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依据<西藏报告:皮斯托亚的伊波利托*徳西德里之旅>一书的英译本分析指出,由于该书作者、天主教传教士徳西德里所持守的基督教信仰本身的强烈排他性,使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作为异教的藏传佛教的评论充满了敌意和蔑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藏传佛教当中的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妖魔化的歪曲和丑化工作.这是人们今天在讨论徳西德里的著作对于藏学研究的意义时需要对之加以清醒认识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埃及文化对周边地区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犹太文化,无疑应该继承了埃及文明的许多特征.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所以埃及文化的痕迹依然留存.埃及和早期基督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教受埃及文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文学、神学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基督教文学中的一些词汇、语言、题材和体裁明显受到埃及文化的影响;埃及传统的宗教思想与基督教神学之间有很多相通契合之处;古埃及艺术、特别是宗教题材的艺术,为后来的基督教留下了一些素材.  相似文献   

3.
有关<美国的悲剧>的评论看到它如何深刻揭露了美国的经济法则、生活准则,诉讼制度、选举制度的弊病,很少注意到它以同样的深度反映了美国宗教生活的瘫痪和基督教传统精神的失败.小说在叙述克莱德堕落的命运时,把物质环境恶性膨胀的现实主义描写与基督教文化精神衰落的危机感交织一体,不仅揭露了美国金钱主宰一切的物化社会,而且反映了基督教已变成一潭死水的精神危机.克莱德悲剧的发人深省之处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抨击和批判,更在于对被民众和世俗败坏了的基督教的怀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剧作浸染了浓厚的基督教罪感文化色彩,他主要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罪与罚意识的影响,却游离在基督教本体精神之外.当他孤独面对茫茫宇宙时,精神深处流露出的某种"迷失感"和"无家感",表白了他意识中对终极存在的迷惘和对救赎之途的困惑.这种深刻的迷惘和困惑,笼罩了曹禺独特的精神探索之路,也显示了现代中国一个人生探索者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基督教先后传入中、韩两国.本文尝试通过对两国基督教传播境遇的分析与比较,揭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6.
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西南地区的侵略而来的.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社会原有宗教信仰及其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以及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发生了碰撞和冲突,从而显示了与中原内地不同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究竟何时传入西藏,迄今尚无定论.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说法:唐代说、元代说和明末清初说.前两者虽有一定论据,但均缺乏有力的文献佐证.文章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深入分析,认为基督教传入西藏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在近代吉林朝鲜族中传播始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发展较快.在近代吉林朝鲜族中开展传教活动的有长老会、安息日会、监理会等几个主要派别.基督教在近代吉林朝鲜族中的传播,对当地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青海由于地处内陆边陲,传教士基于近代青海多民族、多宗教状况,制定适合青海地区的传教方法,形成了近代青海地区基督教传播的特点,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对近代青海社会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公元2世纪末,世界上最早的教理学校诞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教理学校植根于埃及传统文化环境中,大量汲取了希腊罗马的教育精髓,为宣传和维护基督教而创立,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教理学校奉行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等原则,倡导全面发展,在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进而成为联系西方古典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传教士字威默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活跃于穆斯林世界,并致力于穆斯林传教事业.20世纪初,字威默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即由对伊斯兰教教义的批判,转向寻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共识与对话,这一转变也影响着基督教对中国穆斯林的传教事业.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基督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穆斯林有很多论述.他们重点探讨了中国穆斯林的族群特点、宗教维系机制、信仰与操守、与汉族政权的关系等方面.这些论述暗含着贯穿始终的宣教意识,目的是为教会制定穆斯林传教策略提供依据.传教士据此提出了一些针对穆斯林传教的新主张,对后来的中国伊斯兰教传教运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教义的差异和文化偏见,传教士的立论完全以基督教为出发点,这使得他们更多地关注到中国穆斯林的负面因素,影响了其判断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内地会在近代甘宁青基督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向甘宁青穆斯林传教的主要力量.内地会对甘宁青穆斯林的传教运动经历了兴起、发展、兴盛、衰亡等阶段,对甘宁青穆斯林社会造成强有力的冲击,推动了甘宁青穆斯林社会的革新运动.中国传道人参加了传教运动,且随着运动的进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传教运动没有改造穆斯林,反而改造了基督教传教士.  相似文献   

14.
创建和发展于20世纪上半期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不仅同哈尔滨的早期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积极组织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本土化的革命活动是难能可贵的、独具特色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是一朵在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5.
李劼人和张资平的小说都以三角或多角恋爱的故事模式阐释了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然主义的碰撞中遭遇消解和异化.基督教"原罪"与"赎救"的理论与自然主义思想在中国文化氛国中呈现了竞争的姿态;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冲撞,在这些碰撞与竞争中基督教遭遇了消解和质变.  相似文献   

16.
穆兰 《中国民族博览》2016,(10):247-248
清水严是我在日本时认识的一个朋友,当时是2005年,他67周岁.与众不同的是,我无法断定他究竟是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日本人,他的经历让我混乱了所有本该属于人的一切社会归属,无从判明.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中国乡土社会传播的过程中,通过"适应"和"自我改造"的"技术化"方式实践了本土化,也正是这种"技术化"的机制减弱了基督教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张力。本文以作者在甘肃省榆中县的实地调查为依托,对这种"技术化"的实践作出分析,力图通过典型个案的分析,对基督教在偏远地区农村传播和发展的深层原因予以揭示。  相似文献   

18.
选择这篇文章,与我的一段切身经历有关.我第一次去凉山彝族地区做田野调查时看到,当地的服饰、烟袋等上面有很多图案,我想将当地的这些图案与凉山其他地方的装饰图案作比较,看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个考古学式的想法遭到人类学家的否定,这让我第一次亲身体会了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申晓虎 《民族学刊》2011,2(2):63-67,87
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的传播过程中,少数传教士通过挪用神话与民间传说的部分内容,将基督教元素植入受众群体地方文化,或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改写基督教经文,建构新的心理构图与信仰内容,实现了基督教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20.
1995年,我在长沙中国国际旅行社当导游时,曾经为一个瑞典领养团提供导游服务,这个团总共有9个瑞典家庭,其中每个家庭都从中国的社会福利院领养了中国孩子.时隔十年后,因为一次去英国学习的机缘,当年领养团里的Spjalle先生和Per先生热情地邀请我参加他们领养家庭一年一度的聚会,我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的邀请,而且,我这次的到来正巧赶上了他们十周年的纪念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