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人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主体,主体的道德自觉对于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效推动绿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体的道德自觉首先是持有正确看待自然世界的世界观,即正确地、公平正义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公平正义地对待人与自然万物,保证人与自然各得其所应得;其次是确立尊重自然的道德态度,让自然万物按照自己的存在方式竞自由地去存在,人类轻易不要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的目的;最后是成就看护自然的美德,将照顾、照料自然万物存在、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利他主义精神贯彻到自然世界之中。世界观、道德态度和美德共同指向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保证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能够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生存的,实践改造和发展着人的自然属性,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实践因此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并没有消除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改变了自然属性.合理的社会制度不是压制、扼杀人的生物性需要,而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这种需要,并不断提高这种需要的质量和水平;“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成人的本质的不是生物学上的类,而是社会关系,即使是人的类本性,也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再塑造;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又生成于人的活动中.社会关系并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人只有通过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时间,才能获得“价值生命”,只有通过占有自由时间,才能获得自由个性,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自然与文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 ,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与掌握表现为人同自然之间的双向适应关系的本质的统一 ,文化是其实现的方式。一方面 ,人要按人的方式实践地和观念地改造外部自然 ,变其为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 ,人要改造自身的自然 ,将自己塑造为社会的文化存在物和文化主体。从基础的意义上说 ,文化的历史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不断实现双向适应、不断完成本质的统一的过程。自觉地保护适合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及其再生能力 ,就是一种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自然界最懂自然".自然界是以"自然"的形式存在,通过"一阴一阳"而"负阴抱阳"来显现,孕育着一定秩序的生命之态,即"生态"."一阴一阳之谓道"有着宇宙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性;"万物负阴而抱阳"不是指生态的单一性,而是生态的多样性.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拓宽,二者需要通过人的价值实现形式来维系生态平衡和生态的多样性,但人的价值实现是以合于自然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5.
主体和客体作为认识结构的两极,不是预先给定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在实践总体中生成与创造、建构与重构的。“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 作为现实主体的人,其规定性至少有三:一是客观现实性。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肉体的,自然力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简言之,主体首先是一种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且,对于人的活动来说,“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二是自觉能动性。马克思主体观的本质规定性是“实践存在物”,是“感性活动“,而不是“感性存在”。人区别于物的能动性就在于它具有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鉴此,主体不仅是自然存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精神文明具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性”,“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阶级性”和“历史的继承性”。下面,拟从这几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性 首先从精神文明的产生说起。在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界,起作用的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各种无意识的盲目的自发力量,没有人的意识的活动力量,自然界照样是客观存在的。精神文明在这里是体现不到的。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然界被作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而人也不断增长着认识和实践的能力。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观点。”因此,精神文明,它一方面必须是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必须是与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相联系的,并主要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命节奏的二重历史构造节奏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自然界、社会生活、人体运动处处充满了节奏。正是节奏的这种普遍性,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奏这个窥孔,应当能发现自然变迁的某些规律,也应当发现人的生命产生和运动的某些奥秘。一、人的自然节奏从根本上讲,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一切系统运动和演化的基本规律。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宇宙中任何一个孤立的系统,都有一种动能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8.
辩证法:界限的能动建立与超越贾星客路正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基础上存在,又在改造自然界的基础上发展。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打破自然界原有的界限,按照人类社会的组成方式建立起自然界的人化界限,尽管我们可以一般地按照唯物主义的要求,使我们的社会适应自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人学革命。马克思的人的存在论包含四个维度: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人的起点,自然赋予人生命,给予人生产生命存在的材料;人以自然界为对象开展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以存在的形式展现出来,确证了人作为对象性实践存在物;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人的精神生产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人成为精神生产、传播、承载的主体和载体即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人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不断突破"受动"(自然和自身种的限制)追求自由,进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解基础上的个体与类斗争的真正解决即人的解放,确证了人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处在实践过程中的人的自然环境假若问自然界是如何存在的,这似乎是一个悖理,正因为自然界不依赖于人而存在,所以才被称之为自然,这也是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既定理论基点。但是,自然界现在是否就仅仅是一个自身的存在呢?其实不然,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自从自然界在本身的发展中产生出人以来,自然界发展的历史(指人类的实践所能达到的)就成为一部向人的自然过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人类如何改造自然界,才具有生态道德合理性,这是当今人们为了能够过上好生活和善生活而不得不认真回答的问题.由于人类历史是人性的自我实现过程,现实自然界是人本质的对象化,人拥有怎样的人性,就必然拥有怎样的历史、拥有怎样的现实自然界.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具有一种逻辑必然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性只有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的统一,内在地拥有生态内涵,才能够集真善美于一身,实现人的本真存在.从这一意义上讲,合乎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亦是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合乎生态人性地改造自然界,亦是以合乎真善美的方式改造自然界.人类如此改造自然界,才具有道德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一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旦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界,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又不是消极地依附于自然界.人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如果人类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能趋利避害,使自然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违反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那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恩格斯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13.
