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性形象这一问题,早在本世纪初就由高尔基提出来了:“托尔斯泰文艺创作的基本主题,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混乱的俄罗斯生活中替这个善良的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找到一个合适的地位?托尔斯泰伯爵要在生活中替托尔斯泰伯爵找个地位,因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捷涅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象,所有这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的《复活》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体现出早期女权主义者的某些思想特征,她主动选择了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妓女身份,作为一种特殊反抗方式来反抗整个男权社会。同时她看透了作为男权社会代表的聂赫留朵夫的“伟大牺牲”的实质:不过是利用她来为他的灵魂赎罪,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因此,她坚决拒绝他的奋斗目标———与她结婚,让男权社会的统治工具———家庭和婚姻失去应有作用,也就从根本上否决了男权社会的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显示了女性的自身价值和尊严。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形象的高超技艺是多方面的 ,而成功的肖像描写尤其出色。《复活》精心制作的三幅富于变化而又紧密相连的肖像画———“纯洁的玛丝洛娃”、“堕落的玛丝洛娃”、“复活的玛丝洛娃”———不仅烘托了小说气氛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而且符合人物身份、经历 ,突出了思想性格 ,为文学作品绘写人物肖像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晚年代表作《复活》是他世界观巨变的结晶,淌溢着对"仁政德治"社会的企盼。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纯洁—沉沦—犯罪—复活的心路历程,诠释了中国先秦儒家内省、克己、力行等修身成人思想,对世人理想、目标的追求有一种警示作用,对实现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艺术创造,在俄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的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倦地探索改良社会的方案.托尔斯泰的方案,就其实质而言,是乌托邦主义的,在其代表作之一的《复活》中有着较为系统的体现,而这又集中地体现在“复活”思想上.可是,过去在论及《复活》中的“复活”时,几乎都一致认为:聂赫留道夫的“复活”,主要表现在他道德的自  相似文献   

6.
大凡伟大的小说家都能抓住人物性格和心理描写这个“关键”。托尔斯泰作为心理描写大师已为举世公认。我国伟大作家茅盾从他的处女作《蚀》问世起,就以其长于心理描写的特色为批评界注目。茅盾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仅师承外国文学,特别是托尔斯泰小说创作中的心理描写的技巧,而且融汇本民族的描写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许多有关茅盾的专著、专论每每涉及茅盾的心理描写,但系统的、全面的考察似不多见;同时,国内外评论家大都只注意到茅盾和左拉、巴尔扎克的关系,而对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关系研究甚少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茅盾和…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小说结构学原理的角度来解析《红楼梦》梦境描写的构成方式和艺术功能。《红楼梦》中对梦境艺术描绘的着眼点,虽未脱出传统的结撰情节和刻划性格的窠臼,但其笔锋,已触及人物的潜意识领域,特别是对男女主人公宝黛的性爱与情爱的梦境描写,真实地表现了人物处于潜意识的情意综,写出人物“本我”脱却“超我”时的显形。这些梦境描写,虽然凌乱无序且非理性化,却保留着心理真实,这是该书作者在梦幻描写艺术上的重大突破,这说明他们兼有了小说家的气质和心理学家的细腻。  相似文献   

8.
<正> 杜鹏程同志的名著《在和平的日子里》,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五十年代建设战线的干部形象。在中篇的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矛盾冲突中,阎兴和梁建是处于中心位置的人物。刘子青则是同他们两人相处最久、关系最密切的重要人物。阎兴是五十年代到现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优秀党委书记形象之一。在一个中篇里,一般是难以描写一个人物的一生的。更何况,《在和平的日子里》所写的不过是生活长河中十天左右的时间。但是,作家却注意在情节的开展中,通过适当的叙述、描写、对话来介绍阎兴的历史,以便为他的思想性格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根据。这  相似文献   

9.
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和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和《红字》里都使用象征手法来烘托爱情主题,尤其在景物象征上,两位作家都分别赋予了自然现象和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的景物象征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对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爱情主题的烘托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阳 《浙江社会科学》2005,24(3):177-179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结构理论的烛照下,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可以归就为一种受制于情爱欲望驱遣的年轻女性情感历程。通过深入的潜意识心理描写,作家将“情”宣泄到极致。这与作家本身“言情”的文艺思想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  相似文献   

