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汉唐时期,作为历史叙述的"五行志"与神异虚诞的志怪小说在思想、内容、风格方面存在交集:阴阳五行学说、鬼神观念是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共同具有的思想文化背景;志怪小说的作者常从五行志中寻找创作灵感,或摘抄感兴趣的内容;史官在修撰五行志时,也从志怪小说中择取材料.五行志与志怪小说在文体功能与创作目的上的差异,使二者存在分化;五行志重推占,用阴阳五行学说对神鬼异常之事进行理论解释,推验祸福,指导国是.因此,五行志的叙事尽量淡化故事情节,重在揭示故事背后的政治因素.而志怪小说对故事始末刻画得细致委婉,情节比较复杂,在叙述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伦理道德及人类普遍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中唐陆长源的小说集《辨疑志》,批驳怪诞虚妄之说,是对当时流行的小说志怪主题的否定,但其写作意图又是来源于小说实录"阙史"的传统。《辨疑志》的叙事结构同样体现出对志怪类故事的批判倾向,又以逆志怪的形式带来志怪小说"惊奇"式的审美感受。《辨疑志》的批评对象是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盲信,这是中唐士人理性精神在小说写作中的表现。它对小说志怪传统的继承和反拨,与士人学风从六朝到唐代的转变密切相关,透露出唐代志怪衰落和小说转变的一种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3.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仙道教蓬勃发展,共宗教活动及仙道传说盛传于世,遂在民间社会产生了大量的仙道故事传说。志怪小说载录的这一类故事传说,表现了中古民间社会对仙道境界的观念。中古社会正值新兴的神仙道教发展时期,仙道故事传说既是道教艺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同时更是志怪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志怪小说载录的这一类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文学观念大转变时期,也是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草创时期,当时流行有两种小说:一种是记载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另一种则是记载鬼神仙妖故事的志怪小说。就作品数量而言,前者不过后者的十分之一二。而在志怪小说中,又尤以取材于鬼神故事的小说最为引人注意,且数量也较多(达二十  相似文献   

5.
魏晋"志怪"的社会新闻文体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志怪"这一文体一直被划入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研究领域,其历史原因是概念内涵上的模糊、对志怪文体错误的定位。实际上"志怪"的内容是中国早期的社会新闻,它在内容上属于"实录"性质,不是虚构,因此不属于小说;"志怪"在采辑过程中很讲究时新性和知新性,文字多重奇闻怪谈,因而也有别于史传文字。  相似文献   

6.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7.
"志怪"与"志怪小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为一动名词组,是一种以记载描述怪异人事为主的创作活动;而后者则属于小说题材类型之一种,是小说发展演进中一种较为规范和定型化的创作模式,故后人又称其为"志怪模式"。从其产生和发展看,由"志怪"到"志怪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其内容与创作手法上看,"志怪小说"基本上是"志怪"这一创作活动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这使得"志怪小说"更接近于后世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如果以现代小说观念考察宋代志怪小说,并与之前的唐及魏晋时期的小说比较,那么可以说,宋代志怪小说是“贫乏”的。文章在查阅、考证现存的历史文献后,统计了宋代志怪小说的种类、数量,分析了宋代志怪小说作者的身份与所处的阶层,得出了宋代志怪小说“兴盛”的结论,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探寻了其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堪舆作为一种传统方术文化,以"生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生克为理论基础,杂以八卦、天干、地支等来选择藏风聚气的理想宅地,并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受到了宋前志怪小说作家的重视.作家把它介入志怪小说,使堪舆所积淀的伦理道德观念、趋吉避凶社会心理、"官本位"政治意识以及对山川名胜的堪舆解读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在叙事上,则使之起到了连缀故事、推进情节、表现人物、渲染气氛、展开细节等多种作用,增添了志怪小说神秘诡异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魏晋志怪小说具有奇丽幽密的特征,其中的动物幻化故事更是充满着神秘色彩。人与动物之间、鬼魅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变幻充满虚幻感,但这些动物幻化故事又处处弥漫着人情味和世俗气。深入研究这些经以人情、纬以神秘的动物幻化故事,可以发现:魏晋人在书写这些故事时把它们当成了真实的客观存在和平常的生活琐事。  相似文献   

