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格雷厄姆·格林是20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的基本特色表现为惊险的小说情节同严肃的道德主题的完美结合和独特的电影技巧的运用。格林把电影化技巧不着斧痕地化用进短篇小说《过桥》中,使他的文字组合带有浓郁的视像性和表现力,使他的小说的艺术层次与思想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查尔斯·费雷泽的《冷山》将个体的命运置于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表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创伤。著名导演明格拉的电影改编用视觉化效果将小说主题进一步强化,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挣扎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人性和爱的深思。小说中主要人物在身心上都因战争而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严重创伤,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创伤记忆,而爱使人们重新联系到一起,重新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3.
蒙太奇是电影的构成方法,是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和思维方法。然而,在艺术表现多元化的今天,小说中也能找到它的身影,这种“陌生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小说显现出了新的生命力,拓宽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4.
曹文轩在小说创作中潜藏了对故乡盐城的记忆,但又有意在地名、风物、民俗与方言等方面淡化了盐城的地域特征。他小说创作的意图不在于突显地域性,而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与普遍的情感。所以,他的小说《草房子》《三角地》就很容易被电影改编移植到不同地域,而且能保留小说原著的情感和主题,反过来又增强了小说的普遍性意义。曹文轩的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坚实的故事和思想基础,而电影传播扩大了小说的知晓度,两者形成了一个双赢的互动范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霍桑的小说《红字》及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者复兴清教的主题。清教激励了美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开国者,对于美国文化有贯穿始终的影响。霍桑在小说《红字》中为工业化初期的同代人指出了一条清教主义的道德完善之路;电影《红字》则表现了当今美国人向往和平、回归家庭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小说的叙事性决定了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它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电影中的优秀之作大多是由小说改编成的。研究小说史应该关注小说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既有探索性、趣味性又能满足大众的情爱心理期待的爱情小说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对于作家是名利双收的事,“触电”几乎成了普遍现象,但中国当代作家大多对电影表现出高蹈的鄙夷姿态。  相似文献   

7.
杨·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李安对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小说围绕“存活”的话题展开,揭示了作为存活之道的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和平衡。李安的电影更关注跨文化的宗教体验,淡化对理性力量的描写的同时,加大了对宗教氛围的渲染以及对宗教信仰的思考,表现了不同宗教的融合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救赎作用。马特尔的文学创作受到加拿大文学的“存活”主题的影响,李安的电影离不开他具有的东西文化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英语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通过对一系列西方宗教和文学经典的互文性借用,既模仿了后者的主题、情节与结构,又继承了其隐含的对具体神灵信仰的质疑和难以超脱的精神迷惘,这也使小说中人虎共存与食人独生两个故事存在难以调和的尖锐对立。李安将自身对中国传统的道家与佛教的信仰作为底色融入他对小说的理解和电影艺术的再创作中;这一中国宗教虚空精神在电影中的无形融入,将主人公对具体神灵的信仰与困惑导向对更高意义的伟大性的感悟,并借此获取心灵的慰藉与救赎。这一顿悟的产生又微妙地调和并重塑着原作中存在根本对立的两个主题,使之在电影的中国意境中得以升华并融为一体。
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2 0世纪 90年代 ,文学面对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和大众知识消费观念的挑战 ,在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文学革新探索过程中 ,实现了与电影的强强联合 ,将文字以现代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但文学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小说是使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 ;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影视观念。因此 ,在对同一主题的阐释上也会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从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和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相互借鉴融合中 ,对小说文本和电影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特点作比较分析 ,探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对作品的定义和重释 ,以及作品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文学文本入手,探讨经过修辞移植后的电影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笔者以莫言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文学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从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两种文本间成功的修辞移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语境对文本修辞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江苏作家的小说纷纷被改编成电影,在中国影坛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这些根据江苏作家小说改编的电影,或者突出小说中的情欲叙事与身体消费,或者虚化小说的历史意识,或者强化小说的历史意识,或者改编小说主题,完成人性书写,以实现电影与市场、主流意识、导演个体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库切的小说《耻》2008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后,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电影无论在神还是形上都忠实于原著,仅在某些细节处理上与小说相异。电影与小说的相异之处,既体现了电影对小说进行增删替补意义,也揭示了小说与电影两种表现艺术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最近播放的电视剧《岁月长长路长长》使人想到了大主题下的“五人结构”。 在该片中,用五个下岗女工所经历的矛盾纠葛,涵盖了下岗这个主题,这五个人基本容纳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物群体。 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的影视作品,在表现一个群体生活时,是多么喜欢英雄所见略同地在五个人物身上做文章啊,以至形成了一种“五人模式”。 电影《五朵金花》,通过对五个职业不同、性格迥异的金花的寻访,基本概括了它所表现的大跃进时代里女性们在做什么,它所表现的女性的美好主题,掩盖了它极其巧妙的、蕴含在表层故事中的政治母题。 根据王蒙小说《青春万岁》改编的同名电影中,发  相似文献   

