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社会福利》2008,(2):F0003-F0003
天津市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先后建立静海养护基地、推行城市家庭寄养、尝试院内小型家庭照料等,使福利院75%的孩子在社会家庭寄养或生活在类家庭机构中,感受亲情。家庭寄养工作人员经常走访人户,了解需求、强化管理、跟进服务,节假日期间也为寄养家庭送去温暖和祝福。  相似文献   

2.
深入思考勇于尝试家庭寄养工作中,寄养儿童被收养后,通过与寄养家长的沟通使家长尽快从孩子离开家庭的阴影里走出来是很多儿童福利院认为比较困难的。"雨"的个案让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开始思考探索破解这个瓶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2002,(8):34-36
南昌市社会福利院是一所以收养孤寡老人、弃婴、残疾人为主的综合型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现有孤残儿童近500人,从1995年开始家庭寄养工作。由于50%的儿童为一岁以下的正常弃婴,因此,寄养工作起步时主要是以顺利收养为宗旨进行的,在管理上、评估上注重的是孩子的身高、体重等主要生长指标,比较简单化。随着寄养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学龄孤残儿童进入家庭,它不仅有养育的问题,还有教育、心理、康复训练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对寄养家庭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如何正确地评估寄养家庭,正确地评估孩子,南昌市社会福利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4.
四项举措夯实家庭寄养基础一是建立五级网络式管理体系为使家庭寄养更加科学、高效,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形成了五级网络式管理体系:家庭寄养管理委员会—家庭寄养管理办公室—寄养基地—交流小组—寄养家庭。另外,福利院还进一步完善了《寄养家庭管理要求》、《家庭寄养办理程序》、《寄养家庭申请登记表》、《一日工作流程》、《家庭寄养协议书》《寄养儿童生长发育检测表》、《康复评估表》等一系列评估、管理、监督的制度和程序,五级网络式管理体系的实施为寄养工作的健康、平稳的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成立家庭寄养管理办公室  相似文献   

5.
试论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焕龙 《社会福利》2003,(10):36-38
科学规划家庭寄养资源配置 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的规划。笔者依据工作的实际经验和理论思考,对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的资源配置进行了初步规划,主要包括:家庭寄养组织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经费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人力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专业技术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政策和制度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6.
俞宁  张玉霞 《社会福利》2003,(10):23-25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除了采取机构集中供养、农村家庭寄养等养育方式外,还有一种全国首创的寄养方式——招聘“父母”进行家庭式寄养,即“阳光村”模式。这种在儿童福利机构内由双亲家庭同时代养多个孩子的养育模式,在国内同类儿童福利机构中还不多见。我们认为,“阳光村”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多种儿童养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家庭寄养在运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相锋 《社会福利》2004,(5):45-45,44
运城市社会福利院现有孤残儿童358名,其中弃婴(儿)352名,孤儿6名。运城市参与家庭寄养项目的家庭共计100个,了良好的关系,而且与周围的孩子相处得较为融洽。 通过对寄养儿童的跟踪调查,可以看出寄养儿童在个人成长与发展方面有了显著改善。 首先,寄养儿童的家庭观念增强了。通过数月的磨合,绝大多数孩子都能以寄养家庭为“家”,爱家、恋家,想有个真正的家。通过家庭生活的熏陶。孩子们懂得了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低龄儿童与人交流时,目光专注,表情自然又自  相似文献   

8.
王俊丽 《社会工作》2009,(24):59-61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儿童福利院推广发展起来,宁夏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寄养了124名孤残儿童。本文选取家庭寄养较成功的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思考总结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适应、改变过程,反思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寄养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正2000年起,为改变机构集中养育孩子易出现人格发展缺陷等诸多问题,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家庭寄养模式,结合本地特点,在昆明周边的县区开展农村家庭寄养。农村家庭模式是由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方式,形成儿童福利院、街道(乡镇政府)、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村民小组)参与的三级化监护网络及定期巡查,对孤残儿童寄养期间的生活、营养、康复、教育、身体发育情况等进行全面跟踪指导,为儿童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浩 《社会福利》2003,(11):27-30
为了加强和规范对家庭寄养工作的管理,维护被寄养孤儿、弃婴的合法权益,2003年10月27日,民政部发布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分总则、被寄养儿童、寄养家庭、家庭寄养服务机构、寄养协议的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和附则八章,将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相似文献   

11.
《社会福利》2003,(11):25-26,2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家庭寄养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第三条 家庭寄养应当有利于被寄养儿童的抚育、成长,保障被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14,(9):F0003-F0003
家是儿童最温暖的港湾,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整合资源,致力发展农村家庭寄养和院内家庭寄莽工作,先后建立农村寄养家庭80户,寄养儿童200余名;建立院内寄养家庭26户。寄养儿童100余名。孤残儿童在寄养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在寄养家庭温馨的氛围里健康成长,情、能、智得到了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项目实施以来,以“孤残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秉承“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宗旨,构建了家庭寄养工作三级监护网络,实现了孤残儿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寄养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寄养项目的本土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一“昆明模式”,堪称全国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4.
《儿童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总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言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始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安徽、上海、山西、云南、吉林、四川等地逐步开展了家庭寄养,迄今已有10余年,家庭寄养这种新的安置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特别是2000年,各地民政部门按照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会议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动家庭寄养工作,全国的家庭寄养工作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为了保证家庭寄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行政部门或儿童福利机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于2000年在南京爱德基金会资助下,在南京栖霞区靖安镇开始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10多年来,先后有两百多名孩子的童年在家庭中度过,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而现在家庭寄养中的儿童大多数处于养护状态,这种养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设置管理部门力保家族寄养顺利实施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根据家庭寄养工作的要求,设立了家庭寄养办公室。由一名副院长直接分管,通过竞聘方式产生寄养办公室主任一名,负责家庭寄养工作的具体筹划和运作,并配备了两名本院工作人员。家庭寄养办公室的建立完善了家庭寄养工作的职能机构。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2009,(6):I0004-I0004
浇灌生命,培训先行,是英国关爱儿童组织的工作宗旨,旨在借鉴英国多年的家庭寄养工作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中西并用,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正式在中国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以来,“英国关爱儿童”已经先后成功地和38家儿童福利院开展了良好的合作。2009年5月26日到27日,关爱儿童组织将联合其中国合作伙伴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举行关爱儿童10年家庭寄养工作论坛。除了安排各院领导及寄养工作负责人之外,这将是一个经验总结和分享成就的大会。  相似文献   

19.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寄养家庭的招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事业蓬勃发展,大量儿童从福利院被安置进入寄养家庭。这与大量的家庭申请进行寄养,使寄养家庭的数量得到保障是分不开的。目前,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的招募方式主要有:通过政府的招募、通过媒体的招募以及通过亲戚朋友、组织机构的招募等。随着寄养规范的不断完善,对工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结合实际招  相似文献   

20.
家庭寄养对于促进孤残儿童情感,心智、个性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而稳定的家庭支持是正常依恋情感建立与维持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寄养工作中,难免有些寄养家庭会发生变更。家庭变更对寄养儿童会造成哪些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与防范?对此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