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苏州市已从一个粮食丰收有余的鱼米之乡,演变成为一个粮食严重不足的典型粮食主销区,年粮食缺口高达23亿公斤以上。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今天,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作为主销区粮食安全的第一道保障线已经无可替代,它在引导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搞活粮食流通、规范流通秩序、降低流通成本、调节市场供求、稳定粮食价格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主销区粮食批发市场今后如何发挥整体功能,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2002年起 ,安徽、河南等粮食主产区根据自身的特点 ,对粮食流通政策作了大的调整: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同时 ,对粮食企业实行新老库存划断 ,并调整粮食风险基金的投向 ,按照计税地亩或者粮食交售数量对农民进行补贴。结果表明 ,这些做法起到了稳定粮食购销、搞活市场流通、保护农民利益的效果。安徽等省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方面得益于增量式改革 ,降低了改革的难度和各方的阻力;另一方面 ,多元化购销主体的发育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的保持也是粮食保持平稳的重要因素。要看到 ,在进一步改革中 ,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如何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如何协调农发行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关系 ,保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如何防止各地政府仅仅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作为财政减负的措施等 ,都需要引起注意和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威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从我国目前粮食的生产能力来看,完全有能力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保证粮食供给,满足市场基本的需要。但是,我国在粮食流通体制、资源分配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粮食生产发展和市场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可能会造成粮食市场的波动,甚至引发粮食的危机。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在保护耕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粮食危机入手,分析中国粮食的生产现状及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几点措施,以应对粮食危机,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从粮食结构、粮食流通与贸易环节等方面评估国内粮食安全状况。研究发现,当前所谓"十一连增"准确的说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总量实现了"十一连增",而且是相对于粮食产量一个历史低点(2003年)粮食产量水平,主要来源于玉米产量提高,口粮增加有限,而且中国粮食进口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之前调剂余缺向大规模进口转变;从粮食产品结构来看,口粮,尤其稻米,面临更大贸易风险;未来粮食不安全更多表现为粮食流通与贸易问题。因此,政府在重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应当更加关注粮食流通与贸易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从古至今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老百姓把粮食奉为天,因为有了粮食人们才能解决温饱,社会才能向前发展,经济才能腾飞,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然而,去年以来,由于欧佩克石油限产和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减产、生物质燃料生产快速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7.
粮食仓储管理工作是粮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粮食仓储企业储粮安全事故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提出了粮食仓储企业储粮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粮食经纪人是农民和粮食经营者的桥梁纽带,本文通过基层调研,阐述粮食经纪人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的基础上,认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强调要正确估计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严峻面对“粮战”与“水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和水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拥有粮食和饮用水亦是无可争议的基本人权。粮食和水资源的缺失最终可能引发地区和国家间的生存争夺战。在粮战与水战面前,谁都不会是旁观者。美国斯特拉特福战略预测机构指出:粮食已成为地缘政治中的王牌。美欧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他们正在发动世界‘粮食大战’。美国《新闻周  相似文献   

11.
钱朝华 《决策》2001,(8):46-46
在当前粮食总量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粮食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粮食行业正在经历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粮食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关键是要认清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探索,开展新的创业.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笔者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提出战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贯彻落实好新世纪新阶段粮食保护的这些新政策,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无疑就成为理论界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广泛收集近年来有关粮食理论资料的基础上,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问题进行综合介绍,希望有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进而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粮食保护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产区粮食购销企业库存居高不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 ,粮食主产区粮食收、储、销“三难"问题突出 ,顺价销售困难 ,粮食库存居高不下 ,积压严重。就全国2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的襄樊市而言 ,截至2002年2月底 ,全市库存粮食高达147912万公斤 ,而农民手中还有8000万到10000万公斤粮食急于入库 ,国有粮库已无法承受 ,而市场粮价暴跌 ,邻省低价抛售 ,使该市粮食面临的形势相当严竣。笔者调查认为 ,解决好巨额粮食库存问题 ,也就抓住了当前粮食工作的主要矛盾。一、粮食库存居高不下产生的负面影响1.粮食库存居高不下 ,企业亏损明显增加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粮食库存价格潜…  相似文献   

14.
该报告首先介绍了福建省粮食生产现状、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及类型差异,并分析了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析和预测了福建省粮食需求情况,并对粮食需求消费影响因子进行探讨。再次,采用灰色预测法从粮食供给总产量、消费量等方面进行预测,并评价了福建省粮食安全形势。最后,在构建和完善福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总体思路与任务要求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福建省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包括:严格保护生产资源,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统筹规划,强化粮食流通、储备能力;落实粮食安全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今年起,农业部全面启动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着力提高五个能力,重点开展五项活动。到“十一五”期末,力争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4月28日,农业部举行“全国粮食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启动仪式”,重点联系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受表彰的5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组织开展粮食优质高产创建活动,以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重点联系13个粮食主产省和受表彰的5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4月28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吉林梨树举行“全国粮食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启动仪式”。农业部将重点联系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受表彰的5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组织开展粮食  相似文献   

17.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粮食财务工作所覆盖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财务管理也日趋复杂,近年来粮食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粮食企业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粮食财务工作,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国有粮食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提升粮企财务管理的水平,控制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组织协调和审计监督,从而提高粮企的经济效益,推动粮企改革,促进国有粮企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虹 《科学咨询》2008,(5):12-12
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供求状况和实现粮食供求平衡面临的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粮食周期波动明显,但近年粮食产量的"七连增"似乎已经将这些循环周期打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宏观粮食政策,特别是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政策、国家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政策分析后认为,正是近年来国家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惠农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强大支持,才使得全国粮食连年丰收,并指出进一步加大对农补贴和扶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粮食周期波动明显,但近年粮食产量的七连增似乎已经将这些循环周期打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宏观粮食政策,特别是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政策、国家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政策分析后认为,正是近年来国家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惠农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强大支持,才使得全国粮食连年丰收,并指出进一步加大对农补贴和扶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