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羊年伊始,三阳开泰、万物竞发,《百色学院学报》又开始了新的航程。在此,特向一直支持我们、关心我们的学者同行致以新春的问候与祝福。"文学人类学"栏目本期主题是"中国玉帛之路的考察与探究",19世纪的欧洲视角把古代欧亚间的文化通道称为"丝路",本期栏目从中国文化历史的视角进行重新命名:玉路或玉帛之路。叶舒宪《乌孙为何不称王——玉帛之路踏查之民勤、武威笔记》从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和生态背景,尝试解说从西玉东输到西佛东输的文化传播多米诺现象,兼及中原华夏族与西域民族间由玉石贸易纽带而生的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7、天生我材必有用。——  相似文献   

3.
青铜技术与器物,自西亚文明出现,自西向东传播,绵延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以2104年玉帛之路考察为基础,综述河西走廊的史前文化四坝文化对于青铜之路的意义,兼及权杖头之路与喇叭状铜耳环等的文化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3,(6):I0001-I0001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神话观的变革",《新世纪神话观的变革与神话研究新趋势——中国神话学会前沿对话》文章中,叶舒宪与廖明君探讨如何让神话研究重新整合和沟通文史哲与宗教、政治、艺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谭佳《神话为何属于文学研究?——以晚明、晚清西学分类为起点》从晚清由西学传入中国的“神话”与中国“天”之内涵的错位,造成了中国神话学从属于文学研究的尴尬境地,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何以能更贴近本土文化实质的思考。安妮萨·卡萨姆、杰梅楚·梅格萨著、唐启翠译的《铁和珠子:男性与女性的象征符号——一项关于博尔兰奥罗莫人饰品的研究》尝试在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中来探索和展示“物的意义”,是人类学研究“物的民族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5.
帛书《黄帝书》与《韩非子》均主张君王集权,而“齐家”思想又是两者各自集权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比较了两者的齐家思想: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父兄关系,母子关系。通过这些比较,不难发现:《黄帝书》的“齐家”理论简单而又隐晦,《韩非子》的“齐家”理论则丰富而又明确;《黄帝书》的“齐家”思想德、权并重,《韩非子》的“齐家”思想则唯权是重。这一切,都缘于《黄帝书》的产生年代要早于《韩非子》。  相似文献   

6.
文章为2014年玉帛之路田野考察的武威笔记。从河西走廊出土的汉代木鸠杖,探讨华夏王杖、玉杖的源流。通过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铜奔马解说天马神话观的由来,再通过河西走廊上历来向东输送最多最频繁的两种物资——玉石和马匹,解说西玉东输现象与天马西来说的物质与精神互动及其叠加影响,兼及中原王朝与西域民族间贡物贸易的纽带关系,诠释中国所以为巨大版图之多民族国家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诗经·国风·周南》的《桃夭》诗中"桃"之物象,不仅通过《诗经》以及《大学》等经书对其齐家之意的取喻,成为"经"之意义上的经典;亦因其鲜活切著,在文学传统的所谓"桃花诗"中不断流衍,成为"诗"之意义上的经典。细究之下,后世"诗"传统中的观象取义与"经"意义上的观象取义却有耐人寻味的偏离。对此二者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细绎《桃夭》诗参物取象以制人纪的经学意蕴。以此为例,可以深入思考《诗经》在"诗"、"经"会通本源意义上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的欧洲视角把古代欧亚间的文化通道称为丝路;中国视角的命名则为玉路或玉帛之路。乌孙、月氏等曾经活跃在这条路线上的游牧族,为华夏玉教信仰驱动下的资源依赖,充当着西玉东输二传手的功能角色。文章为玉帛之路田野考察的民勤、武威两站笔记。从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和生态背景,尝试解说从西玉东输到西佛东输的文化传播多米诺现象,兼及中原华夏族与西域民族间由玉石贸易纽带而生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知·新识·新论——评《中国史前文化》李衡眉博士的《中国史前文化》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此书虽名为普及读物,实则为一部自立新体系的学术专著,读者切莫等闲视之。这本书是应《历史爱好者丛书》编委之约而作。《中华读书报》发表《看名家写历史通俗读物》书评,称...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练字》篇既是对文章作法理论的论述,又涉及了文章书写具体技巧,在文学艺术史上极为可贵。《练字》篇中述及文字的产生、发展、六书之结构、书体之演变、汉律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保存了我国早期关于文字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探讨、研究古代文字以及书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文化作为书法的根基和土壤,其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从古代文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并指导书法实践是可行之路。《文心雕龙·练字》篇及其他相关篇章所涉及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范畴对当代书法的价值和意义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制转化为父系氏族制是通过怎样道路的問題,去年《考古》上的一些論爭已經涉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意見:(一)石陶《黄河上游的父系氏族社会——齐家文化社会經济形态探索》(《考古》,1961年第1期)和考古研究所《庙底沟和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引用恩格斯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指示,认为是通过畜牧业的道路;(二)批評这两篇著作的文字,认为是通过农业的道路,当时的畜  相似文献   

