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日俄战后帝俄与中国东北北部的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俄贸易史上,帝俄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占有突出地位,因为帝俄在中国的最大投资──中东铁路建于中国东北,为帝俄与这一地区的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不过由于中东铁路至1903年方建成通车,通车后仅半年又爆发了日俄战争,中东铁路即转为一战争眼务,所以日俄战争结束前,帝俄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并没有显著增长。而日俄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帝俄将长春以南地区连同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支线让与日本,把自己势力龟缩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帝俄为保住剩下的这块阵地。加强了对这一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经营,其中包括发展与这一地区的贸易。因此,帝俄…  相似文献   

2.
李淑娟 《学术交流》2008,(2):103-106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影响,以及日本在东北实行的殖民主义掠夺政策,致使东北以大豆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经济急剧地衰退.日本为垄断东北贸易,对以特产大豆为首的农产品的掠夺成为伪满经济统制的重要一翼.为统制大豆,藉伪满政府之手,用最低的价格,把农民的粮食尽数收买,以致沿铁路线大豆堆如山积,大豆价格一落千丈.伪满时期以大豆为主要特征的农产品价格衰落,是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及殖民政策所造成的恶果,严重地破坏了东北的农业生产,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 80年代以来 ,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悖于传统贸易理论的政府干预政策主张并被广泛运用。日本被称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理论的国家。本文拟就支持这一理论的几个主要观点和日本的政策实践作以介绍和分析 ,为我国“入世”前后的政策选择提供一条新思路。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介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不完全竞争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这是两个前提条件。同时 ,在这一理论研究中 ,又采用了经济学中的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及产业组织理论等现代理论。…  相似文献   

4.
边恕 《日本研究》2000,(1):31-37
日本在战后曾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外国同类产品进入国内商品市场的保护性政策 ,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然而 ,始于 60年代初的贸易自由化则迫使日本经济不得不开放竞争能力尚弱的国内商品市场 ,这对于刚刚渡过恢复期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此 ,日本采取了大量防御性政策 ,如限制自由化商品范围、改革关税制度以及维护生产秩序等措施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贸易自由化后外国商品对本国商品市场及幼稚产业的冲击 ,然而 ,这些仅是对贸易自由化所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的消极防御。保证自由化顺利实施的更为…  相似文献   

5.
16世纪末17世纪初,日本由于南蛮贸易、朱印船贸易的大规模开展与国内禁教的移民压力,开始尝试向海外移民,主要目的地就是东南亚地区。这一时期,日本人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许多被称为"日本町"的聚居地。这些自治与半自治的移民点主要集中在越南、柬埔寨、暹罗与吕宋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它们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与日本的友好交往,一方面充当了朱印船贸易的贸易中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日本町的发展,日本人开始卷入东南亚的政治斗争与贸易竞争,日本町受到当地政府与西方殖民者的日益重视并直接采取手段限制,其政治、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由于日本国内外交政策转向,锁国政策彻底摧毁了日本町的经济基础与补充通道,日本町最终在17世纪中叶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6.
日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与日美贸易摩擦的强度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通过回顾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出口结构优化与日美贸易摩擦不断深化的过程,以及日美贸易政策的演变,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美国贸易原则不是自由贸易原则而是国家利益原则,即在经济强势下的自由贸易原则与经济弱势下的贸易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7.
日本农业贸易保护政策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日本对其农业实施了严密的保护政策,不仅体现在GATT/WTO体制下的日本农业贸易保护政策上,在利用关税限制农产品进口以及保护农业的前提下参与FTA等方面也表现明显.日本对农业实施保护性贸易政策,既限制了其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也增加了发展其他产业的成本,同时还严重影响了国内行政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为此,虽然改革具有一定的难度,日本还是对农业结构和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8.
对外经济摩擦与日本式交易惯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黄晓勇一、对外经济矛盾的深化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持续保持宠大贸易盈余的状况趋于固定化、长期化,作为日本主要贸易伙伴的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对日本贸易政策与流通体制的批评与指责之声与日俱增,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9.
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郭素美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一项重要政策,“它既是关乎资源掠夺的经济问题,又是涉及法四斯统治的政治问题”①。这项政策随着日本在东北殖民统治建立和强化而被不断调整,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大、战争资源掠夺...  相似文献   

