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行政公正对提高行政行为的可接受性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在现代社会,由于行政权力不断扩张,甚至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监控,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正义程序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实现行政公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交通行政强制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超越职权、自由裁量权滥用、程序不合法或不完全合法、行政不作为等问题。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探讨完善对策:严格遵循行政合法性原则,把握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度",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紧急情况下交通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和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坡  王锐 《北方论丛》2003,(6):125-128
自由裁量权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现代社会,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为行政效率所必需。然而,其固有特征导致了其侵犯行政相对人权益的危险,必须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必要的控制。从立法和司法途径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可以避免权力的滥用,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运作和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推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试论行政自由裁量中的自由与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自由裁量是现代行政法的核心问题,它就像一把"双刃剑",若用得好,能够实现个案正义;用得不好,会极大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法的基本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确保政府官员对裁量权的行使负责.为了能使政府服从法、让权力不至滥用,以保护公民和公共利益,我们应当着重从司法审查的角度去研究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正是这一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司法审查原则,有力地控制裁量权不被滥用、使行政机关公正地行使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5.
论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核心问题,它适应了行政权不断扩张的需要,适应了行政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和行政效率原则的要求,可以有效地弥补法治的局限性。然而,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其滥用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影响和损害了行政主体的形象,也助长了官僚作风和特权思想,导致形式上合法的腐败越来越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行政实体法在授予行政主体自由裁量权后,其本身是无法有效控制其不被滥用的,而行政程序则可以在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之初和过程中控制其行为趋于合理,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特性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对卫生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表现形式做了分析,并就卫生行政中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从立法阶段、行使过程和事后审查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大,适应了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但同时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如果行政自由裁量权被滥用,必然会背离依法行政的理念.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入手,论述了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适用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8.
自由裁量权有其不可争的存在基础,舍弃自由裁量权的现代行政管理是不完整的,亦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人们也日益忧患于行政自由裁量权被一再滥用.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立法控制、司法控制等外部控制固然十分重要.但行政的国家意志性和依法执行性决定了执掌行政权的国家行政机关系统内必须建立并完善自律性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包括行政自由裁量权在内的行政活动沿着法治轨道运行.因此,行政内部控制不可或缺,且就目前来说,应该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赋予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而又活跃的行政权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使行政机关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现代高效行政的需要,而实践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又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和弊端,使得对其加强控制成为法治行政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行政裁量权概念的分析及其与自由关系的探讨,认为"行政自由裁量权"概念泛化由概念的抽象性和翻译的问题产生。行政裁量权产生和运行过程中受到权力制约、权利制约和行政法基本原则制约的现实,否定了行政裁量权中"自由"的存在空间。从行政裁量治理的心理学角度以及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定位角度来看,行政裁量权"自由"之否定更有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认为福利行政的程序是灵活的、弹性的,是自由裁量的领域的观点,是对西方行政法学理论的一种误读。福利行政程序的主要内容还是刚性的程序性规定,这一部分内容才是福利行政程序的核心所在。从中国国情考虑,可以在《行政程序法》中单设行政给付程序一节。在立法内容上,应在启动程序、决定程序、听证程序、公开程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入依职权启动程序、简易程序和事后听证等新型程序。  相似文献   

12.
行政纠纷因行政机关管理行为而起,行政机关有义务先行处理行政纠纷,而不应当将自己引发的纠纷全部甩手给法院,应充分利用行政调解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优势,减轻人民法院的负担。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行政调解制度虽在我国遍地开花却五花八门,但无论如何都不应否定行政调解独立纠纷解决渠道的地位。另外,出于对相对人诉权的保护,调解与诉讼的衔接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可从受案范围与效力衔接两方面切入。以合理性、合法性作为行政调解与诉讼受案范围的区分标准不符合实践,而应以裁量行政行为作为调解、诉讼受案范围衔接的纽带。当事人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具有确定力,法院应对其所涉的有效事项不再处理,巩固行政调解的成果,避免行政与司法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3.
行政裁量基准是行政法的法源,将其纳入司法审查具有必然性。但司法审查的实践势必面临审查"依据"与"对象"、行政理性与司法理性、成文基准与非成文基准之间抉择的两难。审查的指导理念从"浪漫与怀疑"到"现实"、审查模式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价值目标追求从被动守护正义到能动回应现实,是走出尴尬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行政补偿性质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补偿性质是行政补偿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综合分析国内行政法学界有关行政补偿性质的各种观点 ,我们可以将行政补偿性质界定为 :既是行政主体一种特殊行政责任 ,又是行政主体一种补救性具体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5.
真实文本中的裁量基准具有双重性格,它既可能会通过格次划分技术触及法律效果问题,从而呈现出行政裁量细化的角色;同时也可能会通过行政解释技术涉及法律要件问题,从而呈现出不确定法律概念具体化的秉性.由于传统上法院对不确定法律概念和行政裁量的司法审查强度强弱有别,因此对裁量基准的司法审查也应采取两元区分的方式逐一展开,即法院应根据基准文本所对应的客体究竟是“不确定法律概念”还是“行政裁量”,分别奉行严格与宽松的不同审查立场.在本质上,这是一种更为贴近文本的司法区分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平衡裁量基准规则主义与行政自制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6.
建设法治政府,需要对行政权的运行进行全面有效的规制。广泛存在于行政活动各个领域的行政裁量权的规制也因此变得尤为重要。法治政府要求行政裁量权合理受限,而通过规制行政裁量权可以有效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规制行政裁量权,需要对行政裁量权进行界定,并分析行政裁量权存在的合理性。规范主义进路与功能主义进路是规制行政裁量权的两种基本模式,而后者具有的多重优势更适宜作为我国行政裁量权规制路径。要建立以行政自制制度为基础的多元化的行政裁量权规制体系,从而对整个行政过程的行政裁量权进行有效规制,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裁量空间许可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行政目的,行政机关可能会倾向于运用一切可能手段,并会冠以创新之名。不当联结禁止原则要求行政目的和手段之间必须要有实质、合理的内在联结,并从多维度展开对行政管理创新的内容规制。在现代法治社会,对手段价值的尊重要优先于对目的价值的尊重,若创新的手段违反了不当联结禁止原则,即使目的正当,创新也不符合法治的要求。由于我国对该原则尚未有实定法的规定,在进行司法审查时可以把对该原则的违反归人滥用职权的范畴,为了更好的发挥该原则裁判基准的作用,可以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在实定法中把其明确化。  相似文献   

18.
行政行为效力体系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研究是行政法学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学术界对于行政行为效力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理论术语的运用仍存在较大分歧,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概念体系.我们认为,行政行为效力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有理论自身的自洽性,而且要能够揭示行政行为效力的本质属性,体现行政管理的特色.就行政决定的效力内容体系而言,可划分为存续力、既决力和实现力;行政决定的效力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9.
解析行政伦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行政伦理与其他职业伦理的区别产生于政府组织制度安排的不同。由于政府组织的差异 ,导致了行政伦理的特质和构建行政伦理的基本原则。行政伦理可以分为政府组织伦理、政治家个人伦理和政府官员个人伦理三个层次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政府官员个人的伦理。行政伦理是一种派生性、非自律性的伦理 ,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外部的强有力约束和监督是最重要的。一个良好的政府治理首先要诉诸法制 ,要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建设的作用 ;法德并施 ,以法为重 ,以他律促成自律。行政伦理要重点根据政府组织的特质处理好权力运用中的困境问题。真正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形成良好行政伦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