12.
巴渝辞——竹枝词 “巴”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甲骨文就有五片说到“巴方”。“巴”和中原华夏族很早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壮举,《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往焉”。这是完全可能的。巴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华阳国志》又说:“周武王代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巴人的艺术才能曾经在战  相似文献   

13.
《周颂·三象》是周代礼乐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自王国维先生起,学者皆以《三象》之舞为“文舞”,从而与《周颂·大武》之为“武舞”相对.然而从《三象》之舞所用舞具入手进行考察,可知历来学界对先秦礼乐文化中“文舞”、“武舞”的舞容区分是不正确的.《三象》之舞也具有相当的“武”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是欧洲人视角对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路的命名,“玉帛之路”则是按照中国视角和本土话语的重新命名.后者更有助于从古老的华夏文明立场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条连接西域与中原国家的路线.文章综述构成玉帛之路古代路网的七条支线:乌鞘岭中的洪源谷道和白山戍道、张掖守提道、扁都口道、三水镇道、建康军道与合黎山口道、玉门军道、敦煌—瓜州古道等.  相似文献   

15.
胡安国对《春秋》的讲解和发挥有一个鲜明的特色——以天理与人欲的矛盾来解说《春秋》中的是非善恶冲突。他把《春秋》纳入理学的体系,立三纲以存天理,同时把"攘夷"提升到伸张天理的高度来认识,让人们在遵循封建礼仪道德的基础上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胡安国《春秋传》中的理欲观丰富和发展了理学思想,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道德作了理论辩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和而不同"的文化政策使得国家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在历史上长期浸润广大壮族地区,并形成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良性互动。"修齐治平"中的齐家思想在既是"异域"也是"旧疆"的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并以自身独特的口述传统演绎这些至今还发挥作用的家庭伦理。具体而言,壮族政治伦理之齐家思想包括男女婚嫁观、夫妇恩义观、父慈子孝观、妯娌手足观和邻里和睦观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格物致知是《大学》所列八目中的事之始,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正心是格物、致知、诚意所归;依据这样的本末、始终做功夫则近道.程颐和朱熹以格物为八目之本,与穷理相等同,造成阐释的混乱;司马光训格为捍御、杨简训为去、王阳明训为正,就道德文化而言都顺理成章;王夫之将格物和致知理解为认识过程的两阶段,颜元以格物为动手实践,让这一命题焕发新的生机.先哲所讲的物有三义:自然之物、人伦之事、物之诱迫,而欲致之知则涉及物理、事理、伦理和性理;《大学》的本意主要指通过从事人伦之事而致事理与伦理之知,但这一命题本身具有强大活力,可以辐射于各个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献学和考古学视域出发,从书证和物证两方面考察了玉石之路山西道代县路段的情况,认为雁门关是玉石之路山西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进而对丝绸之路和玉石之路的名实之争进行了反思,认为"玉帛之路"的表述更切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的思考方式促使海德格尔走上探索存在之路,而此在现象学阐释学成为其具体运作方式。他的《存在与时间》以发问方式,通过观照、牵引和通达来蕴造本源性之境,显示其运思方式为“面向事情本身”这一现象学方法的具体尝试。《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探索存在之路的第一个典型路标,其运思方式开启了“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白史》(《查罕·图克》)被视为蒙文古籍中珍贵的历史文献,早已引起蒙古学学术界的注意。到目前,已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累累硕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编纂者及成书年代做一次研究。 一、《白史》研究概况 蒙古学专家学者们根据该书的这样一段记载:“审慎并行政教两道之纲领——《十善法白史》,初由查克拉瓦仑彻辰皇帝编著,后经呼图克图·绰克查松·古鲁肯·岱青·彻辰·洪台吉预知其真意,自松州城觅得之,并与维吾尔人必兰纳识里·微征固实之古本相校核,精心酌撰修订。至顺元年写就”。以此及所载内容得出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