贾志钦 《理论界》2009,(5):105-106
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伦理学主张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遵循自然,重塑自然在人类道德中的地位,才能解决出现的危机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是否可行是值得思索的.马克思认为,人周围的自然界是经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与资本的逻辑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也形成和改造了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人的美感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类正是凭着审美感受力,在美的感召下探索着自然的奥秘。人的实践感中的美感因素主要有直觉和谐感、面对创造成果的惊喜和现实超越感。实践是目的一表象活动,表象的外化标志着主体与自然的统一。实际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在实践主体的表象世界中初步完成,这就是此后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正> 纵观漫长的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进化、演变的历史,是人不断地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的历史.自从人类产生了自我意识并通过劳动把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组成了自己的人类社会开始,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个人为了能够在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于联合的力量,人不能孤立地生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类按自己的需要征服和改造大自然.随着人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的不断改革,人们也同时不断地变革、调整和完善社会关系.整个人类也就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获得进步与发展.黑格尔发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高度赞赏了黑格尔把人看成是自己劳动的成果的观点.人的本质,只有通过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中发挥和展示了人的本质.而人的对象性活动是多方面的,因此,从这点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6.
瞿明刚 《江淮论坛》2004,(4):143-147
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观念建构了涵容天———地———人系统的宇宙图式。宇宙图式是中国人对自然事物与人类生命的体验的哲学表达,中国文学的时间悲情则是中国人对自然事物与人类生命的审美体验的文学表达。宇宙图式是时间悲情的哲学背景,时间悲情是宇宙图式的美学翻版。  相似文献   

17.
张文 《船山学刊》2023,(5):88-98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宇宙法则与人心法则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信念是坚信宇宙法则与人心法则遵循着同样的法则,但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宇宙法则与人心法则是一个矛盾共同体。中国哲学史就是这一矛盾演化的历史:即一方面建构某种“天人合一”的模式,另一方面又不断批判和修正这种已经成型的“天人合一”模式。以“基本问题”为切入点,中国古代哲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先秦至两汉)是以“神学”模式解释宇宙法则进而建立的天人合一模式;第二期(魏晋至两宋)是以“理性化”模式解释宇宙法则进而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模式;第三期(明清两代)是以人心之理代替宇宙之理,进而导向对历史实践活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的存在方式显现为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的活动样式.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条生命活动之链.生存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的最基础的存在,从根底上制约着其他生命活动形态.在实践中求发展,体现着人的自觉生命的性能,成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又开启了人的终极关怀之维,昭示着自由生命的取向,并使整个生命活动达到自我圆成的境地.三者之间有着逐层递进且相互融通的关系,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上亦会产生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努力求得并举兼顾、互补互动,以实现整全的人生与合理的安排,或可视以为当今时代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杨雄英 《学术探索》2016,(4):151-156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活动充满自由和创造,不仅能适应和改造自然、能创造和利用历史、建构和超越自我,还能创造生命价值。然而,许多人却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懂得珍惜和爱护生命,甚至轻视或伤害生命,导致生命质量下降、生命价值贬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理所当然要关爱生命,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全面关照生命关系、增强生命力量,从而不断提高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长期流行着“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口号,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界的征战挞伐,使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以致造成了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等严重后果。事实上,这一口号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利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应当予以澄清和修正。(一) “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口号,过高地估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容易导致主观盲目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人们在说明自身同自然界的关系时,有两种错误的极端表现形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片面夸大自然界的决定作用,忽视和抹煞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