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是孔老二“复礼”的行动纲领,他企图通过复兴灭亡了的奴隶制国家,接续断绝了世袭地位的贵族世家,起用没落的旧贵族人士,藉以全面复辟奴隶制,把历史倒退回去。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乞求于孔老二的亡灵,承袭了孔老二这一“复礼”的行动纲领,妄图借此篡党夺权,建立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林家世袭王朝。他疯狂叫嚣对被打倒的阶级敌人要“一律给予政治上的解放”,妄图把毛主席领导下我党我军我国人民亲手打倒的地、富、反、坏、右重新扶植起来,复辟资本主义;在国际上妄图投靠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任意蹂躏的殖民地。这完全是孔老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那一套货色。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下半叶,北美殖民地问题成为当时英国的时政焦点,知识界人士纷纷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斯密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观察者之一,他提出了解决北美问题的两种可能———分离或合并。他的政策主张有两个意图,一是为了把英国从当时的财政窘境中解救出来;更为根本的,是为他一生不懈倡导的“自然自由”原则寻找一个最佳例证。他抨击英国的北美殖民地政策是以贸易管制和商业垄断为主要特征的重商主义体系,侵犯了“最神圣的人权”。斯密借北美问题达到了抨击重商主义和张扬具有现代平等色彩的“自然自由”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与华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与实质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南亚各国纷纷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它们都面临了如何摆脱殖民地经济结构,建立独立民族经济结构的任务。而在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它们也都面临了如何对待华人经济的问题。东南亚各国的统治阶级是一些经济地位比较薄弱的资产阶级。它们出自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他政治目的,多半都曾对当地的华人经济采取程度不同的限制政策和排斥政策(新加坡例外)。其中,马来西亚统治阶级对当地华人经济所采取的限制政策较为严厉也较为持久,这体现在众所周知的“新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4.
戈岱司是法国统治时期河内远东博古学院院长,专门从事东南亚古代史的考据,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可惜的是他经常发表一些离奇的意见,以致于资产阶级学术界都把他列入“学术研究中的想象派”,不断地对他的意见提出反驳。  相似文献   

5.
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 S·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是被东西方两种文化撕裂、造就和定义的人,其作品反映了第三世界人民的灵魂痛苦和像他这样的“无根人”在寻找文化归属、精神家园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他也是“被写的”。奈保尔的故事,其实就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撤离后的前殖民地人民的故事,其内涵已远超出文学。  相似文献   

6.
乔治·华盛顿(1732—1799)的名字是大家熟悉的。他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美国的首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华盛顿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里,被称作国家的缔造者,誉为“革命之父”,这是情有可原的。英、美资产阶级史学家竭力吹捧华盛顿,那也不足为怪。但是,一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史学家们,也把华盛顿说成“是一位天才的统帅和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因彻底争取殖民地独立的斗争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问享有很大的声誉”,是“受到殖民地人民欢迎的著名人物”。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难道华盛顿真的是一位天才的、杰出的、享有很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十分重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他一生写下了一系列的光辉著作,全面阐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和策略原则。但是,列宁是否提出了民族解放运动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和方针呢?回答似乎已成定论。几十年以来,我们的政治宣传,我们的学术论文,都认定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一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现代史》教材也都作了肯定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当代资产阶级社会信息观念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信息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正成为集中的方法论分析的对象,成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激烈冲突的舞台。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当代科学和社会形势的特殊性和质的新颖性是“信息激增”;另一部分研究者则认为,这是“信息危机”;而第三部分研究者甚至认为,这是“全球性的信息革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小说”是她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这个系列小说塑造了正面的殖民帝国形象,描绘了上帝一样的殖民者.为了美化殖民主义,“太空小说”中用了三大谎言:1.殖民活动是先进社会对落后社会进行援助,通过“和谐共生”以帮助殖民地发展;2.通过提供教育与培训提高殖民地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殖民地经济与文化发展;3.殖民活动符合自然法则,对落后地区进行殖民是“必需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莱辛的殖民者身份,她在小说中表达了对殖民活动的理解与肯定,同时也完全显露了她的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下半叶,北美殖民地问题成为当时英国的时政焦点,知识界人士纷纷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斯密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观察者之一,他提出了解决北美问题的两种可能——分离或合并。他的政策主张有两个意图,一是为了把英国从当时的财政窘境中解救出来;更为根本的,是为他一生不懈倡导的“自然自由”原则寻找一个最佳例证。他抨击英国的北美殖民地政策是以贸易管制和商业垄断为主要特征的重商主义体系,侵犯了“最神圣的人权”。斯密借北美问题达到了抨击重商主义和张扬具有现代平等色彩的“自然自由”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纵观整个国际社会民主运动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主要有两种错误思潮,即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一个从右的方面背叛马克思主义,一个则从“左”的方面加以否定。但是,长时期来,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我们只看到右的背叛,看不到“左”的危害,只重视列宁同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的斗争,却无视列宁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的论战。这是极其片面的。可以肯定地说,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回避列宁对帝国主义经济主义的批判,是不可能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基本理论的。  相似文献   

