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然灾害到底是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对此存在广泛争论。将中国和OECD国家分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样本,对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自然灾害不一定阻碍了经济增长;在中国,气象灾害仅通过增加实物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地质灾害对经济增长并无显著影响,说明灾后的实物资本重建是促进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在OECD国家,气象灾害能够通过实物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两个途径促进经济增长,说明灾后的经济复苏与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灾后重建不应仅局限于实物资本的恢复与重建,还要逐渐将投资的重点转向人力资本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国内的防灾安全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其形式仍以灾后逃生为主,对灾害意识的培养关注较少。而日本的防灾安全教育重视对灾害意识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使青少年学生对自然灾害有清醒全面的认识,体验模拟灾后生活,提前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在灾难来临时保持从容冷静的心态,防止次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黄静 《北方论丛》2015,(5):90-93
悠久的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社里,在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先人不断深化对自然灾害的思想认识,同时,在与之长期抗争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灾救灾及灾害防备经验。这些思想认识和经验反映在厚重的荒政著述,不仅真实地记录了灾后黎民生活,也揭示出众多凝聚鲜血的救荒法则。无疑,这些浸透着先贤智慧的救荒举措、思想与救荒制度,是华夏文明不断进步的阶梯。进一步研究、总结和借鉴这些文献史料,研究自然灾害及灾后民生保障,探寻繁荣经济之路,反思灾害救济和进行灾害制度性建设,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因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综合性,是一门综合性强并不断扩展的科学,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科际结合的特点.在加强自然学科对灾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对灾害的研究.灾害政治学对灾害问题的研究具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运用人类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和优势,研究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干预、抗灾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对灾后进行重建的科学.构建"灾害政治学",需要探讨其研究对象、研究前提、研究特点、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无文字记录的蛮荒时代开始,人类都在无可逃避的饱受着洪水、大火、地震、飓风等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无限伤痛和巨大损失。中国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很多地方旱则赤地千里,涝则一片泽国,有关"大饥""大疫""亢旱""山崩""地陷""地震"的记载和描述不绝于史。2010年8月8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从两个峪口喷发而出的特大泥石流,一夜之间便淹没了月圆村和白龙江边的繁华小区,舟曲民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影响。泥石流过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广大受灾民众积极配合,三年后,重建工作完成。对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我们进行了三年的跟踪研究,主要通过灾害社会学、灾害人类学、灾害文化学、灾害民俗学等学术视点,对舟曲泥石流灾害进行了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探索,从民族学视点上得到的启示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6.
明清匿灾现象加剧了灾情危害.匿灾是灾害发生与地方官员政绩、人格评价紧密对应关系的表现.匿灾的原因在于将灾害体现出的天意责罚归结到地方官员行事上,导致地方官员为避免追责,不顾灾情是否能自救而匿灾.官员德行驱灾模式派生并加剧了官场匿灾恶习.而古代灾害文化的“人治”特征,则是灾害文学言说中的深层政治内涵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水灾、雪灾、震灾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像不断发生的矿难所表明的: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中,往往存在人为的原因.人类没有力量完全消除自然灾害,但人类完全有能力控制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完全应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前后存在的造成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从造成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出发,分析涉灾犯罪的具体类型,阐释追究涉灾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当把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古代北方草原自然灾害与减灾梁景之一、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点自然灾害,顾名思义,即由于自然界变异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所构成的危害,是人与自然界矛盾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反映。广义的自然灾害包括突发性灾害与缓变性灾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缓变性自然灾...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和多样性.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灾情严重,发生面积广泛;灾种上表现为多灾并发;在所有灾种中,旱灾发生最为频繁,也最为严重;时间上表现为同步性与非同步性并存,出现三个明显的高峰期;地域上分布不平衡,与邻近省份的关联性;发生趋势为旱灾、水灾、等主要灾害发生频次逐渐增高;成因上表现为两个明显的旱灾和地震灾害链.  相似文献   

10.
