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堂 《云梦学刊》2004,25(6):14-14
以“恪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创新”为主题的“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于2004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同时,《学术规范导论》和《学术规范读本》两书的首发式也同时举行。参加本论坛的有来自包括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另有三位学者因故未能与会而提交书面发言),还有来自《社会科学论坛》《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暸望》《黄河》《出版…  相似文献   

2.
学术规范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雪峰 《学术界》2002,(3):156-162
本文认为 ,建立中国学术规范的主要目的应该服务于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 ,以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为目的的中国学者 ,没有必要与西方社会科学作盲目对话 ,不需要西方社会科学的关注 ,不能够以西方社会科学的标准来评判中国问题研究的优劣。建立中国学术规范的关键是要形成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关于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景来 《学术界》2005,(2):268-278
教育部组织制订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 ,经过 3年多的反复研究讨论 ,数易其稿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投票一致通过 ,并向社会正式公布 ,以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 ,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项学术研究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 ,学术“失范”、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理论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围绕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以及诸多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对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延续至今已有15个年头.1991年《学人》丛刊创办伊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人》主编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随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的《学术史研究与学术规范化》这两篇文章已经明确提到了学术规范的问题①,这一讨论的视角当时是与对学术史研究的提倡相关联的.2002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6月又专门出台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也有学者以个人名义对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建议,例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提出了学术引用的10条伦理规则.其间的纷争暂且存而不论.时光流转,2006年12月14日,《新京报》和《光明日报》分别刊登了《北大教师学术造假可开除》《北大出台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学术规范的内在支撑——学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2004年10月17日,“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在北京召开。参加论坛的有来自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13家学术机构的25位学者,还有来自《社会科学论坛》《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望》《黄河》《出版人》《律师文摘》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京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改革报》《中华读书报》《科学时报》《法制晚报》《信报》等20多家报刊社、新闻社、出版社的20多位媒体朋友。这次论坛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及其社长徐挥先生、河南大学出版社及其总编辑马小泉教授、《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及其社长兼主编赵虹先生、《律师文摘》及其主编孙国栋先生、《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编委会》及编委会主任刘斌教授的大力赞助和热情支持。会议由赵梅(《美国研究》编审)主持,然后分三个时段进行讨论,分别由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北京大学牛大勇教授、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8.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注释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简称CAJ-CD规范)出台后,社会科学信息情报界和编辑界好评如潮,赞扬声不绝于耳。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纷纷采用这一标准。高校文科校报研究会据此翻版,制定了《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要求所有文科学报采取这一规范,一时间该规范横扫大江南北,将所有大学文科学报定于一尊。除了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有若干批评文章外,学术界几乎鸦雀无声,忍受着这一抹煞各学科特点和个性、形式极为烦琐、使用非常不便的规范。为了中国人文学术、至少是笔…  相似文献   

9.
2004年6月22日,针对学术界的剽窃、造假、浮夸等现象,教育部社科委一致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被写进了总则第一条。学术界有人对此《规范》做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为此,北京大学研究生索阿娣于2004年7月6日采访了《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索阿娣:(北京大学研究生。以下简称索)…  相似文献   

10.
建设研究型大学需要良好的学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学术资讯     
1.学术规范建设大事记(1991~2004)991年11月,陈平原等主编的《学人》第一(江苏文艺出版社版)“学术史笔谈”栏发表陈平原、蒋寅、梁治平、刘东、许明学者有关学术史与学术规范的文章。199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编委会等主办的“社会科学的规范化与本土化”专题研  相似文献   

12.
《云梦学刊》2004,25(5):11-12
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  相似文献   

13.
《新学术》2007,(4)
由兰州交通大学中文系与《文学评论》编辑部主办,复旦大学中文系与《文艺争鸣》编辑部协办的"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1日至13日在兰州交通大学和甘南桑科草原召开,来自海内外5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30余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大会讨论的主题是"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涉及了三个议题:1、生态与关怀——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与西部文化发展;2、交流与过滤——中西文化镜像中的西部文学与异域文明;3、挑战与机遇——中国西部地域作家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4.
“文革”结束以来,思想解禁,学术空气空前浓郁,学术成果累累枝头,出版界每年向读者提供的专著以千万计,报章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更大,常令读者如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在这样热烈的情况下,难免呈现某些无序混乱的现象。自葛剑雄、曹树基在去年《历史研究》第1期上发表一篇措词尖锐的书评以来,《文汇报》在今年1月2日发表了曹树基关于“学术研究规范”的几点思考,4月17日发表了宗和《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的文章,同时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两杂志在北京召开以此为题的研讨会的专门报导,4月20日…  相似文献   

15.
鲁涛  曾晓剑 《云梦学刊》2012,33(6):161-161
2012年9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辑部与《云梦学刊》编辑部在南湖藏书楼举行了“学术文摘刊物与学术刊物的良性互动”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魏长宝,编辑姜子策、王美和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云梦学刊》编辑部等单位的30余位师生、编辑参加了座谈会。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主持座谈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学术失范和学风不正的严重问题,是我国社会科学战线最突出的时期。在历史上,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都有着严格的学术文化,学术规范,学风正气,学人辈出。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但是,我们的学术成果所体现的思想创新性含量和创新性含量是低的,其具体的表现主要在于:一是重复性成果多,创新性成果少。二是学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数量,而不要质量。三是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四是缺乏学术品格和学人精神,缺乏干社会科学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等。  相似文献   

17.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兼评汪晖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晖涉嫌抄袭事件出现后,有关上世纪80年代学术规范的情况成为学界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先后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作为与汪晖同辈的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同样在80年代接受大学教育,并于1982年进入《党史研究》杂志做编辑,对于那时的学术规范,有着直接的认识。其后,他以自己的系列研究闻名于近代史研究界,并深受读者喜爱。与此同时,他对于学术规范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近日,《新京报》记者张弘就学术规范问题专访了他。本刊特此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大学?怎样做学者?在大学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天天都在和大学教授、学者打交道。本以为对这个问题还有些发言权。可著名学术思想家邓正来先生到我校进行的学术交流.改变了我的看法.突觉我们也许并不真正懂得大学和学者的内涵。2007年3月26日上午,我校召开小规模教师座谈会.邓先生主要讲了学术自由问题;下午又举行了大型师生学术报告会,他以学术规范为主题,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报告。  相似文献   

19.
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于一九七九年八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长春举行。参加这次讨论会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当代文学教学、研究、翻译和出版的一百一十二个单位一百八十名专家、学者、教授和文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对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延续至今已有15个年头。1991年《学人》丛刊创办伊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人》主编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随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的《学术史研究与学术规范化》这两篇文章已经明确提到了学术规范的问题,这一讨论的视角当时是与对学术史研究的提倡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