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信华 《探求》2001,(4):49-51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法律与道德内在的逻辑要求,更是我国法治和道德的现状决定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基本途径,一是道德,特别是公务员道德法律化、制度化;二是培育社会公德,特别是公务员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因此,法治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使法治成为良法之治,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它使政府服从法律,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它使法律获得民众的普遍信仰,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弘扬法治理念,在法制建设中坚持人本的法律观,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制度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依法治国凝聚了百年来党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创造了新的辉煌成就,形成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经验。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四重内在逻辑,即富含深刻的历史逻辑、厚重的实践逻辑、系统的制度逻辑和科学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的理论,其内容及理论依据已有诸多论证并日益完善。其价值取向在于运用这种治国方式达到建成法治国家的目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认为,依法治国与宪法职能关系密切,重视研究和发挥宪法职能,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一、从法治国家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卫东 《社科纵横》2006,(11):24-25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公务员与依法行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晓杰 《探求》2000,(1):40-42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个基本方略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重要规定是我们国家迈向法治化管理的里程碑,其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其深远。 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不但有大量的实际工作要做,而且理论上也有许多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仅就公务员与依法行政的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是两…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论断,并对依法治国的涵义、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加强法制建设的具体措施等问题作了系统阐述。这是我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进一步用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宪法地位,该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见,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已非权宜…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10):10-14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保障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在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平  顾伟 《社科纵横》2009,24(4):69-70,73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现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在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是杜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7,(12):12-1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仍面临立法质量不高、法律实施机制不完善、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的困扰、公民及部分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方面的困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依法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升立法质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能依;切实加强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法治的权威与尊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黄小玲 《探求》2007,(3):46-49
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谨慎使用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力,这是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群众对政府的厚望。从梁某与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宗官司中,我们发现,在行政管理中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法治政府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法治既是国家的政治理想,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划分是理解法治这个综合性话语体系的重要工具。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阶段,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必然要求所追求的法治是一种实质法治。当前,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人权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改革体现了实质法治正在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探求》2015,(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应当按照中央关于树立法治思维的明确要求,着重在意识形态层面加强建设:一是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讲法治先要讲政治"的要求。二是要建立对法治的内在认同并自觉践行,按照党性要求做到积极守法、勇于担当。三是要深刻理解法治的价值追求,以追求正义和真理为内心引领,迎难而上。四是要有效把握规则治理这一法治的核心内容,切实把法治思维融入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4.
浅谈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祎敏  重九 《社科纵横》2005,20(1):73-74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富民强国的必然选择。法学教育作为传播和交流治国之道的科学活动 ,承担着法治建设中的神圣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成为中国成功实现依法治国的决定性因素。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之一在于司法改革 ,而与司法改革相配套的条件之一便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我们的选择应当是基于中国本身的法律 ,形成真正充实、统一的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为了响应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决策,在实证调查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法治规律和中国国情的法治道路,我们《依法治国研究》课题组继对南京、本溪两城市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调查,并分别撰写了综合性的调查报告刊载于《人民日...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重要的价值要素,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要素是统一于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下的,因此,在法治与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价值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借助于法制得以体现出来,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制定须能够体现出民众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与尊重.因此,除考虑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外,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更要融入中国民众当前的日常生活伦理,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新审视法律与道德在伦理上的关系,以期在硬制度与软制度各自拥有独立空间且能够实现良好互补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马蓉蓉 《探求》2008,1(2):38-43
司法公正不仅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而且司法公正本身也体现着一个国家依法治国的程度如何。诉讼公正的标准应当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因为诉讼公正与否,直接关系着公正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11):13-17
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和完善。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互补的调节人类社会的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在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中,都蕴含着礼法合治的理念,要借鉴和吸收古代"法治"和"德治"传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德治和法治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必须坚持德法并举,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主题确定为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会中,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还是党史上的第一次。这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在我国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必须依法治国;要取得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胜利,必须依法治国;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法治国。要实现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关键的中坚力量。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依法办事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决定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程度,直接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实现依法治国,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增强切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又必须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政法制意识,能够自觉带头学法、带头知法、带头用法、带头守法、带头护法,自觉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捍卫者,才能将依法治国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具体行动中去。只有充分发挥国家法制的力量,只有充分彰显执政者的廉政法治意识,我们国家才能切实走向法制化轨道。本期"特别报道",记者就廉政与法治的关系和相关问题,专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二级大法官胡云腾博士,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廉政与法治的极端重要性,以此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  相似文献   

20.
陈苹 《探求》1999,(Z1)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这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前,我们必须对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才能促使依法治国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一、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是统一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