11.
<圣经>里有原罪与救赎观,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因此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需要向"神"即"上帝"进行"忏悔",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忏悔意识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并给人类以深刻的影响.卢梭在欧洲启蒙主义运动中,力主"天赋人权",呼唤自由、平等与博爱,写作<忏悔录>,把自己曾经行窃、流氓、恩将仇报等恶行隐私暴露在世人面前.卢梭以他的赤诚与坦荡,被托尔斯泰誉为"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俄国托尔斯泰感受到自己作为贵族阶层的"罪恶",创作<忏悔录>,强调"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主张"人人忏悔,去恶从善".<复活>塑造了聂赫留朵夫"忏悔贵族"形象.巴金称赞托尔斯泰是"19世纪全世界的良心".德国勃兰特以"下跪总理"名扬天下,日本以屡屡参拜靖国神社而遭到全世界的谴责和唾弃.五四时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进行"忏悔",鲁迅、巴金、曹禺、郁达夫、铁凝等作品中渗透了浓郁的"忏悔意识".这实际上是中国进步的知识人士张扬中国传统儒家"内圣"思想,即内心反省的结果,又融合了西方基督教原罪与救赎观和<忏悔录>思想精华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郭恋东 《云梦学刊》2009,30(5):108-111
久蛰复出的作家张贤亮在长篇小说《壹亿陆》讲述了一个“人种危机”的故事。其中三个主要人物作为进城农民的代表在这篇小说中具有原型色彩。如花斑鹟一样使用生存繁衍策略的王草根、像猴子一样走“高级妓女”路线的陆姐以及面目模糊的具有自然人性质的“一亿陆”,三个主人公的描写让人怀疑作家的创作动机。在这个充满了道德沦丧与价值观混乱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作家、知识分子对现实困境的有力批判之声,而不是仅仅沉浸在语言快感中的闹剧,更不是一种借靠生物学的戏谑之说。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在小说<活着,但要记住>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纳斯焦娜的形象.本文力图通过分析作家笔下女主人公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她内心的历史责任和人文理想的二律背反,从中使我们感受到作家对人类的精神困境和创伤的深切关怀.小说正是在这充满张力的人物画廊里,再现了作家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缺乏重视。而这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创作的重要特征。关首《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动因、主题和书名含义.过去多从社会宏观的外在动因进行说明,缺乏对托尔斯泰的“具体历史性”思考,没有顾及托尔斯泰长期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在他否弃了西方的进步观念之后,试图在俄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平)中寻求一种可以对抗滚滚而来的西方文明(战争)的力量。这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书名具有的深刻内涵。而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传统文明的视角,就会清楚地看出《安娜·卡列尼娜》整篇小说的拱形结构的意义。两组几乎表面无关的情节线索,形成东西方两种文明中人的不同境遇和命运的排列的鲜明对照,把两位同样可爱的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引向不同的结局。对小说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解读,不再是从安娜不能容于原来的上流社会等这些“来自人们”的“惩罚”,寻找安娜毁灭的原因。安娜的惩罚来自上帝,这上帝就是托尔斯泰心目中一种类似天道的冥冥之中永存的法规。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节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出现了两位伟大作家,一位是有“俄国革命镜子”之称的托尔斯泰,另一位是被奉为现代派鼻祖的陀思妥也夫斯基.两位生于同一时代的伟大作家,以自己天才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罪与罚》、《白痴》、《卡拉玛卓夫兄弟》等伟大作品.他们的出现,是俄国文学的奇迹,亦是世界文学的奇迹.两位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为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形象.在此,笔者拟对陀思妥也夫斯基小说《白痴》中的女主人公娜斯塔西雅和《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斯洛娃进行分析比较,试图由此对两位伟大作家的创作思想进行一次小小的管窥.  相似文献   

16.
以描写地方风俗著称的作家沙汀和赵树理,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两种有趣的民俗文化现象——“吃讲茶”和“吃烙饼”,前者是川西北的地方风俗,后者是晋东南的传统习尚,均是这两地乡村百姓进行评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两位作家不失时机地捕捉住了这两种妙趣横生的民俗文化现象,恰到好处地把它们镶嵌在自己的艺术画廊里。这对于我们观照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质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论创作心态的构成与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创作者灵魂里的创造行为。因此对创作的研究,必然要深入地去探究作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歌儿正在蕴藏成熟”,这是一位诗人对自己创作心态的出色描写。《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换种说法,“心里所充满的,笔下就写出来”,这当然是件愉快的事。但创作心态本身,不是自然形成、无意生成的,而是经长期的准备、自觉的努力和培养才孕育成熟的。但是,研究创作心态,就要抛开作家为从事创作而事先进行的学习、积累、孕育、构思等阶段的心理状态不论,只集中讨论作家在进入实际的创作活动后…  相似文献   

18.
论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一一年二月三日,契坷夫曾给高尔基写过一封信,信中在论及高尔基早期某些作品时,说:“在小说里您描写了两三个人物,可是这几个人物孤立的站在那儿,站在人群外面;看得出来这些人物活在您的想象里,然而只有人物,人群却没抓住。”但在谈到高尔基的另外一些作品,如描写克里木生活的《我的旅伴》时,则喜悦地写道:“在这类小说里除了人物以外,人还可以感到人物从中走出来的那  相似文献   

19.
《伤逝》是一篇独具艺术特色的小说,作者吸收了中西方小说各自所具有的长处,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小说风格。作者虽然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来展现其性格特征,但在进行心理刻画时,与西方作家擅长的心理描写不同,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外貌及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又往往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情的关照来进行,并利用典型环境、特定气氛的渲染以及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避免了那种旁观者的冷静描写。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坛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以切身体会来描写女性经验的女作家,她们以女性特有的心理感受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一部部别开生面的作品。现当代人物画廊中,更摇曳着活跃异常、多姿多彩、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当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男性作家塑造的。而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往往把对女性的描写作为对整个现实世界反映的一个方面,通过这一内容,力求更全面、深入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真实面貌;后者则不同,她们在其中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热忱和心血,把它视为世界的重心、现实的中心来描写和表现,倾诉了他们对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