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枚金戒指     
王芳 《老年人》2005,(5):25-25
儿子结婚那天,热闹非凡,可我这当妈的心里却堵得慌。本来,一个同事相中了我儿子,想把女儿给我做儿媳,可儿子偏偏不乐意。不同意也罢,他却执拗地找了一个乡下女孩子结婚,你说气人不气人。更气人的是婚礼那天,我那个同事故意跑来看新娘子,临走时甩下一句话:我以为你儿媳比我家闺女强,原来还不如我家闺女一半咧!”这话差点让我晕倒。半年后,儿媳有了身孕。家里三代单传,我只盼着她生个男娃,没想到她生的却是个丫头,气得我把给孙儿买的东西全部扔到了楼下。儿子看我没个好脸色,就送他妻子回乡下娘家坐月子去了。我气鼓鼓的,那个同事又来“报喜”…  相似文献   

2.
我从事多年儿童读物编辑工作,其实真正理解儿童,还是在离休之后。我有个小外孙叫振振,自幼多病,一直在我家生活。带他去医院打针,他便模仿护士的样子,拿着一根牙签,给布娃娃“打针”。他一边操作一边嘟嚷:“你为什么不哭,是因为没有妈妈吗?打完外我带你去找妈妈。’看到这情景,我便琢磨起他的话来。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是最神圣的,是爱神。不是有这样一首歌吗?‘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苹……”这歌恰当地抒发了儿童的感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柑我畜我,生我育我。”(峡经小雅·家刑)这是人世间最简单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金色年华》2009,(12):34-35
我和男朋友是网上认识的,做网友做了很长时间,但真正恋爱还不到一年,他是在读博士,他的学校离我家大概火车5个多小时吧。我每个月会去他那里一次或两次。他来过我家两次,我去过他家一次,我们两家离得非常远。今年过年我是在他家过的,当时我开玩笑说,我们结婚吧。他听了,很认真地对我说,因为不知道博士毕业以后会到哪里工作,所以不想这么早结婚。  相似文献   

4.
唐雪元 《老年人》2013,(5):34-34
从老家株洲来成都的火车上,母亲度过了她57岁的生日。生日那天,我就给她打电话承诺:到成都后重新为她过个生日!母亲和继父到我家后,稍作歇息,我便催他们出门去酒店——补过生日。"蠢崽哟,妈的生日过都过了,还搞什么补过啰,再说,每年一次生,又不是什么稀罕事,明年你再给我过吧。"  相似文献   

5.
我知道性感这个词的含义,是在我结婚10年之后. 远房表妹来城里读大学,住在我家.节假日她总把男朋友带回来,这一对新潮青年给我家带来许多新鲜的气息.首先是表妹的那句口头禅"噢,好性感啊".我和她去逛商店,指着漂亮时装时她这么说,指着电影院的海报时她这么说.最让我难堪的是,她常常指着不远处的一位男士大言不惭地说:"看,那家伙多性感."我真是恨不能在地上挖个洞把她埋进去,真是连我都羞得无地自容了.  相似文献   

6.
我会学 句群展示:我家的花架上有一盆生机勃勃的紫罗兰。长长的深紫色的茎一节一节地从花架一直垂到地面,紫色的叶子更是稠密,有一回,我家的小花猫躲在它的后面,我险些没有发现。紫罗兰的叶子全生在茎节上,颜色全是紫的,形状是上面尖下面圆,叶面上长有茸茸的细毛,这你得仔细看才能看到。  相似文献   

7.
    
这是我小时候的一件事。这日我孤独地在荒山道上走。头上的太阳孤独地照着我的身子,让我感觉愈加孤独。正是农历七月天,极热,我嗓子眼生烟。真想眼前就有一个瓜园,好去啃个瓜,解解渴。然而,一路上竟然没有。我是去小镇上赶考初中的,要在那里住上5天。这期间,有笔试,有面试,事情还真不少。我家很穷,父亲都60多岁了,母亲虽然年纪小些,但身板很糟;我是长子,剩下的是几个妹妹。这次赶考,家里为能省上几个钱,妈妈为我准备了干粮,又给煮了几个咸鹅蛋,算是我路上的和在小镇上留住时的食用了。此刻,由于干渴,我不想吃,只是赶…  相似文献   

8.
《当代老年》2010,(4):43-43
胖大夫:我今年58岁,身体不错,就是近几年经常感觉自己的舌头火辣辣的,有烧灼感,食物一刺激还有点痛。为此,我去口腔科,口腔医生说我没有口腔问题。我去神经科,医生建议我打增强免疫力的针,我打了也没作用。我又去看中医科,吃了中药,吃时好些,停药又复发。看过的医生都说不出我舌头异常是什么毛病,我想知道是何原因引起的,该如何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从我有记忆开始,她来我家串门就只是一件事——发牢骚。她时常坐在我家的藤椅上,说着自己的各种不满——对婆婆的不满,对先生的不满,对儿子的不满……后来,我母亲也有些烦了。一见到她,就佯装在里面干活,笑意盈盈却不理她,她便识趣地往别家去了。就这样,她便不怎么来我家了。后来,听说她得了轻微的抑郁症,时常一个人在家喃喃自语。母亲很惊诧,好像是做错了事一般,说自己不该明里暗里赶她走,可我一点也不奇怪,她的不幸,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10.
在终于熬过了减肥前3天那炼狱似的不沾油、不沾肉、不沾米饭的苦难日子之后,我舌头上的味蕾因为再次可以感受到植物油的香气而激动得颤抖。“穷凶极恶”的我,马上去超市来了一顿大采购。老公在一边看见我疯狂地把鸡鸭鱼肉在购物车里堆成小山谷似的,吓得面无血色。当我眼睛发绿地又努力地把一大桶豆油硬往车里塞时,他再也忍不住地喊道:“咱家还有半桶呢!…”“不够!我要吃油,做什么  相似文献   

