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地为主要载体的家畜生产体系,是草原牧区的传统产业和主体产业。大力发展苹地畜牧业对促进草原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通辽市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实现通辽市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2010,(8):27-27
位于中国东北部大兴安岭、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的呼伦贝尔广袤草原堪称世界上最美的草原。它不仅面积大(25万平方公里),而且非常“立体”——高山、湖泊、河流、草地、丘陵等齐聚在此;同时还是一个巨大的动植物基因宝库——数以万计的物种在此生息延续;这里更是丰富的人文历史博物馆——多民族繁衍聚集,是游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狩猎文化的根祖地之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是感受人类历史的时空隧道……总之,呼伦贝尔大草原是领略自然和文明的最佳去处。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的传统游牧生计是蒙古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磨合达成稳定和谐关系的产物。近年来,随着众多外来社会力量的介入,这一传统生计不得不发生相应的改变。但这样的改变在一般情况下,仅是触及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某些点或某些环节,而不是实施有序的渐进式的文化重构。其结果经常表现为,在获得某些近期利益的同时,却在无意中引发了传统社会经济的失范,进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牧区社会脆弱性凸显。为此,从根本上解决草原退化和社会运行失范问题,引导传统文化与资源管理模式重构,显得日趋紧迫。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研,作者对门地22村草原畜牧业经济有了几点轮廓性的认识.鉴于青藏铁路通车的大好机遇,针对22村目前发展现代化草原畜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了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化性格浅谈提起蒙古族,你会想起草原和骏马;提起藏族,你会想起虔诚的佛教徒;提起壮族,你会想起刘三姐;提起傣族,你会想起孔雀舞……一个民族的性格尤如一个人的性格。在历史的进程中,尽管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相互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牧区的改革与发展艾云航近15年来,内蒙古牧区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了牧业生产力,加快了牧区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使草原畜牧业和牧区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主要标志是:1、牲畜头数稳定增长,良种畜比例显著提...  相似文献   

7.
历经八年风雨的草原文化研究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深化草原文化研究,总结草原文化发展战略,是未来深化草原文化研究的战略选择。有关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关于草原各民族为实现文化效益和功能最大化目的而配置和使用文化资源的思路与基本决策,  相似文献   

8.
属国是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间经济文化交往的特殊形式。汉武帝增属国,因故俗统治归降民族人口,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其中直接交融,形成当时两种文化交往最繁盛和草原文化保持最浓厚地区。  相似文献   

9.
元朝的马政制度波·少布蒙古族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有史以来就以逐水草而牧闻名于世。从事畜牧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其中养马业在整个畜牧业生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号称“马背上的民族”。12世纪末叶至13世纪初叶,广袤无垠的漠北草原,为马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对定居还是游牧,始终存在着争论。我以为,定居是可行的,但定居与游牧并不相悖。定居必须与游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清代回疆地区的法律文化,以往学术界较少论及。本文首先分析了清朝统一回疆前该地区法律文化的多元性特色;接着论述清朝在回疆实行的特殊的民族法制政策,探讨回疆法律文化同大清法律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最后分析回疆法律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清代回疆法制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曾根据中蒙两国的有关协议,到位于乌兰巴托的蒙古国立大学讲授汉语,在蒙古逗留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使我有机会对蒙古有了一些直接的观察和亲身的感受。草原饮食文化以畜牧业为基础的草原文化可见于蒙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草原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牛羊肉多。牛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食物,似乎只要有了牛羊肉和面包,他们基本上就不再需要什么别的食品了。一入深秋时节,蒙古人便忙于储存牛羊肉。秋冬季节,在乌兰巴托居民楼的阳台上,常常可以看到居民晾晒的一条条牛羊肉干,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冬天,家家的阳台上还存放着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2007,(8):I0012-I0012
正蓝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曾是元朝的龙兴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草原都城——元上都。 这里还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蒙古语音标准基地和昔日皇家奶食的供应地,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一部草原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边疆牧区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我国草原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关于草原建设和牧区经济,我们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以牧为主”的发展方针和“保护草原”的政策,但一直没有一部完备的草原法规。长期以来,由于“以粮为纲”、“向草原要粮”等“左”的思想影响以及十年动乱,人们不重视草原建设,没有法制观念,对草原恣意乱垦滥牧,只利用不建设,造成生态失调,风沙肆虐,虫鼠横行,退化、碱化、沙化现象十分严重,牧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制定出一整套法律,以法制手段保护草原,加强草原建设,这是十分必要的。这部草原法,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饮食文化正如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离不开畜牧业一样,从事畜牧业的民族的食物构成亦离不开肉乳,青海蒙古族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周围藏汉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西唾要略》载:“不习耕作,...  相似文献   

16.
当你置身于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低吟起那首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支脍炙人口的北魏民歌描绘的正是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草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摇篮。畜牧业,是蒙古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从业。祖国的五大草原,蒙古族游牧于其中之四。内蒙古草原、青海草原、甘肃草原和新疆草原都有蒙古族牧民的足迹。蒙古族也从事农业。河套平原、土默川、伊犁河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匈奴、乌孙、月氏、丁零、突厥、回鹘、吐谷浑等古代民族和后来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等现代民族,都是以天然草原为基地,以经营草原畜牧业为主。这些游牧民族,虽然经营草原畜牧业的历史悠久,但是始终以满足自己(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属或部落成员等)需要为生产目的,而以向市场出售畜产品为生产目的的商品畜牧业却极不发达。何以使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使是对于主要原因,也众说不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认识。 一、畜牧业具有发展商品经济的天然优势 古老的畜牧业,是最早促成商品交换关系产生和发展的产业。自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起,人们开始将猎获的某些动物加以驯养。随着驯养的动物品种、数量的增多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便产生了畜牧业。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畜牧业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第一个独立出来的产业。因为饲养羊、牛、马、驼等家畜需要—定面积的草场,所以那些水草丰富、适于放牧的地区就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业的部落,于是,从事畜牧业的原始游牧部落便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8.
关键词     
《民族论坛》2009,(7):23-23
“中国第一牧场” 近日,国家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给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南山牧场来函称:“从创办时间、国家支持力度、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人工草场面积,以及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综合来看,南山牧场可以说是‘中国第一牧场’!”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自治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多种农业物产,却素以其广袤的草原、非凡的自然畜牧业,及其淳厚的蒙古族游牧文化而闻名于世。内蒙古草原牧区居我国五大牧区之首,东起大兴安岭山地,西至居延海,东西绵延2000多公里,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0万公顷,  相似文献   

20.
她在银幕上完美演绎了一个个蒙古民族伟大母亲的形象。养育她的草原赐予她一颗仁爱之心,她的名字也是”仁者之花”之意。是草原丰厚的文化哺育了她,让她焕发出鲜活而不枯不竭的灵感;是心灵追求自由的修行,让她的艺术创造绽放着永恒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