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寺里的学术     
一8 0年代 ,银川东寺办新式阿语教学的满拉班 ,要求我讲一些的历史、文学、民族学、社会学、翻译、研究规范等方面的知识 ,无论与伊斯兰教有关无关。当时我暗想 ,大西北把没有念过经的人通称瞎汉 ,以和念经人区别。这很有意思 ,因为它区别了认主学与一般科学及社会的学识。所以哪怕你是作家 ,人们喊你老师 ,仍然瞎汉 ,要谨慎在念经人面前显能。根据这种思想 ,我总是开着玩笑 ,拒绝了在寺里讲课。后日还按这个思路 ,给自己立了规矩 ,严戒自己在清真寺炫耀。何况 ,我在更多的地方目击了寺坊里主要还是师傅徒弟、经堂语、十三本经 ,就更担心过…  相似文献   

2.
民族语文     
《中国民族》2008,(11):56-56
1990年,一位美联社记者了解到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的影视片在这一年里就有1119部时,他的反应是“我无法想像这个国家的人在同一个时间里可能会讲着多少种语言”。  相似文献   

3.
符云亮是近年走上文坛的又一位湘西青年作家。四五年前,我就读过他的文章,如他的《天无绝人之路》、《告别水牛》等。从那时候起,我就喜欢他的散文,并对这位朴实无华的湘西文学青年将来的作为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次读到他的《秘境诱惑》,证明了我对他的信心和希望是有道理的。《秘境诱惑》散发着湘西地域文化和人文色彩的灵光,称得上一卷表现湘西风土人情和历史名物的精彩画卷。全书分为描写湘西历史和地域名胜的“天孕湘西”,描写家庭故事及湘西人情风俗的“阳光不锈”和描写他个人生活情感的“命里村落”三大板块,而其中最动人的是“阳光不…  相似文献   

4.
做了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一直藏着一种心愿:渴望能给自己仰慕、喜欢并交往了十几年的兄长张承志编辑一本书。更重要的是自从《黑骏马》的年代以来,我几乎不放过他写出的每一个字。他“用笔拓开了一个纯洁世界”(《北方的河·后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几年来,我在他拓开的这个“纯洁世界”里不断地得到净化、改造和丰富。因此我梦想:能给承志兄编辑一部书,这不仅能了却一种心愿,一份个人心情,也是我近20年编辑生涯辉煌的顶点。这样的机会有了!并且从中我学到了许多业务学习和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张承志,这位斐声文坛的作…  相似文献   

5.
何宗英 《西藏研究》2001,(3):111-116
去年春天,我在《被篡改的历史——评(西藏通史)(汉文版)中的一段译文》(《西藏研究》汉文版2000年第2期,第80、81页)一文中,坦率地指出了《西藏通史》汉译本中存在的个别有违学术规范的倾向性问题,而对汉译本中触目惊心的误译并未一一提及。我在文末提醒读者“汉译《西藏通史》并非原汁原味”,确属扼腕三叹之的论。此文付梓后,知我罪我,自有公评。近闻《西藏通史》汉译修订本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面世,令我感慨系之:无论汉译第一版出了什么问题,这毕竟是恰白先生领衔主编的《西藏通史》走出藏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维吾尔族社会活动家包尔汉·沙赫德拉辞世已4个月了。包老虽已归真,但他那父辈般慈祥的面容时常浮现在我眼前。我的课桌上永远留下了他的《维俄汉词典》、《论阿古柏政权》、《新疆五十年》等著作。我初见包老并有幸聆听他教诲时,他已是位八旬老人了。记得在一次会议上我作为会议工作人员见到了包老。他亲切地问我是学什么专业的,我告诉他是学历史的。出乎我所料,次日我得到了他赠送的《论阿古柏政权》的历史文集。包老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年青人只有学好祖国的历  相似文献   

7.
1990年,喜饶尼玛(郭卫平)在《中国藏学》汉文版4期发表了《英国在藏机构沿革及其活动概述》一大,这是国内首次发表这一题材的论文,很有价值。喜饶尼玛同志从事民国西藏史的研究已有多年,此文主要使用了汉文史料;他使用的英文史料来源于外丈著作汉译本,而从事这一课题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小编辑部,令我惊异。 《都市警官》编辑部在一座大楼里。是任何一座城市都容易见到的那种楼,面孔严肃、玻璃整整齐齐的那种楼。 一楼的楼道那么长。这种楼道的光线都比较暗淡,行走其间,容易产生在地道里蹀躞的感觉。 我在楼道里走着,看到一扇门。门的上方有一块玻璃,上面有张纸,挡住了视线,叫人看不到屋子里是什么样子,但纸上有字,注明是《都市警官》的编辑部。 我就这样来到了《都市警官》编辑部。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是一团根蒂,他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就是这世界.引子听说电视剧《渴望》的女主角凯丽已回到北京,又听说她明天就要赴长春拍片。我连晚饭也没顾得做,立刻急火火地去扑这个"刘慧芳"。不想,却吃了"闭门羹"。我沮丧地离开她的家,走进一片暮霭。星星闪现在天上。街灯亮了。农贸市场里,一个卖烤羊肉串的汉  相似文献   

10.
21年前,7月里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团部广场,一个四十五六岁模样的中年人喜滋滋地把我们十几个同学叫上他的马车,爽快地说:“团里把你们分给我啦!今天我特意拴了一挂最好最快的车来接你们.我姓金,以后就叫我老金好了.”这就是“金老歪”——我认识的第一个北大荒人. “金老歪”姓金名英浩.一听这名字就猜得出,准是朝鲜族人.我们所在的连队是一个汉、朝两族杂居的村庄,80多户人家中有近20户是朝鲜族.老金的家也在村里.他是主管农业生产的连长,又是我们200多知青的头儿.  相似文献   