11.
母爱不打折     
肖玲玲 《老年人》2006,(3):30-30
记忆里,我家一直很穷。母亲生下我和妹妹后,接着又生了弟弟。3个孩子要吃要喝,要读书,负担可想而知。我是老大,没少受苦,但母亲总是教育我,啥事都要让着弟弟妹妹。我只好学会容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高中毕业考大学,我以一分之差落榜。这让我不甘心,很想复读一年再考。母亲  相似文献   

12.
徐庆友 《老年世界》2013,(10):22-23
1945年,我十三岁,在巴林左旗林东镇启文小学念五年级。暑假的一天吃早饭的时候,父亲很严肃地对哥哥和我说:“庆来、庆友,你们俩这几天不要上街。日本投降了,街面上很乱。别惹事,在家待着,听见了吗?”父亲一双眼睛紧盯着我们,看得我们直点头,他似乎才放心下来。父亲吃完饭匆忙上柜去了,我家在林东街有个比较大的店面,叫“恒兴德”,经营布匹绸缎的买卖,父亲是大掌柜,怕买卖出事,所以这几天净在柜上守着。  相似文献   

13.
杨治邦 《老年人》2004,(5):32-32
给孙辈们补上亲情一课,在常人看来算不了什么,我却感到非同小可。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忙于生计,又忙于应酬,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亲近,使得孩子与大人越来越疏远。有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抚爱和温暖,变得性格孤僻,冷淡得不近人情,叫人既生怜悯又叹气。就说我家吧,在暑假期间给孙女补课的问题上,我和儿子就存在着分歧。儿子要给孩子补文化课,还要学画、学电子琴。而我呢,想让孙女来我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补一段时间的亲情课,共享天伦之乐。还没放暑假,孙女就不断来电话,说要到爷爷家来,可她爸爸妈妈不同意。后来,孙女无可奈何地说:“爷爷,暑…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一切都给了他2006年的春天总有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李梅就在那时带着雨季特有的黯然与阴郁来找我。“我觉得寂寞,无处不在的寂寞,有时看着这雨,看着树叶落下来,我总有一种流泪的冲动,这样子真不好,林黛玉似的。我不知道还能否活下去,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好了。”看着她暗淡的眼神,没有一丝的神采,像是在回忆久远的往事,恍如隔世。  相似文献   

15.
南南 《老人天地》2010,(5):18-18
5年前,我在国内提前办理了内退手续,随在美国工作的先生到美居住。去年老母亲来我这里小住,一天,她在附近散步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在外面遇到了一个美国老太太。热情地和她打招呼.两个人站在那里.比比划划“交谈”甚欢。自此我才知道我家对面房子里住着个热情的美国老太,  相似文献   

16.
李树林 《职业》2011,(19):27-27
春节期间,老板怕出现用工荒,为留住工人,承诺工人愿意把家属接到工厂来过年,往返车票及吃住费用全由工厂担负。为此,我和儿子第一次来老公打工的城市过了个年。现在年过了,我准备领儿子返回乡下,来向老板兑现回程路费。老公说:"家里还有地,我老婆孩子这两天就打算回去。"老板关心地询问我家有几亩地,地里种的什么庄稼,能有多少收成。  相似文献   

17.
正尽管每次去看父母时,我都拎着大包小包东西,二老还是不买我的账。有一回,妻子见我想不通,不禁"扑哧"一笑,调侃起我来:"你忘了,当年追我时,你为讨好我,把我说的每句话都当圣旨。每次来我家,你都嫌时间过得快,轰都轰不走你。对我的唠叨,你一点儿也不嫌烦,说像是喝蜂蜜水似的,听得心里甜滋滋。可你每次去看父母,就像是去送东西,放下就  相似文献   

18.
海风 《伴侣(A版)》2018,(3):58-60
一、 远香近臭 去年初冬时节,公公和婆婆从乡下风尘仆仆地来到我家.我每天好吃好喝地侍奉,公公和婆婆住了半个月,也不见回老家的迹象. 在我的授意下,老公问他妈:"妈,你和爸什么时候回去,我开车送你们."婆婆清清嗓子说:"我们这次来了就不走了,在你这儿养老."我心里"咯噔"一下.我关切地问:"家里的生意呢?"公公慢条斯理地说:"我和你妈把货都处理了,这营生早出晚归,我们这两把老骨头做不动了."  相似文献   

19.
“3年前,我是一名网瘾青年,青少年社工来我家找到我时,我三句话离不开网络,打魔兽、梦幻西游、劲舞团、卡丁车……反正,什么热门我玩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玩网游,只是我不知道,不玩网游,我还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20.
正前些年村里划分承包地时,我和妻子正去孝感照顾因车祸躺在医院抢救的岳父岳母,没能参与队上的选地。等我们回来一看,分给我家的地是块好地,就是离家远点。我们便没好意思和村里提"换地"要求。这时,同村王明跟我们说,他想换地。虽然他家那块地,不像我家的靠近公路又平整,但最大的好处就是离我家近。思来想去,我们决定换。不过当时大家都缺少法律意识,所以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