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今天主要分布在云南边境地区和境外东南亚各国的阿卡人是历史上从哈尼族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支系。国外学者多喜欢用阿卡人这个称谓来称呼这些群体,一些国家还把他们列为与哈尼族并列的单一民族。而我国和另外一些国家则把他们看成是哈尼族的支系。那么,他们与哈尼族到底是同一个民族还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呢?作者认为,他们在文化习俗方面与哈尼族非常近似,如果要强调他们中的共同之处的话,把他们看成是同一个民族的两大支系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2.
爱尼族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西双版纳一带。村寨大多数建在高山深谷间。 婚姻 当某个小伙子对某个女子产生好感却又羞于启齿时,他往往就采取隔山唱歌的形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迹,如果她有意便会立即唱歌作答,并通过唱歌商定相会的日子、时辰。 爱尼男子在其恋爱期间,一般要在自家屋旁盖一间小房即恋爱房。每当月  相似文献   

3.
在与中国云南省南部边疆接壤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四国的北部山区,散居着种植早谷、玉米为生的一群山民,被当地其他民族称作“卡戈族”、“高族”或“阿卡族”。卡戈族、高族、阿卡族,实为哈尼族。解放前,在我国西双版纳也称哈尼族为“阿卡”。“卡”字在傣语中有“奴隶”的意思,带有侮辱性,所以解放后,我国遵照广大哈尼族人民的意愿和自称,统称为“哈尼族”。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没有村以上的社会组织,甚至没  相似文献   

4.
秋千这一作为连接世俗与神圣纽带的文化符号在"耶苦扎"节中的消失是阿卡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直接结果.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带给老帕瓦村阿卡人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哈尼族传统节日"耶苦扎"节的举办逐渐由宗教性质向世俗性质转变,同时,"耶苦扎"节开始更加注重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与新的社会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居住在云南省南部,主要分布在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元江、思茅、墨江和西双版纳等地,人口有120余万人。 哈尼族服饰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服装的式样、刺绣方法、花纹色彩等也有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发展李宣林哈尼族总人口约一百二十五万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省,其中绝大多数居住在红河与澜沧江之间及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广大地区。按行政区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地区、思茅地区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哈尼族的聚居区,楚雄彝...  相似文献   

7.
就业观是人们选择和从事职业时的心态、情感、态度、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对待职业问题上的重要表现。传统的哈尼族女性,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局限,一直以来都欠缺就业意识。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介在哈尼族地区的普及,看着电视长大的一些哈尼族女性,有了明显的就业要求,就业观有着较大的转变。本文以问卷形式,通过对云南省绿春县新寨村哈尼族女性就业观的变化的调查分析,以了解电视媒介给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带来的积极影响,促进大众传播事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连名谱系是哈尼人用顶真修辞法将神、鬼、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和自我排列起来的一个谱系。它是理解哈尼族文化的钥匙,是哈尼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一座无形无字而又铭刻在哈尼人心中的纪念碑。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对哈尼族连名谱系进行解读,哈尼族连名谱系的作用在于,哈尼人被命名后认为自己就与神、自然物、民族英雄、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将得到神和祖先的保佑,英雄是自己的榜样,可以获得力量、价值以及人生的智慧、意义和归宿。哈尼族连名谱系以杰出的语言艺术,明快而智慧地为哈尼人解决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根本哲学问题。哈尼人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活于云南省红河州的哈尼族,其文化独特且富有韵味。随着哈尼梯田申遗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积极对外宣传哈尼族文化也迫不可待。本文对哈尼族经典古歌《神之歌》第一章《烟本霍本》第二节进行了日语翻译及赏析,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哈尼族神话中神的诞生、神与神之间的关系及神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滇南和滇西南地区哈尼族的南迁作了论述,并指出哈尼族是梯田农耕稻作文化的民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哈尼族居住在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境内,人口五十四万。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及思茅专区的墨江、普洱县,玉溪专区的元江、新平、峨山县等地。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邻国也有哈尼族分布。  相似文献   