论灾害的伦理二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突发性事件。灾害具有明显的伦理二重性。从成因上看,灾害是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变异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从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影响上看,它主要在给人类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包含有积极的成分,如增强民族精神,促进道德文明等。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社会多么发展,科技多么进步,它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因此,正确认识灾害的伦理二重性,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提升政府乃至全社会的抗灾救灾水平,有利于我们趋利避害,化灾为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受"灾害天谴说"影响,明代皇帝往往在灾后要求臣下上言寻求修省弭灾之道,大臣也借机以"己意"解"天意",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灾害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而被充分利用,无论是成化间西厂的罢而复设、嘉靖间的首辅之争,还是万历初张居正柄政、万历间罢矿税使之争等都有灾害的因素。但是,灾害对政局的影响随政权兴衰而消长,灾害谴告内容的诠释具有很大选择性,弭灾修省措施的选择取决于皇帝态度,这些都对灾害对政局演进的推动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在继承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观点的基础上,对天人感应的灾害天谴说、阴阳失调说、时令失序说、鬼神为祟说等灾害思想提出了质疑批判、重新阐释或者辩证分析,并由此提出了中唐灾害的新思维:一是灾害的发生并非天谴,也不能预示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二以灾害为主的环境压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推动力之一;三灾害发生有其自然因素,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之间不能相互感应,消弭灾害不能通过人类社会调和阴阳、顺应时令、敬奉鬼神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3.
魏爽 《北方论丛》2015,(1):86-90
汉代人才选拔模式形成的过程中,灾害因素不容忽视。察举选官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然灾害相关。因灾选官是灾害天谴说与汉代政治合一的必然结果,是帝王在面对灾害危机时所采取的一种荒政措施。两汉时期荒政思想的发展以及统治者对荒政的重视,汉代以“天人感应”理论为代表的灾害思想是因灾选贤任能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灾害与明代佛、道二教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灾害危机给佛、道二教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寺观的因灾损毁给佛道发展造成阻碍;因灾鬻牒导致佛道的表面繁荣与群体的鱼龙混杂、素质低下;官员因灾上言使佛道发展受限。另一方面,佛道二教在灾害危机中作出了应有贡献:僧徒道士积极为禳弭灾荒进行祈祷、祭告;寺观为官方祈祷、祭告、施粥等弭灾救济活动提供场所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灾害应急事件中受害者的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害应急事件中对受害者进行补偿有其法律依据和现实依据。对于自然灾害中受害者的补偿,应制定统一的国家补偿法,发挥政府在灾害补偿中的主导作用,设立专门的灾害补偿基金,提高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建立灾害保险制度,逐步推行灾害风险证券化,以此建立政府、市场、公众合作的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6.
灾害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具有资源垄断性、稀缺性、品牌效应性、超综合性、高科技性等特征.汶川特大地震为发展灾害旅游业提供了有利契机,汶川应充分利用地震资源,以灾害旅游业为栽体进行灾后重建,并将灾害旅游业逐步培育成汶川灾区的支柱产业.从而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事件发生后,电视媒介及时传递灾害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灾害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主要有电视新闻、电视评论、电视访谈、电视广告、电视服务类节目、电视晚会等六种形式。但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灾时传播和平时传播失衡、过度报道和同质报道显现、煽情报道和作秀报道时有发生等问题。做好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要注重灾害报道和平时报道的结合,要完善电视媒介灾害报道应急预案,建立电视媒介灾害信息传播运行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土壤污染灾害的危害在于隐蔽性和滞后性、累积性和地域性、不可逆转性、难治理性、治理成本高和周期长,其酿灾潜势是非直观的.我国2000万公顷耕地受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复合型污染,可划为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等五级.土壤污染灾害存在着三方面:土壤污染的人为致灾性与个体致灾性,法律与政策层面的土壤污染灾害公共政策致灾性,地方立法建立土壤污染灾害控制机制的不力性.人的治灾性是遏制土壤污染灾害的重要力量,土壤污染灾害的防控制度与机制创新,是立法者应有的立法良知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球本身运动规律的作用,世界进入了灾害多发期,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众多国家都遭受了惨重的自然灾害损失,因此,如何将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重大自然灾害基金在减灾、救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对重大灾害保险基金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本文在分析国外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基金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与唐代宰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代政府文书、实际政治活动以及唐人的观念中,宰相依然具有“燮理阴阳”的职能;宰相在灾时往往提出避位退让的请求,以示谢过负责,但一般不会得到批准;唐代宰相的政治生涯因灾害的发生而出现变数;灾害对宰相的影响是考察当时政局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