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懒惰、自私、任性、骄傲"等问题。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已成为每个家长甚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独生子女品德现状及其成因、独生子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强调独生子女内在素质的教育;强调在独生子女品德教育中,家庭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强调爱国、责任感、文明、勤劳、独立性、勇敢等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相似文献   

2.
论独生子女特异性问题及其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独生子女特异性问题及其教育策略马勇对独生子女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前提问题,也就是长期以来争执不休、存有较大分歧的独生子女有无特异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其他诸如独生子女有哪些特点、如何教育独生子女等问题的解决就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科学研究不可能是...  相似文献   

3.
国外心理学家围绕着非智力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心理测量学家研究的侧重点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而教育心理学家和部分实验心理学家则侧重研究动机情感、人格等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重庆市城市社区独生子女家长的抽样调查,研究其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教育行为和孩子的成长状况.结果发现:重庆市城市社区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呈正相关影响其教育行为.家长的教育期望对孩子造成一定压力,但压力没有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并且孩子乐意与家长交流.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成长存在一定担忧.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评述问题解决与学习研究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R·安德森近年来关于问题解决与学习的研究成果及其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智力指导等方面的应用成就.这将对我国开展相关的研究及教育实践具有巨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95名初中阶段的城乡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施以“父母教育方式评定量表”,考察两类被试所报告的父母教育方式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1)城乡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均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2)城市父母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的差异比农村父母更显著;3)母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干涉过保护高于非独生子女,这种差异在城市青少年母亲中更为显著;4)农村青少年的父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干涉高于对非独生子女,但在城市这一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对独生子女家庭德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概念及其特征、家庭德育概念及其重要性、功能、方法、特点、实证研究等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梳理,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引起全社会对独生子女家庭德育问题进行关注和重视,更好地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15年5省市调查数据,对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担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近一半独生子女父母担心自己的养老生活,大多数最担心照料和经济来源问题,只有少数最担心孤独寂寞.子代支持对父母养老担心度有着重要影响,子代经济支持越多、居住距离越近,父母的养老担心度越低.独生子女不同性别、婚配情境下,各类支持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简称CCSMHS)对高职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焦虑维度方面,男女生之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在依赖维度方面,男女生之间差异显著;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心理更健康。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概述了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与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概要的基础上,介绍了马西亚(J.E.Marcia)、小此木启吾、加藤厚、张日昇等中外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探讨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独生子女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分别从独生子女与社会、家庭及教育的关系作了大致的分析,并对未来的独生子女现象作了展望,提出了改进独生子女教育的一些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学一年级新生中独生子女的人格特点及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对某综合性大学新生共1 498人进行卡氏16种人格测试问卷(16PF)和数字搜索能力测验(FST)测试,大学新生按照是否是独生子女分为研究组(独生子女组)和对照组(非独生子女组).应用多功能心理测量仪(DXC~IV)收集数据.结果表明:与非独生子女组相比,独生子女组16PF兴奋性得分明显偏高(P<0.01),而有恒性、忧虑性和自主性得分偏低(P<0.05);FST得分明显偏高(P<0.01).认为独生子女新生存在一定的心理优势,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辅导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独生子女早期家庭教育的特点分析及其问题“诊疗”王素霞林乐波独生子女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十分迅速的时期,很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都在出生后的头五年内,如果缺乏及时的、科学的教育和训...  相似文献   

14.
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维度实证研究具有不同子女数量的家庭对农村妇女非农收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技能、照料帮助、地区效应等变量外,子女数量依然严重影响农村妇女的非农收入。组群差异结果表明:子女数量增加对农村妇女非农收入的提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独生子女家庭的农村妇女收入是多个子女家庭的1.57倍;多子女家庭的农村妇女非农收入比独生子女家庭的低14.27~16.14个百分点,两个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低12.61~13.34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子女,农村妇女非农收入下降8.7个百分点,两个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低7.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养育技能以及家庭环境不佳等方面,这必然会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其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志脆弱,挫折忍受力差;依赖性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交往能力差;蛮横任性,自我控制力差等心理缺陷.  相似文献   

16.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家盖茨尔斯(Gztels.J.W)在《社会心理学手册》第二版中发表了《教育社会心理学》一文,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的广泛震动。尔后的1970年,由伯克曼(A.E.Bockman)等人撰写的三本同名著作《教育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拉开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帷幕。近年来,A·班尼和L·V·约翰逊(1975)以及H.C.林格仑(1976,1980)的研究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纵深。我国心理学家(如章志先,黄希庭,张世富)等人的研究则是近七、八年的事情,他们的研究包括大学生的人际吸引问题(黄希庭,1983),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阐述了心理健康的含义,分析了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理论,及其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进而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家庭人际关系结构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逐年增加,其社会化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重视,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方利益冲突及观念的变化,使当前独生子女社会化面临诸多困难。本文结合教育心理方面的有关理论,就家庭教育中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如何优化人际关系结构,以促进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独生子女的全方位教育温丽刚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持久的发展,独生子女数量迅速增加,这一方面标志着我们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又向我们提出了加强对独生子女教育,使之成为合格接班人的新任务,独生子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一是独生子女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数据,分析50后、60后、70后和80后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生育需求得到满足的父母的家庭幸福感显著更高,独生子女父母尤其是80后和70后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幸福感明显更高.研究建议:国家亟须完善包括生育政策在内的社会政策,提高家庭建设的支持力度,以促进民众生育需求的充分释放和家庭幸福感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