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美与美感关系问题 ,是美学研究中久悬未决的难点之一 ,回顾有关的研究历程 ,对其中有代表性、建设性的学说思路、脉络加以整理、分析 ,可得到深刻的启示。  一、 2 0世纪 50~ 60年代 :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论争  中国当代美学美与美感关系研究的起始 ,主要反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 ,“美学中的基本问题 ,如美学史的事实所证明 ,首先就是美在于心抑在于物 ?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引起美感 ?”①主观论为一个阵营 ,主张 :“美产生于美感 ,产生以后 ,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 ,扩大和丰富了美感。”②客观论…  相似文献   

2.
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仪平策 《文史哲》2003,(2):123-128
生活美学是以人类的“此在”生活为动力、为源泉、为内容的美学 ,是将“美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的美学 ,是彻底落实终极关怀使命的美学 ,是真正的人类学美学。生活美学是 2 1世纪人类美学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内美”是一个兼具内修、审美和道德的多义性概念,其含义及其发展与“气”、“象”、“道”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相关联.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内美观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到魏晋六朝以重视和强调“神”、“意”、“气”而得以确立,形成了重视内美的传统思想.从与内美相关的许多审美形态范畴以及近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重视内美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05,26(1):121-125
近代诗歌是一个特殊历史时代民族感情的记录,它有着独特的情感线索。近代诗歌总体的情感特征是“悲”。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具有不同的情感形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忧”为特点的“悲伤”形态;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主要是以“泪”为特点的“悲怆”形态;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主要是以“血”为特点的“悲壮”形态。这三种情感形态一步步发展,使得近代诗歌感情表达的力度不断增强,最后形成对古典诗歌以“中和”之美为追求的情感模式的突破。古典诗歌美学观念由此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5.
传统认识论美学仅注重“结果” ,并将“美是什么”的解释实体化、可见化 ,从而不能真正接触到“美” ;现代存在主义美学又将“美”作“可能性”和“不可见性”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我们是凭借什么来把握“美” ,这样也就不可能将“美”的不可说性与“美的符号”的可说性阐释清楚。否定主义美学认为 :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美是一种未占有的、未完成的、尚未成为“共在”的存在。对否定者而言 ,“未完成”是指否定结果尚未诞生时的一种情境、一种境态。在这种境态下 ,“美”是以一种孕育着的、还未视觉化的状态被否定者所想往、所追求、所体验着的。“未完成”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有缺憾的状态 ,但在美学意义上却是一种让人沉醉的状态。对“本体性否定”而言 ,美学是源 ,哲学是流 ,美学内在于哲学并且是哲学的根。只有“本体性否定”意义上的“美” ,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成为真正个体”的审美冲动。“美”的特性在这里 ,“美的意义”也在这里。在“本体性否定”意义上 ,“美”不可说而“美的属性”可说 ;“美”作为存在的潜在具有“未占有性”和“混然性” ;“美”在“美的符号”前后 ,体现为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文化传统、古今美学思潮的碰撞中,中国当代美学该作出何种选择,向何处去,以利于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新的超越?这是美学界同仁共同关注的一个视点.西方美学已经历了传统的哲学本体思辨美学和现代的科学分析实证美学两种主要的形态,并在当代形成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新的冲突.西方美学思潮的流变作为一种文化冲撞,既表现为古典与现代美学形态的冲突,又表现为中西方美学形态的冲突.在这些复合的冲突面前,中国当代美学该作出何种途择?美学界的一般思考倾向是急于实现综合,或走左右兼顾的所谓“中间道路”.这种思路具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综合”的基础是什么,以及该实现什么样的综合?美国《美学与艺术杂志》主编约翰·费舍尔曾谈到中国当代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美学界跌入传统美学困境和陷入“反美学”迷惘中时,巴迪欧适时地提出了“非美学”方案.与传统的教诲式、浪漫式和古典式的美学方案不同,“非美学”方案强调艺术对于哲学的独立性,主张艺术是真理的生产者,反对传统的美学思辨,倡导在具有独立性的艺术作品中探寻“内哲学效应”.在真理与艺术的关系上,“非美学”方案兼具真理的“内在性”和“独特性”,而其他方案各有偏失,这体现了“非美学”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8.
和谐可以是美,不和谐也可以是美。不和谐美,乃至冲突美,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面对剧烈变革的时代,研究一下不和谐美,评析一下否定不和谐美的著名论断“美是和谐”,当有一定的意义。从时间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运动一般采取两种状态:“相对一 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和谐美和不和谐美正是事物运动两种状态的美学概括。相对静止的美学概括是和谐美的状态或形态,显著变动的美学概括是不和谐美的状态或形态。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美学30年的核心问题,是中西美学关系问题。“文革”后中国美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打开国门,重新融入了国际美学界。此前中国美学界对于西方美学的了解,主要还停留于20世纪之前的西方古典美学,与50年代“美学热”不同的是,80年代“美学热”的一  相似文献   