11.
考察《西游记》所确立的审美规范,必须兼顾它与佛教的人生哲学、中国志怪传统和中国笑话文学的关联,将《西游记》的象征性主旨、想像世界和戏谑性风格融为一体来加以理解。将三者结合起来,既可以避免一味从"现实意义"的角度阐释《西游记》,也不会因为注重象征性意蕴而过于拘泥、严肃,或者因为强调戏谑而忽视了小说的内涵和想像世界自身的逻辑,对具体人物和具体情节的解读也将更为中肯、恰切。  相似文献   

12.
六朝志怪小说婚恋故事的一个情节要素就是“分离原则”,即人与异类之间的婚恋关系大多以分离告终。这种情节模式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原因,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联想到上古高裸祭典的仪式性限制,从社会心理角度体现了乱世中人理想幻梦的破灭。此外,分离原则也与个体本能的安全需要以及神话传说中的禁忌母题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出现了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分类,其形成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统治者和上层人物需要小说引导世人服从统治,士人心态发生变化,清谈之风的盛行,佛教传入、道教的发展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元素。这些都为当时的小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白话小说对文言传奇形式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题式,使传奇集由本来的无细目或只有名号类非显事细目部分转向以主谓或动宾句式构成的显事性细目;二是体式,使中长篇传奇的部分作品带上话本与章回小说的体式特征:或加细目,或分章回,或加评赞及入话类诗文;三是语言,较多的中篇传奇趋向文言浅俗化,强化了文言小说生活化的艺术描写,但无法取得最充分的表达自由,终未写出中长篇的惊世之作。  相似文献   

15.
仙境传说为六朝志怪小说中的重要题材内容。以时空所造成的不同情境的强烈对比,显示人世间的荒谬与虚无,这是六朝乱世心境的写照。仙境传说,受仙道思想影响,而又以世俗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以洞穴、服食、观棋等主要传说类型,表达人世迁变无常的感怀,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原型意象。仙境传说视游历为一种启蒙,这是此类传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喜悦”作为一种抽象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英汉童话中丰富的“喜悦”情感隐喻不仅为儿童理解“喜悦”情感提供了桥梁,更对其隐喻认知能力的发展抛砖引玉。本文以英汉童话中的“喜悦”情感隐喻为研究对象,从人类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角度入手,对英汉童话中的“喜悦”情感隐喻的异同点及原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喜悦”情感隐喻在童话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史传的创作主要在为天,讲史主要在为民,而章回小说则主要在为己,这些不同的创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文体面貌,而创作目的的变化也正是史传发展为讲史、讲史又进一步发展为章回小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魂与身"的故事。细加区分,可以将这些故事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死后灵魂脱体的故事;二是生魂离开活体的故事。文章对这两类有原型结构模式的故事的发展作出简要概括,并试图从文化学批评中的宗教批评和原型批评两种视角对其形成背景作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是一本颇具开拓性的中国民间故事学史的权威专著 ,体大思精 ,气魄宏伟 ,独创处多 ,书中以锐利的眼光与非凡的洞察力把极其丰富的民间故事史的知识 ,与大量的可贵心德见解详尽地展示出来 ,充分表露出一种高度热爱中国民间故事的民族自豪感与积极弘扬中华民间文化的高尚情操。它的出版 ,对于推动当前富有学术个性与民族特色的中国民间文艺学 ,不愧是个十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民间故事分类里 ,类型名称为“命中注定的妻子”的民间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所流传 ,而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则是中国的《定婚店》和《灌园女婴》 ,但就故事的合理性看 ,印度应该是这一类型故事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