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从明确"两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突出把握"两风"建设的重点,明确"两风"建设的工作安排,确保"两风"建设抓出成效等方面,对黑龙江省民委、省宗教局规范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朱伦的"民族共治"概念及其理论是在反思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与传统自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理论以"合众而一"理念为支撑、以"双向两层面"的共治模式为方式、以"民主-共和-共治"的三位一体理性民族政治为目标、以"四对八根"的系统共治体系为保障。围绕民族共治与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其他民族政治观等议题的区别,围绕民族共治理论面临的困难均需面对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清代,力求边疆地区"夷夏一体"的思想已成为清代治边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直接影响了清代边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实行"因俗而治"政策,完全是适应当时当地现实需要,在继承和发展以往各代治边思想与政策基础上形成的.新疆改设行省标志着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疆理念被内地划一的治疆理念所取代,这是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4.
2015年8月24日至25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西藏工作,科学分析了当前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刻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实现西藏和四省藏区全面小康与长治久安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提出"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西藏工作原则和"六个必须"的治藏方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相似文献   

5.
李连荣 《中国藏学》2008,(2):100-108
在藏族风马旗的起源研究中,一般认为它与阴阳五行思想密切相关.本文作者认为风马旗起初的观念可能与上古时代(公元前12世纪)中亚、东亚地区的英雄崇拜与祭祀地神以求福禄有关.另外,风马旗中"五兽"及其所代表的"四方"概念,除了包括阴阳五行、佛教、苯教等的信仰象征以外,它还可能代表着早期藏族氏族图腾象征,或许还寓意着藏民族形成乃至国家(如吐蕃)形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宏观角度来看,凡是在书法史上出现过并对当时及后来书法创作产生影响的书风都属于"流行书风"。本文主要讨论"流行书风"的流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当代语境下的特殊含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书法相关展览与赛事的兴盛,书法创作的取法趋同现象越来越明显。换言之,每一次大型权威展赛总会流行一两种书风,成为当时书坛发展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公元644年,时维李世民御宇廿载.太宗治下,政治昌明,民生富足,文化繁荣,时局安定,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颇好诗书.在书法上,他推崇王羲之,并亲撰《王羲之传赞》一文,将其书风确立为至高的审美典范.自此开始,唐人上行下效,学右军之风于是滥觞贞观年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台湾"中国风"流行歌曲在21世纪初期广为流行,其欣赏者可以分为"主动型欣赏者"和"被动型欣赏者",青少年作为主动型欣赏者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中国台湾"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流行起到了支柱的作用.另外,被动型欣赏者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从宏观角度来看,凡是在书法史上出现过并对当时及后来书法创作产生影响的书风都属于"流行书风"。本文主要讨论"流行书风"的流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当代语境下的特殊含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书法相关展览与赛事的兴盛,书法创作的取法趋同现象越来越明显。换言之,每一次大型权威展赛总会流行一两种书风,成为当时书坛发展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2)古万寨《舆地纪胜》卷106载,古万寨至絮州"四程"。据《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二二》解释,"程无里,但晨发至夜,谓之一程"。人从早至晚步行一天,大约六七十里,一程就是六七十里之数。《舆地纪胜》说永平寨至邕州"十程",《元一统志》载二者相距700里,符合此数。万历《太平府志》卷1《沿革》载古万寨"治今左州",这或可取,因为《太平寰宇记》卷166说左州在邕州西"水路三百里",恰是"四程"的距离。疑宋古万寨治地即在靠于左江的驮卢。《永乐大典》卷8506宁字引《元一统志》载元初古万寨"领州二县三洞十二",其地望基本任今崇左县境…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的词风,向称"哀感顽艳",而思想消极颓丧。思想发展与词风形成紧密联系词作是思想的艺术记录,思想知道词风形成,在由踌躇满志到心灰意冷的痛苦转变过程中,思想与词风始终统一。  相似文献   

12.
