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以二元对立的理论方式探讨政治理想与现实生活,这造成了追求正义的政治理想只是在思想世界中构建,而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理论困境。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足于"实践"之上,破解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这一理论难题,它提出通过改变社会现实来实现政治理想。政治理想的价值诉求是"正义","正义"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正义论立足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论证了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根本差别,提出实质正义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建立自由人共同体才能实现。从社会体制本身寻求实质正义的可行性道路,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对以往政治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现实性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它决定了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逻辑起点起步于两个"现实"的划分;致思理路演进于积极"现实"的确立;理论归依立足于把握其蕴含的伦理精神,这一精神决定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应从人的生存状态加以考察,其实现标志应从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实现加以确证。同时,现实性思维方式为学界研究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提供了现实的解读方式,为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邱荷 《理论界》2014,(4):1-3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他们将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指出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个性自由的理想人格。他们的理想观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桑春红 《理论界》2006,1(8):18-20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谐社会的理想人格形象必须突出地体现该时代人们的文化理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人格是独立人格、和谐人格和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5.
人类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理想据以解释社会生活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往往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然而,人的社会理想的生成既有其历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亦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因此,通过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域探究社会理想生成所以可能的理论根基,并就双重视域的内在统一机制作出阐述和说明就成为了构建可欲的社会理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贺曦 《天府新论》2011,(3):26-30
冯友兰和冯契在各自的哲学体系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想人格理论。冯友兰论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人格"学说,而冯契则阐发了"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在比较的意义上,虽然两人的哲学立场、方法与进路迥然不同,但面对中国20世纪共同的时代主题,他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期许——"转识成智";两人的理想人格学说在"去圣化"与追求高明境界方面有"殊途同归"的契合;对当代理想人格理论构建有可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品格,一直是古希腊与先秦哲学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尽管古希腊与先秦哲学对精神境界的理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色,但对真善美意蕴理解的不同,以及实现真善美路径的不同,导致古希腊和先秦哲学在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上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趋向."至真至善"的理性主义人格至上精神和"至善至美"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是两者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作为理想,既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在理论研究中非常有必要挖掘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类解放之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区分,特别是要注重挖掘其现实性层面的理论,构建现实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研究必须实现从理想性维度到现实性维度的转变,即从马克思致力于理想社会的理想性到依据现实生活的现实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60
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常江、杨莱撰文指出,《资本论》及其手搞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而且葆有社会历史批判的实践品格。《资本论》以双重批判的整体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逻辑是通过"哲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视阈融合实现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对"资本"本质的自我理解:资本是一种"积蓄的劳动"或"对他人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10.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