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海丝文化大背景下,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特别是在亚洲戏剧舞台艺术表演方面,泉州的梨园戏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既体现了各自传统文化的个性精髓,又反映了同为东方戏剧在审美方面具有共性、共通的一面。本文通过剧种演变、思想内容、艺术表演三个方面比较两者在戏剧舞台表演上的差异,从异同中寻找现存于这两者中的舞台艺术发展规律,是戏剧比较学和本文探寻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田根胜 《学术交流》2005,(8):134-136
近代戏剧,尤其是以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的京戏蔚然兴盛,引起朝野上下广泛关注.姚华在继承传统"曲史观"的同时,具体结合古典戏曲特点,系统阐述了骈史理论.他认为,古典戏曲曲体兼容众长,能准确反映民众的情感,可补正史之不足,是民俗之史,并具有"反正居奇"的艺术创造.姚华从"民史"的角度来肯定戏曲的认识价值,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推崇戏曲、小说与诗文、正史具有同等历史地位的时代观念,在我国近代戏剧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建科 《唐都学刊》2003,19(1):69-73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它们在剧种、唱腔、角色、曲词等方面虽然有所演变,但中国戏曲文学具有共同的文体特征:(一)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的特质,决定了戏曲文本的代言体特征;(二)戏曲以演员的语言、动作、歌舞来演述故事,因此它属于叙事体文学,即具有叙事性特征;(三)中国古代戏曲文学与西方近代戏剧不同,它一直保持并强化了诗剧(或谓剧诗)这一特点,以曲而歌使中国戏曲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特点。代言体、叙事体和抒情性是中国戏曲文体的根本特征,它们三者的有机融合使得中国戏剧既有别于小说、诗歌,又有别于西方戏剧,特别是西方近现代戏剧。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2):119-122
<正>"选本"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加之元代杂剧创作的高度繁荣,选本编选者"欲世之人得见元词,并知元词之所以得名也"[1](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序》,P406),使元曲"藏之名山而传之通邑大都"[2](臧懋循《〈元曲选〉自序一》,P438),明代的戏曲选本编纂很快发展起来。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与戏曲传播载体,明清戏曲选本1所具有的"选""改""评"以及传播意义,使其在践行和建构明清戏曲  相似文献   

5.
胡元翎 《学术交流》2003,5(5):135-138
李渔“无声戏”与“稗官为传奇蓝本”的提法已明示在李渔意下小说与戏剧的密切关系 ,即异中之同。但小说与戏剧的同中之异也不可忽略 ,李渔的戏曲观念与小说观念绝不能混同。李渔戏剧对小说的重写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融入了他对戏剧、小说最基本的观念。在小说细节、情境叙写与人物描摹等方面 ,揭示两大体裁的不同景观。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中国近代小说翻译高潮的发生过程。论文从中国近代文学格局变革、文学观念变革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最后通过回顾前文 ,指出中国近代小说翻译高潮实际生发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话语:所谓"明清戏曲宗元",是与诗文领域的宗唐、宗宋、宗汉等一样,体现在戏曲创作与批评方面的一种现象、思想与观念。具体指明清时期戏曲创作与研究领域对于元代以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为代表的戏曲形态的认知态度。其基本表现方式是以元曲为宗尚、为圭臬,包括以元曲为反拨的依据、变革的前提等,具体展开领域主要在于戏曲创作、戏曲批评方  相似文献   

8.
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英德 《求是学刊》2004,31(1):90-96
明清时期文人曲家的传奇戏曲创作,一直在长篇体裁的开放叙事与戏剧艺术的内敛叙事之间彷徨抉择,传奇戏曲叙事结构因此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状貌。明中期的文人曲家对开放叙事情有独钟,但往往置内敛叙事于不顾。万历年间的文人曲家毫无节制地驰骋自身的知识和才情,力图让传奇戏曲容纳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细腻的主体审美感受,但仍然普遍漠视内敛叙事。明清之际的许多文人曲家一改前辙,以内敛叙事为主、开放叙事为辅,创构了严谨的情节结构和精巧的排场结构。而清前期的一些正统文人曲家则热衷于象征叙事结构,成为清中后期传奇戏曲"以文为曲"的先导。文人曲家对内敛叙事的抛弃,从一个方面加速了传奇戏曲文体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李斌  程桂婷 《学术交流》2012,(7):186-189
田汉和熊佛西是现代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剧作家,他们的剧作、剧评、戏剧理论对现代剧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便流行"南田北熊"的说法,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误以为"南田北熊"来自欧阳予倩的《近代戏剧选.序》,并且引用《近代戏剧选》时,在原文、出版时间与出版社名称方面出现严重纰漏。其实,《近代戏剧选》并非欧阳予倩所编撰,而是托名欧阳予倩的伪书。"南田北熊"之说的真正来源是罗芳洲所写《现代中国戏剧选.序》。与"南田"不同,"北熊"及其剧作、剧论在河北定县农村进行的戏剧大众化实验中曾经受到批判,而且也没有得到戏剧界的足够重视。这不仅是纯粹的艺术问题,更是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环境有关。熊佛西对现代剧坛的贡献不可小觑,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对于熊佛西的否定性评价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变革始终是世界各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英国的历史发展走了一条和平、渐进的道路,它首先把专制制度转变为贵族寡头制,然后再把贵族寡头制改造成民主政治。英国在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和平解决内部冲突的必要性,也逐步学会了用和平的方式来改变政治制度,先后通过17世纪革命、“光荣革命”、第一次议会改革等重要历史事件,最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确定了英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英国的和平变革历程是缓慢的,但是改革的步伐却是坚定的,从未出现过反复。英国的改革模式与和平发展之路非常具有典型性,它说明政治制度的变革完全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进行。  相似文献   