永红 《中国藏学》2005,(2):32-39
作为"恩威并施"、"因俗而治"方针的具体体现,清朝治藏政策在清代整个边疆民族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维护和保持西藏地区的稳定和安宁为根本宗旨,清朝治藏政策从无到有,从间接到直接,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随着中国整个历史大背景的变化,大致以鸦片战争为分界线,清朝治藏政策在19世纪中叶前后又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趋向和特点.清末借新政之机,欲挽回颓局,亦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3.
中央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治藏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治藏方略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治藏方略的继承和发展;贯穿其治藏方略的主线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一治藏方略是在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调查和研究西藏的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治藏方略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其主要思想表现为:审时度势,确定解决"西藏问题"的战略策略--把握西藏工作的大局;关于西藏的理论和政策建设与创新--为西藏工作指明方向;关于西藏的政权建设与创新--为治藏方略提供保障.中央第三代领导核心制定和实施的治藏方略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才能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汉赵国胡与屠各分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赵国高度军事化的政治组织,为十六国北朝军国体制之滥觞。汉赵国政治组织的军事化,又是脱胎于匈奴五部社会组织的部落化。汉赵国宗室诸王、司隶校尉、内史与单于、左右辅、都尉系统相配合,构成其军事化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对"胡汉分治"这一概念,则应作进一步的分析。汉赵国单于台所辖六夷之胡,其实是匈奴五部以外的杂胡。汉赵国两套军政合一管理系统并立,不仅是将六夷与汉人分治,也是将六夷与匈奴五部分治。汉赵国分治政策的推行,保证了入塞匈奴帝国核心部族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匈奴五部与六夷携手,一度形成震慑中原的强大武力。屠各刘渊之所以能够在五胡中率先建国,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台湾"中国风"流行歌曲在21世纪初期广为流行,其欣赏者可以分为"主动型欣赏者"和"被动型欣赏者",青少年作为主动型欣赏者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中国台湾"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流行起到了支柱的作用。另外,被动型欣赏者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治国先治边,新疆作为边疆地区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疆治理,在不同时期提出和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生产建设兵团制度、对口支援制度、"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思想、构建牢固利益共同体、民生建设等一系列治疆稳疆的重大决策部署。研究和总结党在不同阶段的治疆思想和治疆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末,在王朝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进程中,清政府改变传统的"因俗而治"的治蒙政策,以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建立厅级政权以及将山西、陕西沿长城各县展界等举措,在鄂尔多斯地区进一步推行筹蒙改制,以期实现内蒙古地区"治同内地".但无论是从政府规制还是具体实践而言,其效果甚微,表明清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徒具形式.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之后,西方社会撕裂并陷入对立,民粹主义上升,导致乱象横生;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歌猛进,"风景这边独好",彰显了"中国之治"的优势。观察这一现象,民族事务治理的不同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民族问题投射到国家治理层面,就涉及民族政策。比较中西方民族政策的差异,探寻"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背后的民族政策根源,总结民族政策助力"中国之治"的成功经验,对回应欧美对我国民族政策的污蔑和攻击,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藏药浴"五味甘露方"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药浴是在温泉浴疗法实践的基础上,依据藏医药的基础理论而创造的一种藏医独特的药物外治方法."五味甘露"是藏药浴的基础配方,其历史几乎和藏药浴一样悠久.《四部医典》后续部"五械浸浴"一章专门详细论述了藏药浴的适应症、方剂、用法和注意事项等,该书首次记载了"五味甘露浴",但没有列出具体药名和剂量.此后,五味甘露方成为藏药浴基本的经典组方,历代藏医药文献对此方名称和配方等有不同的记载,直到17世纪,五味甘露浴配方才被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0.
张旭作为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尤擅草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他的草书作品多呈现出激情昂扬、恣意纵情之意,引领唐朝从秀丽妍美的书风逐渐向磅礴恢弘之势转变,并对晚唐及后世的草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张旭草书书风的形成除却其自身的狂逸性格,其所处的盛唐时代背景同样不可忽视。盛唐开明正直的政治风气、繁荣昌盛的经济状况及兼收并蓄的文化取势,不仅造就了"开元盛世"的伟大现象,也使唐人更加包容自信,为张旭狂草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