12.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否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下称一部分)?近年来史学界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民族解放运动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言,有新旧民主革命之分,如果说它属于“一部分”,“这是专指新民主主义革命”;长期以来理论界、史学界把所有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一概视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错误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  相似文献   

13.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否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下称一部分)?近年来史学界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民族解放运动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言,有新旧民主革命之分,如果说它属于“一部分”,“这是专指新民主主义革命”;长期以来理论界、史学界把所有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一概视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错误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庾信的节操问题?这是庾信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却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受传统比“德”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庾信“人品”的高下来论定其“文品”的高下。因而,围绕他的所谓节操问题聚讼不已而很难摆脱封建道德评价的影响。这样,庾信研究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晴雨表”,对他的评价随着政治形势的起伏而起伏;也导致研究者从各自的主观好恶出发进行评价;一部分研究者视节操问题为禁“区”,力图回避或涉入时十分浅简。这种从先入之见出发或予以回避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公知识分子”一词的流行反映出知识分子社会责争问题的严重程度。作为国家智库和社会良心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同样不能回避社会责任问题,我们既要在学术上构筑“象牙之塔”,又要在“十字街头”摇旗呐喊。深厚的专业素养、对真理的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民国法学家蔡枢衡先生的论述中,“殖民地性”成为描述中国近代法制的关键词,也是中国近代法制性质的一个面相。在蔡枢衡看来,法制的“殖民地性”决定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属性。在去殖民化的社会思潮中,法制的“殖民地性”变得更加明显,中国近代法制变革的目标也更加明确。在这一过程中,“唯新是从”的法制变革模式引起“中国法学的贫困”,法律认知上的形式主义使得法律形式与法律内容严格区分开来,由此,作为社会事实的法制发展出现了“断裂”。循着蔡枢衡对于中国近代法制“殖民地性”的解释脉络,厘清蔡枢衡意义上“沈派”与“反沈派”的历史社会处境,明确蔡枢衡“法学第三立场”的世界观、法律观和方法论,为当下的法学本土化路径之探索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7.
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以及这一问题对台湾现实政治所发生的影响是需要认真加以清理的问题。殖民地经历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总根源,而国民党在台统治失误使这一问题恶质化。在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认同”问题造成了台湾社会的诸多乱相。  相似文献   

18.
《濂溪河诗文存稿》是廖老奇才先生最新出版的一部诗文力作,共收录诗词、楹联、序论计400余篇。他的诗最大特点是富有“情趣”。他的情趣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钟情于自然;二是衷情于历史;三是专情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两千年以前的希腊有一位象中国的孔子一样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曾游历过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四十岁左右他回到雅典建立一所学校,名叫“学园”,他在学园中从事教育和写作达四十余年。柏拉图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十分关心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为了挽救日趋走向危机的城邦奴隶制度,他企图改革当时的政体,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方案,而把教育视为实现和维护“理想国”的根本手段。为此他著书立说,提供教育理论和方案;开办学园,培养和造就未来的统治者;他还派出学生为一些国家提供政治咨询。  相似文献   

20.
尼日尼亚后殖民批评先驱钦努阿·阿契贝的"尼日尼亚四部曲",鲜明地呈现了以尼日尼亚为代表的非洲传统文明和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文明冲突所带来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困境。在后殖民语境视角下,探究钦努阿.阿契贝对文明冲突和走出困境的思考。可以看到,他在苦苦寻找摆脱黑暗的出口之后,指出对以尼日尼亚为代表的非洲前殖民地国家来说,只有坚守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吸收西方文明精华,才能获得民族身份认同和重塑民族形象,真正步出困境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