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后期湖南旱灾大多为插花性干旱,较少发生全省性大范围干旱。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与干旱延续的时间成正比。若发生在春季耕种期会延误农时;若发生在夏秋农作物生成期会导致庄稼失收或绝收;旱灾造成粮价上涨,还会诱发疫灾和蝗灾;严重的旱灾可能威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人口死亡、社会恐慌和动荡。  相似文献   

2.
清朝后期湖南旱灾大多为插花性干旱,较少发生全省性大范围干旱。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与干旱延续的时间成正比。若发生在春季耕种期会延误农时;若发生在夏秋农作物生成期会导致庄稼失收或绝收;旱灾造成粮价上涨.还会诱发疫灾和蝗灾;严重的旱灾可能威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人口死亡、社会恐慌和动荡。  相似文献   

3.
古代湖南旱灾发生的频率呈加快趋势 ,明代以前旱灾危害大于水灾 ,从明代开始水灾的危害开始超过旱灾。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引发饥荒、死亡和其它灾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旱灾成为贵州省农业气象灾害中影响最广、损失最大的气象灾害,探讨贵州农业旱灾脆弱性意义重大。本文从易损性与适应性两个角度建立了农业旱灾承载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贵州1990—2011年共22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农业易受干旱影响,易损性逐年上升,适应性逐年下降。对此,应调整旱地作物和需水作物的比例,加强水利建设,完善耕地保护,促进土地流转和构建灾害救助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旱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来看,旱灾发生的频率大、持续时间长,2级以下的旱灾发生的频率最高,3级、4级相对较少,在明中后期、清中后期,发生重度和特大旱灾的频次相对较多;从空间尺度来看,临汾盆地中心是干旱发生的重灾区,周边山地、有支流流经的地区旱灾发生相对较少,入黄口附近因黄河的顶托作用受灾较小。  相似文献   

6.
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灾害遍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损失大,且近一二十年呈逐渐加剧趋势。干旱也是湖南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农业干旱更是频繁发生。在对灾害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农业干旱与农业干旱灾害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了湖南农业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阐释了农业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探寻了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形成机制,旨在从自然和人类自身两方面较为全面地探究干旱灾害根源,以期能为灾害预防和政府决策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上海港滚装码头2006—2011年的吞吐量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法、灰色预测法以及相关性分析法等单项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计算发现相关性分析法预测的结果优于时间序列和灰色预测。建立最优线性组合预测模型并测算,证明该模型对于影响因素复杂且历史数据较少的滚装码头吞吐量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GM(1.1)的邯郸市城镇化水平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色GM(1.1)模型适合少量数据的系统预测.当随时间序列的数据只有少量几个时,无法采用统计和其他的预测方法时,它作为一种少量数据的系统预测十分有效.将1999~2003年5年中的邯郸的城镇化水平作为灰色预测的原始数据,建立邯郸市城镇化水平灰色预测模型,并采用残差估计进行模型检验,成功地建立了邯郸市城镇化水平灰色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历史,由干旱带来的饥荒进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不胜枚举。旱灾堪称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最深重的灾害。中国是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华北地区是干旱灾害暴发的一个主要地区。正确认识干旱的成因和影响,增强人们防旱抗旱的意识至关重要。认识干旱,评估干旱为我们减少灾害的发生、切断由灾而荒的链条提供了必须的前提和可能的条件,而将这种条件转化为直接可行的抗灾救灾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继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地球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震、飓风、洪水、泥石流、干旱、高温、火山爆发、冰雹、暴风雪等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研究成为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如何预测、预防、应对、避险、救灾和重建是灾害研究的关键问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李永祥研究员长期从事灾害研究,其新著《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出版),是对他研究泥石流灾害近十年的工作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为中国人类学从事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