11.
我的外公     
熊苏 《民族论坛》2001,(1):43-43
外公今年67岁,他个儿不高,却长着一个可笑的大脑袋。我最喜欢摸他的大头了,因为那上面几乎是寸“草”不生,只有几根稀疏白发可怜巴巴地耷拉在后脑勺。我逗外公玩,问他的头为什么那么大。外公笑眯眯地说:“因为我的脑袋里装满了智慧。”这是一部卡通片里的话,我听了大笑。  外公不是湘西人,他的老家在邵阳。听妈妈说,文革时因为外公在大学里讲了真话,被赶到湘西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当医生。那时,村里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外公很痛苦,几次想自杀,但他终于挺过来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讲真话也会受到打击,外公很认真地对我说,因为那…  相似文献   

12.
我与叶梅相识很久了。在我的印象里,叶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然而,这一回,叶梅送我的却不是小说,而是一本由蒋子龙作序的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不怕叶梅骂我,初拿到这本书,我心淡然。小说家写散文是常有的事,但那常常是他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人们的口头上,在电视音乐里,到处传唱着由宋祖英演唱的《楷模》。这优美动人的旋律,深深地折服每一个人,久久地震憾每一个人的心灵。  《楷模》是作曲家白诚仁的新作,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的艺术魅力?近期,我有幸和白诚仁先生相处一个月时间,真切地走近他的人生和心灵。毛主席托人写信  白诚仁1932年农历5月初6生于四川成都一个文学世家。大哥白敦仁是成都大学教授;二哥白体仁是中共地下党员,支部会议常在他家里召开;父亲借口乱世不当道,放着县长不做,热心在家编写川剧;四世祖父官至一品;外公是广东梅县人,曾…  相似文献   

14.
缅怀《民族团结》的创始人萨空了文/苏明达萨空了同志是《民族团结》杂志第一任主编,《民族团结》杂志的诞生和成长,凝结着他的一份心血。在我的心目中,萨老不仅是一位领导,也是一位博学多识、诲人不倦的良师。我有缘在萨老领导下工作,是从1954年开始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西部少数民族的农民是争着多要地,而东部的昆山农民却是尽可能少要地。这是我对东西部农村差距的第一次深刻印象。作为费孝通的学生,他的家乡江苏省吴江市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因为吴江不仅是先生的故乡,还有一个叫开弦弓的村庄,是先生的博士论文调查点,从那里诞生了著名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他的老师──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该书的序文中,开章明义就指出:“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本出版于1939年的著作,迄今已经历…  相似文献   

16.
往事抒怀 对于有着 43年历史的《民族团结》来说,原副总编辑苏明达是一位独特的老人。 43年前,当他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时,《民族团结》正值初创时期,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民族团结》的创业工作中,从此往后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他矢志不渝,忠诚不二,把命运和一生的喜怒哀乐都交给了这一本刊物,把一生全部的青春年华、光阴岁月都系于这一本刊物。一辈子,一个单位,在《民族团结》上下三代、一百多人的队伍中,他是唯一的一位。 当《民族团结》面对新世纪,面对着即将改名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时,被我们称为“苏公”的他,躺在病榻上,为我们撰写了此文。   准确地说,对于我们而言,苏公是一个集中的代表,他代表着那些为《民族团结》、为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奋斗不已、痴心不改、呕心沥血的人们。所以,我们也谨以下文,告慰所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1984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们的所长王平凡带着文学所的刘魁立、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杨亮才、我所《格萨尔》办公室主任王克勤和我,到周扬同志家去汇报《格萨尔》工作。 我是第一次到周扬同志家,那时又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因此印象特别深。 周扬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听老同志们讲,周扬同志对少数民族文学事业非常关心和重视。建国以来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方面的每一个重要活动、每一个重大成就,都与他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都凝结着他的心血。社科院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因为黄树友与民警龙光勇的一段说不清的龃龉,去年深秋的一个双休日,我专程赴龙山县里耶镇采访了黄树友。那天,天朗气清。里耶的风景也很迷人。但我无心玩赏,在里耶镇的长沙街上到处打听黄树友的下落。几经周折,我终于在老街的一间阴暗的小木房里找到了他。黄树友45岁模样,五短身材,络腮胡须。他现在已经是这家面条馆的老板。因为下午生意冷淡,不到三点他就打烊了。我说明来意,他拖出一条长凳,热情地请我上座。不久,在花垣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的办公室里,笔者采访了龙光勇。提及那件事,身为刑警大队副队长的龙光勇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9.
焉耆的时间     
杜剑 《回族研究》2002,(3):27-29
1985年,初识张承志老师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也许是一种缘分,抑或是真主的安排,1985年秋,我和承志老师在焉耆相遇。初识承志老师前,我就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辈子能见到他,更没有奢望过能与他一起生活。我只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他作品的人,一个狂热的崇拜者,一个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在那个年代,承志老师的文学作品《黑骏马》、《北方的河》陪伴着我度过了我美好的学生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报告团在首都北京巡回演讲期间,我们访问了被誉为“侦察英雄”的广西边防某部参谋、壮族青年覃显凡。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和战友们在边防前线与越南特务作英勇斗争的事迹。我出生在广西一个壮族山村里,从小就迷上了看打仗的电影。有时就是赶十几里路我也要去看。特别是《渡江侦察记》,我一连看了五遍。那时,我就盼望自己早一天长大,成为一名侦察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