且将其文化发扬推广,体现傩文化的民族性、精神性,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傩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族地区是我国目前保存傩戏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傩文化的代表,研究中国傩文化不可不研究土家族傩文化。 傩戏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宗教文化事象,它是由傩舞、傩祭发展而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傩戏最多的国家,而且历史演变源远流长,辐射面宽。现今各民族的傩戏在发展过程中大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又各自具有其民族和地域特点。中原地区是我国傩文化的发源地,据典籍记载,傩戏的前身傩祭最早可上溯到巫风盛行的殷商  相似文献   

3.
木蜡庄傩戏     
傩戏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它以独特的方式,一直在民间传承保存到现在,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从小就听老人们讲好多怪异的事情,说什么"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锅",也听人讲起临近的铜仁地区有傩戏表演,却至今无缘见识,不免心生憾意。端午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终于在重庆与贵州交界的木蜡庄,走近了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巫术。  相似文献   

4.
傩戏的研究和保护,对于丰富傩戏理论研究、完善傩戏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也能为研究巫傩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等提供相应依据和理论参考,同时对于昭通不同地域及民族的民俗学、民族学、文化遗产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傩堂戏"是一种融汇了民俗、宗教、艺术、伦理等多种元素的多元化文化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中国傩戏表演的功能和意义早已超出了其出现时期;贵州铜仁市各地的傩戏,源于古老的中华傩文化,具有中国傩文化的普遍特征,也极具地域特色;20世纪80年代,在乌江中下游的思南、德江、沿河等地,发现的古老的"傩堂戏"。近年来,随着对地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黔东地区的傩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黔东傩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商业开发正日益兴起,铜仁傩文化发展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在贵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国家"大乌江—梵净山生态旅游扶贫项目"的背景下,对铜仁傩文化的开发也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如何把握这对矛盾关系,把铜仁傩文化旅游打造为贵州生态文化旅游的标签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傩堂戏”是一种融汇了民俗、宗教、艺术、伦理等多种元素的多元化文化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中国傩戏表演的功能和意义早已超出了其出现时期;贵州铜仁市各地的傩戏,源于古老的中华傩文化,具有中国傩文化的普遍特征,也极具地域特色;20世纪80年代,在乌江中下游的思南、德江、沿河等地,发现的古老的“傩堂戏”.近年来,随着对地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黔东地区的傩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黔东傩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商业开发正日益兴起,铜仁傩文化发展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在贵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国家“大乌江—梵净山生态旅游扶贫项目”的背景下,对铜仁傩文化的开发也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如何把握这对矛盾关系,把铜仁傩文化旅游打造为贵州生态文化旅游的标签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傩,滋生于万物有灵观对史前先民精神信仰和生产生活的全面覆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累积形成了囊括傩仪、傩礼、傩俗等元素的庞大文化体系。傩戏脱胎于傩仪,是傩仪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孕育出的高级艺术形式,是正统仪轨的戏剧化展演。湖南湘西苗族地区傩戏盛行,是还傩愿仪式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存最具生命力的傩文化载体之一,与傩仪神圣严肃的初始本质不同,当今傩戏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娱乐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傩,滋生于万物有灵观对史前先民精神信仰和生产生活的全面覆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累积形成了囊括傩仪、傩礼、傩俗等元素的庞大文化体系.傩戏脱胎于傩仪,是傩仪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孕育出的高级艺术形式,是正统仪轨的戏剧化展演.湖南湘西苗族地区傩戏盛行,是还傩愿仪式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存最具生命力的傩文化载体之一,与傩仪神圣严肃的初始本质不同,当今傩戏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娱乐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赣傩文化是华夏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将赣傩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到设计教学中,既充实了设计教学的内容维度,又拓展了赣傩文化传播承袭的方式和道路。本文以促进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拓展艺术设计多维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发掘赣傩文化艺术元素在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从改变教学思路、深入文化内涵、改革教学方式三大层面探讨了赣傩文化中艺术元素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增强赣傩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生存能力,发展拓宽其创新应用价值;进一步扩充设计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高校对设计类人才的输出质量;拓展地域文化继承与发扬新途径、新方式的探索,进一步推动赣傩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恩施三岔一带,有一种古老的还愿仪式,这种仪式保留了许多巫文化和傩文化因子.从其以祭祀为主的表演程式看,应该是处于前傩戏阶段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对我们认识人类的早期宗教信仰无疑有活化石般的价值.