10.
凡是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都是有自己的美学追求的,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探索、揭示、提炼生活中的美。所不向的是,由于生活经历、思想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差异,在表现不同的美的形态中往往反映出各自独特的美学追求。那么,赵树理的美学追求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位“象农民一样纯朴”、“憨直而又机智诙谐”的人民作家,所刻  相似文献   

11.
朱晓鹏 《青海社会科学》2000,(2):64-68,,90,
老子思想中本没有独立的美学体系 ,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是完全溶为一体的 ,或者说其审美观只是其哲学理论的延伸。正因此 ,老子哲学的特点也就直接规定和影响了老子美学的基本特质。譬如说 ,老子哲学的否定性方法显然也是其美学的基本方法。由于使用这种否定性的方法 ,所以老子美学并不着重于直接对“美是什么”的形上学追问和逻辑思辨 ,而是侧重于通过对世俗的或传统的“小美”、“假美”的批判否定而映衬、浮现出真正的“大美”、“至美”。实际上 ,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主要是关于“美的存在形式”。侧重于对“美的存在形式”的探讨而不是…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 ,认为在何谓实践、何谓超越、何谓生存、何谓审美这些事关美与审美的根本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既与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有别 ,又与杨春时等的后实践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 ,“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王建疆“内审美”理论的提出与建构,是对审美历史中既有的、却又被遮蔽了的审美形态与审美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立足于美学史的创造.内审美理论发现了审美的另一世界和中华美学的识别标志;在审美形态上突破了李泽厚的“悦志;;悦神”说;在审美本质上突破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在审美功能上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救赎理论.内审美具有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上的普遍意义,是审美理论研究的新拓展和新境界,预示着未来美学的发展方向,彰显了中国美学研究中理论建构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不同文化形态中的人们对美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希望把握放之四海衡之千古而皆准的美之定义是理性过于自负的结果,每一文化环境中的美学都只是自己文化中审美经验的总结。从符号美学的思路来看,美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性价值判断,它并不具有外在物理性、自足性存在,而是深嵌在一定文化背景中,流变不居,测不准的。美也是一种隐喻性符号,这种隐喻即“以实度虚、以外度内、以有形度无形”。故作者提出要通过在对等文化中进行横向展开和推进来透视美、研究美。  相似文献   

15.
周纪文 《阴山学刊》2003,16(2):5-12
周来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提出的“美是和谐”理论在中国美学界独树一帜 ,因而又被称为和谐论美学派。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思想体系包括了方法论和体系论 ,美学和艺术本质论 ,美学和艺术形态论 ,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和中、西美学史研究。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 ,周先生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观念 ,理性精神贯彻如一。和谐为美是其思想的核心 ,三大美的理论是其精华 ,主潮风格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当前美学建设的迫切任务是综合国内外已有美学研究成果,创造具有权威性的现代美学体系。而其中的关键,是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可靠的逻辑起点,整个美学体系应该能够从这个逻辑起点中推演出来。”杨春时先生的这个看法,在形而下经验美论已据统治地位,人们纷纷放弃关涉本体的宏观探索,而满足于对现象问题的微观分析和琐碎描述的今天,对于改变美学单质平面,非中心化的理论现象,重新确立美学为天地“立心”,为万物“赞化”的本体论使命,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格外重视。不过,当杨春时先生把“社会存在即人的存在”确立为美学的逻辑起点,并“为了把它的古典主义和形而下因素剔除掉。”而将其“改造为生存”后,笔者认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本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本文不避浅陋,欲就此谈一点不同的看法,以就教于杨春时先生及美学界的同仁们。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曾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之一。对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庄子的“大美”与“道”的交融统一《庄子》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它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庄子的哲学又是美学,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离,两者交融统一。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这是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了解庄子“道”的学说是了解他的美学的关键所在。庄子对于“道”…  相似文献   

18.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19.
认识美,体验美,把握美,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需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美学家王朝闻认为:“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艺术美却只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的产物,是美的创造性的反映形态”,“艺术美是重要的审美对象”(《美学概论》)。因此,我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让阅读主体的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入手,通过课文语言这种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载体学习语文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