10.
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长达四十余年,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美国面临着经常账户与财政双赤字问题的困扰,中美贸易摩擦日趋激烈。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回顾与分析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探讨其中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国际经济理论分析得知经常账户不平衡问题的根源在于两国经济结构上的差异,需要采取结构性改革措施调整,贸易措施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分析日美贸易摩擦历史发现,日本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推动自主创新应对了美国的贸易措施,但也存在错误的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发展、贸易摩擦抑制产业升级等教训。中国应促进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对华投资,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明治维新后引进西方现代剧,经历了翻译剧、新国剧的阶段,最终创造了话剧这一近代的戏剧形态.在发展历程中,日本剧坛与文坛相对应,形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象征主义等多彩的局面.促进近代话剧运动的持续发展.战争期间,日本戏剧运动进入低谷期.战后五大剧团成为话剧重建的主要力量,并在不断摸索中前进.世纪之交,小剧场运动在商业化的大潮下,坚守艺术理想,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格权的类型之一,肖像权在日本法中具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它不但保护肖像的使用权,还保护肖像的制作权.后者在美国是隐私权的对象,但作为隐私权的肖像保护远不及肖像权来得广泛.当然肖像权也不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为了保护其他重要的权利,未经本人允许也可以制作和使用他人肖像.这些权利被称为肖像权的"阻却要件",包括犯罪调查、犯罪预防、新闻自由等六大因素.当肖像权遭遇阻却要件时,法院需要综合考虑被拍摄者的社会地位、活动内容和拍摄的地点、目的、方法和必要性等要素,最终决定是否允许擅自拍摄和使用他人肖像.  相似文献   

13.
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民族宗教,与日本文化进程和历史命运息息相关。中日学者在为神道教进行文化功能定位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拟借鉴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神道教的功能价值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16.
王立波 《社会》2004,(10):48-51
家庭主妇阶层是在近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在社会结构变迁、家庭结构变迁等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尽管在发达国家,家庭主妇作为中产阶级地位的象征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同国家中的家庭主妇阶层的规模是不同的,其中以日本的家庭主妇阶层最为典型,数量最为庞大和壮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日本能够产生典型的家庭主妇阶层显然还存在着更深刻、更典型的制度根源。通过对日本国家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家庭主妇阶层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国外社会科学》2007,8(3):45-53
在过去的六七十年里,日本城市社会学在引进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欧美城市社会学理论研究本国城市化和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将"研究正常人口的正常生活"确定为学科基本课题,创立生活结构理论,以"生活结构"和"社会结构"分析和解释城市社会及城市化背景下的地域社会,渐次构建起一个具有生活论特色的城市社会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中日矛盾的双重性、中日结构性矛盾的双重性以及日本的大陆战略传统,使中日两国间的战略对立和竞争具有长期性,而近年来日本国内政治的右倾化又使中日两国间的这种对立和竞争表现出严峻性。为此,中国应提高对日斗争1的战略性、全局性和主动性,落实在地缘战略上,即是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也是日本海相关国家以及日本海在未来地区和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在当前对日斗争中,中国应以东北地区为前沿,将对日斗争的主要区域从东海转向日本海,同时巩固自身在日本海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存在。本文认为,中国的这一战略转向在近期着眼于中日关系,长期则放眼于地区和世界政治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孟昭毅 《唐都学刊》2003,19(2):20-25
日本汉诗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汉诗迄今已有 130 0多年的历史。梳理和廓清这一历史 ,以凸现日本民族对汉文化独特的接受和创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民间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瑜青  刘根华 《社会》2002,(12):41-43
民间组织的概念在国外有许多不同的称谓 ,但比较普通的是把它称为“第三部门”(thirdsector)。本文引用的是美国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的莱斯特.M.塞拉蒙(LesterM.Salamon)教授对“第三部门”的定义。Salamon教授认为 ,第三部门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组织性(formal),即有内部规章制度 ,有负责人 ,有经常性活动 ;2,民间性(private),即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 ,但它可以接受政府的一些资助 ;3,非营利性(non profitdis tributing),即组织的利润不能分配给所有者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