12.
《斯批黑遮》是哈尼族的一部宗教文献,它以说唱念诵的方式在哈尼族宗教主持者摩批中世代相传,并以同样方式出现和使用于哈尼族丧葬活动中。作为一部流传千年的丧葬祭词,它深刻地反映出哈尼族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这种原始宗教的内核。同时,由于它的内容涉及了哈尼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涉及了哈尼族社会文化习尚的主要部分———宗教生活(精神的)、农耕定居(物质的)和人生礼俗(现实人生的)三个方面。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展示出了哈尼族社会生活的概貌。《斯批黑遮》不仅可称为哈尼族文化的百科全书、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可称之为深沉的哈尼族人生启示录。  相似文献   

13.
哈尼族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梯田文化为核心的哈尼族传统文化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协调发展的和谐观。其中的水文化、梯田稻作文化、择居文化、适应文化,对当今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哈尼族神话的整理出版,无疑是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件大事。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神话(以下简称哈尼族神话),产生在他们祖先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它不仅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神话,而且也不同于红河两岸的哈尼族神话。 丰富的哈尼神话主要是通过“雅悉”(歌手)在火塘边、林荫下不断地讲述与传播,使之流传至今。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主要包括开天辟地、葫芦传人、兄妹成婚、洪水灾难、射日英雄和神树崇拜等神话故事。它们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反映古老祖先的宇宙观与自然观,以人类以自然的起源为题材。表现的主题是期待不断征服威胁人类正常生活与生产的各种自然力的愿望。通过研究,可以构拟出古代哈尼人的社会面貌和历史文化的源头,揭示出古代哈尼人的心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有105万多人(1987年),分布在云南省南部。1956-1957年,哈尼语工作者曾对哈尼族地区的语言做过一次广泛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把哈尼语划分为哈禔(原称“哈雅”),豪白,碧卡三个方言。哈禔方言内部又分哈尼和禔尼(原称“雅尼”)两个次方言。说哈尼次方言的自称“哈尼”,约有52万多人,主要居住在红河哈尼族彝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中体现生态经济伦理思想是哈尼族作家朗确的作品惯有的特色 ,他的长篇小说《最后的鹿园》展现了哈尼族地区传统与现实的生态观念与经济利益的冲突 ,本文由此入手 ,对哈尼族系统的、生态经济伦理思想进行分析 ,揭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环境文学发展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莫批” 哈尼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由于社会发展缓慢,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和文献,故其民族历史,传统文化,风尚,礼仪,以及文学艺术等,都依靠口头沿传。这种代代口头相承的沿袭方式,使得哈尼族社会中的少部分人,成了继承、保存和传授本民族历史文化,以及道德规范的人,这些人被群众称作“莫批”,意为知识丰富受尊敬的长者,即世人通称的贝玛。按照哈尼族传统观念,社会由三种能人管理:一是头人,管理社会秩序,以免造成混乱;二是“莫批”,为众人驱邪除害,祈祷幸福;三是工匠,盖房屋造工具,民间史诗所吟唱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哈尼族古老宗教祭祀词,《斯批黑遮》是哈尼族宗教口述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更展示出哈尼人原始信仰的丰富内容.通过对其细致的爬梳,初步勾勒出其所蕴含的哈尼人的世界观、生命观和宗教观,同时也展现了哈尼人的疾病观、患病的病因学和疾病治疗方法等疾病认知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与民族文化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尼族的原始宗教是哈尼文化传承的特定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就哈尼族的原始宗教在哈尼族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论述的同时肯定了摩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20.
哈尼先祖从山居建寨到梯田农业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哈尼先民对水的认识、利用和调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哈尼族人引水修渠、平整土地、修凿梯田,改造水土环境,逐渐走上了水稻种植的农业发展道路。哈尼梯田的营建不仅是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生存环境的合理改造,也是充分利用技术和资源的结果。本文利用哈尼族古歌等历史文献材料,对梯田农业的萌芽及其引水体系的营建过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