11.
京剧是体现北京人文特色的典型艺术形式。北京京剧繁荣的历史与首都优势下的人口数量、职业结构、文化环境、生活节奏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环境的巨变推进了京剧现代戏的编演。京剧的前途系于剧场观众的增长 ,业内人士有必要客观地总结以往的艺术实践 ,创作出贴近现代生活的新剧目。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与艺术规律、经济规律进一步协调起来 ,以促进京剧普及与提高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李占鹏 《求是学刊》2007,34(2):113-118
郑振铎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文献学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中国现代戏曲学的开创者,在整理戏曲文献、创构戏曲历史与拓展戏曲评论方面都起过筚路蓝缕和披荆斩棘的先导作用。他竭力探寻收集与潜心梳理编纂戏曲文献,全力收藏与精心鉴定戏曲作品、论著版本,毕生虽没有出版一部戏曲校点著作,却从未轻视过戏曲文献的勘误和订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学术成就,为我国戏曲典籍收藏保存与整理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杨保健 《唐都学刊》2006,22(3):145-148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指从公元前11世纪,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出现起,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骚”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二、“诗言志”、“诗缘情”与重表现、重抒情的传统;三、文学形象创造的“形神兼备”传统;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传统;五、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传统。认真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扬弃,无疑有益于当今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政府的经济职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经济理论来源于经济实践,任何经济理论的政策主张都是针对一定的经济任务而提出的,政府的经济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具体经济形势而变化的。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改革也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认真研究政府职能变迁的理论和历史,强化对现代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认识,改变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由于制度发育的落后性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仍需要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柳财 《社会》2005,40(4):52-76
京剧《四郎探母》讲述的是宋辽两国交战,主人公杨四郎身处两个家和两个国的伦理困境中,而铁镜公主、佘太君、萧太后等人对情义的认同和坚守最终成全了杨四郎探母乃至回令的故事。晚清至民国,京剧《四郎探母》在民众当中十分流行,广受欢迎,但1949年之后这部剧却经历了四次大讨论,并屡次被禁演,而在解禁后又长演不衰。对四郎的同情和理解与对四郎“不忠不孝”“叛国投敌”的批评和斥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认为,京剧《四郎探母》所表达的传统中国社会是情理社会,而人们也正是通过以情理为基本取向的社会行动最终铸就了一个以情理为基本精神的社会结构。情理的根本是人伦,人伦精神贯穿于家国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6.
曾燠幕府是清代扬州地区以文事见称于时的重要团体。幕主人曾燠周围集聚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公事余暇或唱酬宴饮中往往伴有戏曲活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人幕宾对新剧的集中品评、题词;二是文人幕宾诗文记录中的观演剧活动;三是虽有部分文人未见其有在曾燠幕府的直接的戏曲活动的记录,但他们对戏曲的喜好亦可佐证其在曾燠幕府参与了部分戏曲活动。曾燠幕府呈现出戏曲幕宾众多、戏曲活动丰富、演出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曾燠幕府戏曲活动的丰富性为扬州剧坛的兴盛及其成为乾嘉时期南方戏曲活动的中心提供了史料支撑。  相似文献   

17.
张碧波 《学术交流》2001,(4):125-135
新罗为朝鲜半岛古国,在中华文化圈中,接受中华文化影响至深.新罗的卵生族源神话渊源于颛顼高阳文化和殷商文化.由于新罗历代统治者"一意事中国",在文物典章制度上中华化、儒学化,中国王朝的适应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舆服文化给予新罗以重大影响,庆州天马冢等的金冠就是明证.新罗汲纳并融合了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古代东方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国门洞开,外国教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经验,在中国建立近代学制,开展研究生教育,是中国新式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甲午战败后,研究生教育仿效日本模式,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学制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辛亥革命成功后,研究生教育嫁接德国模式,教育部先后颁行壬子学制和癸丑学制,仿效德国洪堡式大学中以导师指导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制度。20世纪20年代以后,研究生教育移植美国模式,美式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集中体现在1931年草拟、1935年修改颁布的《学位授予法》中。近代高等教育学习对象和仿效模式的频繁转换,实际上蕴含着中西学术文化的持续冲突。至今,中西学术文化尚未真正融合,中国大学的现代化仍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 ,信息资源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 ,在信息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使信息资源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 ,即数据库建设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网络建设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渠道。因此 ,如何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重要作用 ,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是现代图书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吴梅在北京大学讲授词曲,标志着戏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学术制度的保证。新的时代为吴梅提供了开创历史的良机,吴梅的卓识远见为那个时代增添了亮点,两者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五年北大生活对吴梅的人生道路和治学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到现代学者的身份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并不彻底。吴梅戏曲研究的成就及特色通过与另一位先驱者王国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为明显,两人的治学各有特色,形成互补,不能简单地定出高下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