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人生的圆圈     
《现代交际》2005,(4):56-57
大约10年前,我在一家电话推销公司作为业务员接受培训。主管有一次在培训课上用图诠释了一个人生寓意。他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在一个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接着,他在圆圈的里面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辆汽车、一些朋友。  相似文献   

2.
在最困难的时期三个人差点闹崩了。那是在1993年夏天,三个人一直对2000万元的处理想不出一个好办法。这之前吴庆五已经向乙借过两次款。一笔是给他的朋友海南世通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高某借的,一笔是自己借的,各1000万元。吴庆五想让乙用调汇的那2000万元利润给他冲抵了。 可是乙不同意,他也想分点。 李真也有些犹豫,吴庆五就向他解释  相似文献   

3.
漠北突厥 《职业》2009,(2):30-30
杰森是美国洛杉矾一家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公司职员有400多人,业务遍及美国16个州。一次.杰森发现刚刚与公司签订合作意向的一家大客户突然撤回业务,转而与同城的另一家保险公司签订了业务合同!这是一笔很大的业务。  相似文献   

4.
雁云 《老人世界》2013,(3):11-13
偶然一件事。让他萌生给盲人讲电影的念头 王伟力今年55岁,北京人。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中科院一家研究所工作。后来他辞职开了家装潢公司,每年纯利润30万元,很快他就拥有了百万身家,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  相似文献   

5.
我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中认识了谭越,他32岁,曾在外企做过高级白领,目前自己经营一家广告公司.谭越是那种能让女人想入非非的男人,在广州,像他这种事业有成而又长得高大帅气的男人是绝对的抢手货.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娶了一个大他5岁的女人,这个事实点燃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在我的迂回探询中,谭越讲述了他和妻子王海若的爱情和婚姻.  相似文献   

6.
你知道什么人朋友最少?答案是:借钱的人。一见到本刊记者,黄明说起前段时间的借款经历,感慨万千。黄明来自河南新乡,目前在南昌一家小公司上班。前段时间生活上出了点小事,需要三千元钱,结果到处借不到,这让他深刻地体会到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另一张名片     
认识一位朋友,他毕业于国内一非常有名气的大学。后来,朋友通过自身实力,击败众多竞争对手,进入一家效益不错的外资企业做电子营销工作。由于他的专业知识扎实,不久就被提拔为业务经理,可谓春风得意。 有一天,他们公司的老总因为去美国考察脱不开身,让他临时负  相似文献   

8.
翟杰 《职业》2012,(10):51
友开了一家公司,手下有近百名员工。可就在前一段时间,却开始有人递交辞职信。让他头疼的是,想要辞职的人越来越多。尽管朋友适当提高了薪金,但仍没能改变这种局面。朋友私下了解到,员工辞职的原因很简单,他们长期面对电脑和高强度的工作,有些扛不住。  相似文献   

9.
跑步能带来高峰体验 常远是我的一个朋友,他曾经在一家还不错的企业做中层,领着让朋友艳羡不已的月薪,直到他递辞职信的那天。周围的人都想不通他为何辞职,可是他却说,目前的生活让他感到迷惘。  相似文献   

10.
2007年5月17日,在北京朝阳区某小区1号楼302室发生了一起继女刺伤继母的血案,案发原因让人深思……刁钻继女2003年11月,在某中央机关任处长的徐忠洋参加一次业务谈判,认识了在一家公司工作的黄秋萍。当时,42岁的徐忠洋已经和  相似文献   