14.
《纳棺夫日记》中文译本[1]的出版带给我们一次特别的阅读体验,把电影《入殓师》的影像文本和青木新门原著的小说文本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电影立足小说进一步收集行业素材,进行了二次创作的整合和充实,用影像艺术化地再现了纳棺夫小林大悟的工作生活故事,重新梳理和构建了人物关系,生长出新的“寻找”与“发现”的主题.小说立足于作者青木新门的净土真宗信仰,而影像文本对小说文本的剪裁和改造开拓了电影的意蕴,使得两个文本在意趣旨归上也有了一些差异.电影当中用来表达创作者意念的“意象”也很多,并且在继承小说意蕴的基础上有所层进.  相似文献   

15.
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小说的叙事艺术,得力于戏剧、电影尤多.戏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电影的影响表现在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和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影剧式技巧的运用,使金庸创造了一种新的武侠文体.  相似文献   

16.
中美合作的电影《庭院里的女人》是继《大地》之后改编赛珍珠小说的第二部成功之作。此片间世的艰难过程反映跨文化创作之不易,强大耻容体现伟大作家的成功之作对艺术家的感召力。这部中国产的好莱坞电影精品其情节、主题与原作有所不同,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地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7.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8.
电影时代作为一个大背景既是文学的敌人,又是文学的母体。美国现代小说家为好莱坞编写电影剧本的经历有助于丰富小说的表现技巧,实现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互动,但同时对小说文体的严肃性和纯洁性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著名小说家福克纳与电影的互动、电影化小说之戏剧性叙事和立体审间义体以及跨文体写作对文学崇高性的解构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电影对美国现代小说的文体冲击以及由此在作家身上产牛的心灵羁绊。  相似文献   

19.
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这个叙事策略,具体体现在小说的环形结构的安排,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和叙事距离的控制。反讽策略的成功使用更加深了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由之改编的电影《暖》具有不同的语境:小说《白狗秋千架》在新时期革故鼎新中接续五四启蒙文化主题,完成书写中心和边缘位置的互换,既突破了一元化书写的禁锢,又成为新意识形态的表征;电影《暖》建基在改革开放的场域中,简化了原著主题,注入新的意识形态意涵。在意义生产领域,小说《白狗秋千架》的背景为山东高密东北乡,天气、物候和动植物成为莫言故事产生的要素,凸显生命力的顽强;而改编的电影故事发生在江西婺源(古徽州),北方的生硬被南方阴柔所替代,与爱情起伏、生活阴郁情调和哀而不伤的风格相契合。小说善于留白,没有给出乡村未来的发展走向,而改编的电影则以温情为底调,凸显乡土爱情的守护精神,坚定对乡土未来的信心,反驳现代社会的偏执。梳理电影与小说生产的不同语境、文化、场域和意象,可以发掘20世纪80年代和新世纪两个时段权力话语的位移,勾勒小说和电影在乡土社会变迁中不同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