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指导,学者、文化人和媒体的介入,还愿仪式正在发生变化,从祭祀仪式向娱乐性的表演演变,其故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也正在消失,其结果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失真.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土家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因土家人民的信仰文化而形成的独具土家族风俗特色的"傩戏"成为了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被视为中国"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书籍查阅,对湘西地区傩戏的音乐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音乐结构、唱腔、曲式结构,希望此文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研究能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湘西少数民族之一,侗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传统民俗文化和服饰文化艺术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彰显着独特的民族魅力。侗族服饰风格古朴、特色鲜明、配色素雅、工艺精湛,是侗族民族审美的重要体现,更是侗族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通过对侗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侗族民族、文化,对侗族男士、女士、儿童、老年服饰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作为侗族服饰的专用面料侗布制作工艺。旨在传承和发展侗族服饰文化艺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服饰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花瑶"呜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歌的一种,源自于花瑶人辛勤劳作时的自我愉悦、抒情作乐的歌谣,其题材均来源于生活,而其中"高腔山歌"属于隆回瑶族山歌分支的艺术形式,艺术特征高亢嘹亮、悠远奔放,完整全面地反映了花瑶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境界,体现了花瑶人民古老、神秘而独特的文化传统。由于瑶族女性服饰色彩斑斓、花俏抢眼,故名花瑶。从古至今,花瑶"呜哇"伴随着花瑶人耕息劳作,伴随着花瑶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奇迹,其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湘西土家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因土家人民的信仰文化而形成的独具土家族风俗特色的"傩戏"成为了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被视为中国"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书籍查阅,对湘西地区傩戏的音乐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音乐结构、唱腔、曲式结构,希望此文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研究能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季慷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35-136
花瑶"呜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歌的一种,源自于花瑶人辛勤劳作时的自我愉悦、抒情作乐的歌谣,其题材均来源于生活,而其中"高腔山歌"属于隆回瑶族山歌分支的艺术形式,艺术特征高亢嘹亮、悠远奔放,完整全面地反映了花瑶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境界,体现了花瑶人民古老、神秘而独特的文化传统.由于瑶族女性服饰色彩斑斓、花俏抢眼,故名花瑶.从古至今,花瑶"呜哇"伴随着花瑶人耕息劳作,伴随着花瑶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奇迹,其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历史文化悠久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大国,特别是其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世界各国人们均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以及底蕴着迷。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一大体现,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特质的体现,不同文化艺术在与美术的结合与碰撞中产生的精髓与结晶让诸多的人为之倾倒。研究发现,将其有效且合理地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教学品味,更能直接地反映出其总美术艺术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在中专美术教学中渗透与加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萨满面具的功能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萨满面具是萨满教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特殊的表意符号 ,反映着信仰萨满教的北方民族的信仰、禁忌、思维心理和审美意识。本文论述了萨满面具所具有的神象征、通灵媒介、隐己屏障、赐福灵物和护魂盔甲等多重功能 ;并以傩文化为参照系 ,阐述了萨满面具的特征 ,揭示了我国萨满面具文化和傩戏面具文化迥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8.
大凡到过藏区的人总会被其独特的建筑所吸引。宫殿的雄奇伟岸,寺院的依山临水,民居的古朴沉厚,帐篷的多姿华丽……藏区各式各样的建筑凝聚了藏民族的智慧、热情与创造性才能,集中而又鲜明地体现了藏族文化的性格,《中国藏式建筑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便以大量翔实的图片资料向我们展示了这一  相似文献   

19.
"守望相助"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断,既是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总结和精辟概括,也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它体现了传统文化精髓在民族关系中的传承与发展,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刘廷新 《民族论坛》2005,(12):42-42
傩堂戏(简称傩戏)历史悠久,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它最初只在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盛行,后来,由于民族交往日益密切,逐步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根据文献记载:明朝初年,傩戏就已经传入湘西地区,汉族傩戏与湘西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和民族艺术融合而逐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