11.
培养对手     
世创 《现代交际》2008,(4):26-26
朋友建伟在某大学社区开了一家书店。建伟开书店之前,这个大学社区已经有三家书店,但由于他经营有道,这三家书店的营业额加起来,还不如他一家高。他成了这个社区的"书店老大"。让人感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一个朋友是做投资的,所供职的老板是个德国人.这次,他很沮丧地找到我,与我诉苦说,他简直无法理解自己的这位老板,因为他的性格实在古怪得很.待我细问才知道,原来前些日子,这位老板回德国了,而朋友接到一桩颇具风险的投资业务,虽然没有什么把握,但朋友凭着直觉,果断出手,做成了这个业务.结果证明了朋友的直觉是正确的,为公司狠狠赚了一笔钱.但当老板回来,仔细询问之后,居然大发雷霆,指责他玩忽职守,冒险投资,被重重地罚了一次款,因此就有些闷闷不乐.  相似文献   

13.
正与几位朋友一起吃饭。其间,有一位出去打电话,几分钟后才回来,有人打趣道:"忘了向媳妇请假了吧?"他说:"哪里啊,给我妈打的!周六是我和老家父母的通话时间。"朋友曾在一家公司的技术部门工作,当时还未结婚。那年,公司与南非一家工厂签订了合作协议,要选派一名技术员去南非,负责技术指导,为期两年。技术部的同事们都以家有老小离不开推辞,他却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对印象中的非洲大陆,他从读书时就一直神往着。  相似文献   

14.
1992年7月,我从武汉纺织学院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服装厂搞服装设计工作。我性格内向,朋友很少,每天就知道埋头工作,同事孙大姐说要给我介绍一位男朋友,叫张国友,毕业于湖北大学,在电影院工作。第一次和张国友见面临分手时,他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有他的呼机号和家里的电话号码,末尾写着:想与你多接触接触。这以后,没征得我的同意,只要一到下班的时间,他就来到单位的门口等我,这让我很  相似文献   

15.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说过他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和这样一个人:大学毕业,我从外省被分配到中央一家新闻单位工作。我第一次进办公室时,看见坐着一位中年女编辑,穿着打扮不洋不土。言谈举止一派淑女风度,加之模样长得  相似文献   

16.
鲁钟鸣 《职业》2006,(3):36
“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不惜重金”……这些都是我们寻求人才的常用手段。但你知道吗?一些著名企业,为了网罗人才,在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出新。老妈“出马”查克·雷诺是硅谷一家小型公司的老板,一次,他看中了一个人,想让这个人担任自己公司的业务主管,于是,  相似文献   

17.
婚姻的暗伤     
这是一位律师朋友给我讲的故事。 他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她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女性,两个人在一次展会上偶然相识而交往。开始,只是普通的朋友,后来,友情变爱情。他的学识、相貌、身份、性格都无可挑剔,惟一一点——也是致命的一点,他是有家室的。她因此而只能做他的情人。才貌俱佳的她当然不甘。于是,她让他在二人之中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记住和遗忘     
巴山 《老年人》2006,(8):19-19
有两个故事,很让人回味。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位智者和他的一位朋友外出旅行,来到了一个山谷。智者稍不留神,跌倒在悬崖边,幸亏朋友拼尽全力拉住他,他才没有葬身谷底。智者得救后,在石头上刻下了这件事情的经过。后来两个人来到海边,不知何故竟争吵起来。朋友一怒之下,给了智者  相似文献   

19.
陈亦权 《职业》2012,(22):38
"多给别人一次机会,在很多时候就是多给自己一次机会。"这是迈克尔·克里泰利一直信奉的名言。迈克尔·克里泰利是美国必能宝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也是美国最耀眼夺目的商界明星之一。他在必能宝公司的任期超过了10年之久,并且把公司的业务扩大了好几倍。迈克尔  相似文献   

20.
正前些日子,去老罗的公司喝茶。老罗的公司最近在上新品,他叫我去无非是让我帮他看看一些数据。而他也正委托另一个朋友在做市场调研。正巧那天,那位朋友做完了调研报告和数据,给老罗拿来。老罗二话没说,便起身把秘书叫进来,说可以让财务打款了。那个朋友好像是刚做了小团队,可能也未经历太多。面对老罗的爽快,有点手足无措,连连说:"不急的,我们是朋友,哪怕免费做,我也乐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